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燕 曹鐵民 李 莉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南京 210017)
?
·針灸經絡·
針藥結合治療風熱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
孫燕曹鐵民李莉△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南京 210017)
目的:探討針藥結合治療風熱型周圍性面癱的療效。方法:將確診的60例風熱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單純采用常規針刺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中藥治療。結果:經治療后治療組痊愈率80%,顯效率96.7%,對照組痊愈率20%,顯效率80%,治療組與對照組痊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而顯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結論:單純針刺和針藥結合治療風熱型周圍性面癱均有效,但針藥結合可縮短病程,提高痊愈率,減少后遺癥發生,療效更顯著。
周圍性面癱,也稱面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神經炎,該病為針灸科常見病,臨床上常見風熱、風寒及氣血兩虛型,為了積極探索有效的治療手段,減少后遺癥的發生,縮短病程,筆者對風熱型周圍性面癱采用針刺加中藥治療,并與單純針刺組對照,取得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具體闡述。
臨床資料本組6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1月針灸門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按就診順序分為治療組(針藥組)和對照組(針刺組)。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1~83歲,平均年齡45.9歲;病程1~7d,平均2.5d。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50.2歲 ;病程1~9d,平均3.0d。兩組患者經統計學分析在病程、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較性。
診斷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口眼斜的診斷標準,表現為突然發病,常在晨起梳洗時發現口角向健側,漱口漏水,不能皺眉、示齒、鼓腮等動作,患側露睛,眼瞼擴大,迎風流淚,額紋、 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并伴有耳后疼痛、壓痛,部分見耳廓有皰疹,聽覺過敏等。風熱型:除具有面癱的一般表現外,多伴有微熱,惡風,口干渴,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癥狀。
排除標準繼發于腦腫瘤、腦外傷引起的面癱;由腦血管病引起的中樞性面癱;就診時病程超過30d以上者;雙側發病者。
治療方法治療組(針藥組):針刺取穴,患側攢竹、陽白、魚腰、四白、迎香、地倉、頰車、翳風、下關、合谷(雙)、太沖(雙);中藥內服:銀翹散加減。方法:面部穴位攢竹及陽白向魚腰方向透刺,四白直刺,迎香向上斜刺,地倉與頰車相互透刺,下關直刺20~30mm,翳風直刺20~30 mm,合谷用平補平瀉法,太沖用瀉法,針刺每日1次,留針約30min,10次為1個療程。中藥用銀翹散加減,藥物組成:銀花、連翹、白芷、山梔、豆豉、菊花、僵蠶、鉤藤各10g,全蝎5g,水煎,每日1劑,日服2次,10d為1個療程。對照組: 只是采用針刺療法,具體選穴和手法同治療組。以上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療效標準參考面神經評分標準、面神經分級量表評定標準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評估及療效判定標準方案,并結合中醫學的自身特點和面神經的功能特性,提出了面神經評分量化表、面神經分級標準[1]。治療后面神經評分標準分為動態觀、靜態觀和并發癥3個部分,即治療后面神經功能評價總分=面神經動態觀分×2-面神經靜態觀分-并發癥分 。面神經動態觀分觀察治療后抬額、閉眼、鼓腮、煽鼻、動嘴等動作并打分;面神經靜態觀分觀察治療后患者前額皺紋、上下眼瞼、眼裂、鼻唇溝、鼻翼、人中溝、口角等靜態下的恢復情況并打分;并發癥分是觀察治療后是否出現聯帶運動、面肌抽搐、面肌攣縮及鱷魚淚征等并發癥并打分。治療后面神經總評分滿分以100分為度,分數越高,表示面神經功能恢復越好。
參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評估及療效評分標準判定 :痊愈:經治療后面神經評分為95~100分;顯效: 經治療后面神經評分為70~94分;有效: 經治療后面神經評分為55~69分;無效: 經治療后面神經評分為54分以下。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結果計量指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同組治療前后及兩組之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指標采用卡方檢驗分析有無差異的顯著性。
治療結果治療后面神經功能評價總分平均值治療組(96.60±6.95分)面神經功能恢復比對照組(82.27±13.84分)好,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
總療效比較治療組痊愈率優于對照組(P<0.01),總顯效率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說明單純針刺和針藥結合治療風熱型周圍性面癱均有療效, 但針藥結合可縮短病程,提高痊愈率,減少后遺癥發生。

表1 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
討論周圍性面神經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40歲為多,男性多于女性,發病無明顯季節性[2]。常常突然發病,出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松弛,不能作皺額,閉目,鼓頰等動作,口角歪向健側,病側露睛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根據臨床長期觀察,多因局部感受風寒或風熱起病,致莖乳孔部面神經組織缺血或炎癥,引起局部血供不良,組織水腫,使面神經在莖乳孔內進一步受到更嚴重的壓迫,使神經功能發生障礙而出現面肌癱瘓[3]。
本研究結果顯示,單純采用傳統針刺治療風熱型周圍性面癱有確切的療效,如配合中藥辨證治療,2個療程治療后其痊愈明顯優于單純傳統針刺治療,說明針藥結合辨證治療本病具有明顯的優勢,正如有學者提出針藥合用,優勢互補,各取所長,相得益彰[6]。本研究結果也證明針藥結合治療風熱型周性面癱可以明顯縮短病程,提高痊愈率,減少后貴癥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付靜靜,劉立安.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的應用現狀與分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9):45-46.
[2] 魏千程,孟慶常,燕忠生,等.中醫藥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癱瘓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8):1288-1289.
[3] 徐志鳳,陳國華.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1,29(4):111-113.
[4] 趙婷婷.王鵬琴教授針藥結合治療急性期面癱[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1):17-18.
[5] 楊玉柱.淺談周圍性面癱的治療與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3,5(19):88-90.
[6] 韓彬,吳中朝.論針藥異效互補及其臨床應用[J].中國針灸,2013,33(10):931-934.
(收稿2015-03-21;修回2015-04-11)
R745
A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5.09.068
*江蘇省中醫藥局科技項目(LZ13099)
△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 210023)
主題詞 面神經麻痹/針灸療法穴,攢竹 穴,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