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飛(佛山市禪城區環境監測站,廣東佛山528000)
塑料加工項目環評衛生防護距離設置探討
謝飛(佛山市禪城區環境監測站,廣東佛山528000)
本文結合案例分析了塑料加工項目衛生防護距離設置的條件、方法,并探討了衛生防護距離與大氣防護距離相關的一些問題。
塑料加工項目;衛生防護距離;大氣防護距離;設置;環境影響評價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規定,塑料加工業(塑料制品業)是指以合成樹脂或回收廢舊塑料為主要原料,采用擠塑、注塑、壓延、層壓等工藝生產塑料制品的行業(C2921-C2929)。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薄膜、塑料板、塑料管、塑料型材、塑料絲、塑料繩、塑料編織品、泡沫塑料、塑料人造革及合成革、塑料包裝箱、塑料容器、日用塑料、塑料零件及其他塑料制品等,但是不包括塑料鞋。塑料與鋼材、木材、水泥一起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四大基礎材料,毫無疑問塑料的廣泛使用離不開大量的塑料加工廠。塑料生產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廢氣、惡臭、粉塵、廢水、噪聲和固廢,其中廢氣、惡臭對周邊大氣環境影響較大。塑料加工項目選址的合理性關系到周邊居民的環境利益和健康權利,而選址合理性又與防護距離有關。
我國1962年出臺的《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J1-62)首次提出衛生防護距離,截至2011年共出臺了37個行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并于2012年對若干行業的衛生防護距離標準進行了修訂及增補[1,2]。衛生部1991年頒發的《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GB/T 3840-91)第7.4條給出了各類工業、企業衛生防護距離的計算公式。后來環保部在其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08)中又提出了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概念,并由環保部環境模擬重點實驗室發布了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標準計算程序(最新版本為ver1.2),以方便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的計算[3]。如此一來,兩個防護距離的優劣、取舍常引起爭議。本文結合塑料加工項目案例對衛生防護距離的設置兼及大氣環境防護距離問題進行了探討。
根據GB/T 3840-91之7.1-7.2條,不通過排氣筒或排氣筒高度不足15m的有害氣體排放,都屬于無組織排放,當無組織排放的有害氣體進入呼吸帶大氣層的濃度超過了《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 3095)和《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所規定的居住區允許濃度限值時,則應在排放源所在的生產單元與居住區之間設置衛生防護距離。呼吸帶大氣層濃度也就是有害氣體落地濃度[3]。并且衛生防護距離的設置不僅針對大氣污染物,也可基于噪聲和電磁輻射的影響而設置[1,2]。
現以某PVC塑料管道項目為例進行說明。該項目行業類別為C2922,生產規模1萬t/a,無組織排放源見表1所示。采用估算模式SCREEN3程序進行預測得到表2。考慮各污染物疊加影響得到廠界無組織排放濃度預測結果見表3。

由表2可見,地面濃度占標率都沒有超過最大地面濃度標準限值的10%。根據表3,周界無組織污染物排放濃度沒有超過標準限值。按照GB/T 3840-91第7.2條,若有害氣體最大落地濃度達標則未必需要設置大氣衛生防護距離,但按照行業標準優先的原則,根據《塑料廠衛生防護距離標準》(GB 18072-2000)規定,生產規模≤1000t/a的塑料廠應設置100m的衛生防護距離,該項目生產規模為1萬t/a,依照同樣的原則需要設置衛生防護距離。
按照環保部《關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確定防護距離標準問題的復函》(環函[2009]224號)的精神,有關標準或規范性文件依法提出的防護距離要求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時,應從嚴掌握,也就是比較各種標準或規范性文件要求的防護距離并選擇最嚴格的。仍以上述塑料加工項目為例進行分析。
2.1 大氣環境防護距離
利用表1數據,并通過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標準計算程序(ver1.2)進行計算,其中面源有效高度為2.5m。
2.2 按GB/T 3840公式計算的防護距離
利用公式Qc/Cm=(BLc+0.25r2)0.5LD/A進行計算。其中Qc為

關于大氣衛生防護距離與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的區別和優劣,已經有非常多的文獻討論過了,本文不再贅述,感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最近6年來這方面的文獻。這里主要探討一個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衛生防護距離已經落后,應該由大氣環境防護距離取代。持此觀點的人不少,理由無非是理論上前者缺陷多、不完善,實踐應用上也不如后者方便,而且衛生防護距離標準行業覆蓋面也太窄。筆者認為制定兩個防護距離的出發點不同,大氣環境防護距離主要是從環境影響的角度制定的,而衛生防護距離是基于衛生健康角度制定的。這個差別反映在盡管有時大氣環境防護計算結果嚴于衛生防護距離,但更多情況下按衛生防護要求需要設置防護距離的項目,按大氣環境防護要求卻不需要設置,結果許多沒有設置防護距離的項目收到大量群眾投訴。究其原因,僅靠一個計算程序無法反映眾多行業廢氣排放特點,如果要取代衛生防護距離,需要解決和完善的方面還有很多。
[1]李玉先.大氣環境防護距離與衛生防護距離的辨析及其環評中的應用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6):80-82.
[2]鄧林,吳俊鋒,任曉鳴,等.新舊大氣環評技術導則中防護距離設置的探討[J].環境科技,2011,24(2):59-61.
[3]王輝,徐凡.關于在環評中確定防護距離的幾點看法[J].四川環境,2013,32(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