●方芮
聰明人都在努力,你還抱怨不公平
●方芮

知乎網上有一個段子曾經很火,寫的是北大化學系里的牛人,有一個人備考GRE,只用了4天就背完了12000個單詞,輕松取得好成績。可這樣的牛人在室友面前卻是個“小巫”,因為還有個更牛的人,堪稱“活谷歌”,忘記考試知識點,問他比翻書快。可這個更牛的人在北大化學系,成績卻進不了前5名。
這個世界藏龍臥虎,在他們面前,我們總覺得自己腦力不夠,恨不能重組大腦。我們再怎樣努力,也無法跨越這種智力差距,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奮斗?因為,如果我們不努力,差距就越來越大,未來可能會更渺茫。
我相信,每所大學里,都有一些家境很好、天賦極佳、運氣不錯的牛人,人生的每一次轉彎,他們幾乎都能做得很完美。提起他們,我們總是很羨慕:為什么上帝這么偏心,把最好的都給了他們?事實上,牛人比我們更努力,也許這才是他們成為牛人的真正原因。我們只是不愿意承認這一點。
還有一個更殘酷的真相: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還沒有到拼智商的地步。智商、家境是我們無法決定的,可上天給了所有人努力的權利,這個世界能給你帶來什么,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沈家明是我的同學,是個響當當的學霸,他比我大4歲,眼神里有一種30歲男人的成熟氣息。我們都很好奇:他天賦那么高,怎么這么晚才考上大學?他申請貧困助學金時,我看到了他的申請材料,才知道他有一段高難度逆襲的故事。
他是陜西人,家鄉是全國著名的貧困縣,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從小到大,他學習成績都很優異。中考時,他的成績是全縣第三名,全家人咬著牙,送他到縣城第一中學讀高中。才讀了一個學期,他父親就在工地上出事了——塌方的土墻砸死了父親。作為長子,他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家庭重擔,抹干了淚水,就去南方打工,一去就是3年。
后來,因為一件事刺痛了他,他才下定決心重返校園。
一個南方冬季的黃昏,下著雨,寒意刺骨。他推著輪胎被扎破的自行車,來到路邊的修車鋪。昏暗的路燈下,男店主弓著身子,青筋暴起的大手使勁擰著螺絲。他的女人挺著大肚子進進出出,嘴里不停地數落著。旁邊是他們的一雙兒女,大概六七歲,蓬頭垢面地趴在濕泥地上,對父親的忙碌和母親的絮叨充耳不聞。逼仄的鋪子里堆滿了破爛,白天,這兒是謀生的地方,晚上,擺出被褥就是家。
這是生活在城鄉接合部的一個小家庭,背后是黑黢黢的民房,前面是燈火輝煌的大廈,只有一步之遙。但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跨過這一步?
沈家明看著這家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他窮,卻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窮,除了讀書,還有什么能改變這代代相傳的命運?
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回家的路,返回校園讀書。不眠不休,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他就學完了高中的全部課程,如愿考上了大學。
在大學里,他一個人打著好幾份工,早晨送報紙,黃昏發傳單,周末做家教,平時還要負責打掃教學樓5個樓層的衛生。一次偶然機會,他接觸到了一家培訓班,憑著自己在數學方面的天賦,他輕松說服培訓學校的校長,順利通過試講,成為了一名兼職講師。大學畢業后,他到這家培訓學校就職,拿著多年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高薪。他說:“靠著讀書,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沒有人是天生的強者,那些成功的人無非是比普通人多嘗試了幾回。那些勵志故事的主人公,不過是比你膽子大,不斷屢敗屢戰而已。
有些人為什么看盡所有勵志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所有想要通過別人的故事來成就自己的人,都是想規避嘗試的風險,以為看了所有人走過的路,就能預知自己的未來,不用面對失敗。可是,路只有自己走過,那些風景才屬于你,別人永遠都是故事。
你的夢想不是問題,問題是你為夢想做過什么。為了飛得更高,很多人給自己立下了相當宏偉的目標,一邊做夢,卻又一邊給自己留了一條“合情合理”的退路,容納自己的懦弱。“這目標太難了,除了天才誰能實現呢?”“無論我如何勤奮,都不可能趕上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我們總是喜歡用很多外在因素來遮掩自己的軟弱。問題是,你抱著這樣的借口,就永遠得不到改變。
再遠的路都會有終點,只要你足夠虔誠地走下去,就會走到屬于自己的明天。只要那些比你優秀的人還在努力,你就沒有借口說上天有什么不公平。
(坐看云起摘自《永遠不要等別人來成全你》古吳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