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陽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所 廣東 廣州 510060)
基于空間句法的歷史街區空間分析
——以廣州市上下九歷史街區為例
林冬陽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所廣東廣州510060)
本文采用空間句法的軸線模型分析方法,分析廣州市上下九歷史街區的空間形態構成特征和歷史演變規律,結合現狀調研,為上下九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提供引導和支持。
歷史街區;空間句法
空間句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由倫敦大學巴利特學院的比爾·希利爾、朱利安妮·漢森等人發明,旨在對空間的通達性、網絡格局特征以及空間機構與人類活動間的關系等進行研究,研究成果已被應用到城市交通、城市空間與社會文化、城市土地利用密度等諸多方面。此外,空間句法在分析和預測城市系統中的流量分析、城市街道布局特征分析等也有廣泛應用。
空間句法是一種通過對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觀在內的人居空間結構的量化描述,來研究空間組織與人類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論和方法。作為一種新的描述現代城市空間模式的計算機語言,其基本思想是對空間進行尺度劃分和空間分割。本文采用軸線法,根據各種句法變量分析歷史街道空間系統的結構演變規律和現狀空間特征。
上下九歷史街區位于廣州市荔灣區的中部,是歷史文化風貌區集中地。街區保留著西關風情的老街名店、嶺南特色的騎樓商市和宜人尺度的街巷空間,相對完整地保留著傳統的城市格局。現有街道網絡是在明清街道骨架和水網基礎上,經過民國和建國時期的修筑發展起來的。本文研究范圍如圖1所示,用地范圍約72hm2。

圖1 上下九歷史街區空間-建筑圖底關系
本研究應用空間句法原理,分析上下九歷史街區的空間形態結構特征。選取1900年、1918年、1947年和2009年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時期,深入分析歷史街區空間形態圖信息,根據空間句法原理,利用Arcview 3.2系統擴展模塊Axwoman 3.0繪制軸線地圖,計算連接值、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深度值和智能值,建立空間句法集成核圖、全局集成度圖、局部集成度圖和平均深度圖,比較不同時期街區軸線地圖的全局集成度與局部集成度相關性以及現狀軸線地圖的連接值與全局集成度相關性。
2.1不同時期的句法變量分析與上下九歷史街區空間形態演變特征
2.1.1全局集成度分析
集成度體現某一空間相對其余城市空間的中心性,分為局部集成度和整體集成度兩種,整體集成度表示某一空間在整個系統內與所有空間聯系的緊密程度,而局部集成度是表示某一空間與其附近幾步內的空間聯系的緊密程度,通常計算三步。
圖2為四個時期軸線的全局集成度分析。如圖2所示,在前三個時期中,歷史街區主街和垂直于主街中部的街道具有最高的全局集成度,說明由街區內其他空間到達該街道的便捷程度高。集成度越高的街道,在整個街區內具有的可達性越高,是街區的空間核心;其次是與這兩條街道垂直的街巷;街坊內部的小尺度巷道,反映在圖2中為長度短且全局集成度較低的軸線。由歷史文獻可知,明代廣州城西開鑿大觀河,繡衣坊(今上九路)成為城西的主要商業街圩,并逐步擴展為十八個“甫”,即聞名的十八甫商業街(如圖3)。其中第九甫-第十甫是上下九歷史街區的主街,第十八甫是垂直于第九甫的商業街道。結合街區的全局集成度分析可知,上下九歷史街區街道空間是以第十甫路-上下九路為主街,發展出魚骨狀的街巷結構,呈“主街-巷道-里”的等級體系。2002年,垂直于主街的城市道路康王路建成,承擔了南北向交通功能,如圖2所示,2009年該路具有較高的全局集成度。
2.1.2全局集成核分析
根據朱東風的研究,在整個空間系統構形中,必然有一部分軸線的全局集成能力處于支配地位。這部分軸線構成了城市的全局集成核,代表城市中心性最強區域。該理論亦適用于歷史街區。筆者根據每個時期軸線全局集成度最高的前10%,提取四個時期全局集成核軸線,得到圖4。從中可以看出,1900~1947年期間,集成核分布在以“一橫一縱”為骨架的魚骨狀街巷系統中,包括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十八甫縱街、十八甫橫街、文昌北路等。2009年街區全局集成核向外擴展,軸線數上升,上下九歷史街區的全局集成核集中在“一橫兩縱”的道路-街巷格局上。

圖2 1900~2009四個時期上下九歷史街區軸線的全局集成度分析

圖3 明代十八甫示意圖

圖4 1900~2009四個時期上下九歷史街區全局集成核分析
由歷史文獻可知,上下九歷史街區曾經歷過幾次道路建設,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廣東省城警察廳現行取締建筑章程及實施細則》,開辟馬路,拓寬第十甫至上下九路等街道,新建騎樓。1930年頒布的公務實施計劃確定了廣州城區棋盤式道路結構,其中龍津東路-上下九路成為連接西關與城市中心的東西向道路。可見“一橫一縱”在街區空間體系中的核心作用。2000年,城市干道康王路建成,2007年,第十甫路東段-下九路成為全天候商業步行街。全局集成度的分析,解釋了第十甫-上下九在街區空間形態結構的重要性,即由歷史發展至今一直作為街區的主要街道,并以騎樓街的建筑和文化特色帶動街區和周邊發展。根據空間句法理論,空間形態決定人在空間的行為,即集成度較高的地方,人流量越大,從而吸引商店、超市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到集成度較高的街道,這與調研所得結果相同。通過調研發現,全局集成核集中的街道是該街區綜合性商業或專業性商業集中的區域,包括上下九步行街、大同路中醫街、康王北路玉器市場、十三行路服裝布料批發市場等。
2.1.3空間句法集成度與街區智能度結構特征
系統的智能性情況可以通過全局集成度和局部集成度的相關性判斷。智能值(R2)表述了局部空間與整個系統的相互關系。如果局部范圍內連通值較高的空間,在整體上集成度也較高,那么這個空間系統是清晰的、容易理解的,從而也是智能的。在空間句法理論研究中,如果關聯度超過0.5,就認為兩者有較強的關聯性。
表1為不同時期空間軸線的部分變量對比分析。可知,四個時期的局部集成度均值和全局集成度均值相當,2009年空間軸線的智能值較前三個時期有明顯提高,但智能值均低于0.5,說明局部空間與整個系統的相互關聯性偏低。上下九歷史街區原有的街巷骨架始于明清,隨著居民生活生產活動和水系的變化自發形成,現有的空間形態結構保留了最初的街巷格局,街巷數量多,除了拓寬改建的街道之外,其余均為曲折的私密性強的小巷道。因此,這個空間系統的可讀性較弱,街區的整體空間結構較難識別和理解。

表1 1900~2009四個時期街區空間形態部分變量統計表
2.2街區空間句法變量分析與現狀調研數據分析
深度值指在一個空間系統中某一單元到其他空間的最小連接數,是一個非尺度距離變量。深度概念是空間句法中至關重要的關系特性之一。如圖5所示,顏色較淺的軸線分布在街區主街以及若干與主街垂直相交的街道上,說明這些空間的深度值低,可達性高;越往街區內部,其軸線顏色越深,深度值越高,可達性越低,私密性越強。與現狀土地利用圖對比可得,商業沿街分布,居住則位于街區內部或者離上下九商業街距離較遠的地塊中。通過現狀調研發現,盡管商業街人流量較大,但從商業街步行至街區內部,人流量驟減,居住社區仍保持安靜的空間氣氛,有較強的私密性,巷道的“深”保護了居住空間的私密性。

圖5 現狀街區空間軸線深度圖

圖6 現狀土地利用圖
街區的主要街道深度值相當,但街區中同一深度值的街道,人流量有較大的差異。筆者現場統計了街區周末高峰期的五分鐘人流量,將五次統計的數據整理繪制成人流量分布圖,如圖7所示。高峰期人流量集中在主街上,其中第十甫路人流量最大;除了寶華路之外,其他垂直于主街的街道人流量明顯減少。可見實際人流量不僅受街區深度格局影響,而且受街道空間尺度、步行環境、功能布局、商業業態分布、交通站點分布等因素支配。第十甫路為完全步行化騎樓街,沿街分布廣州著名茶樓和餅店,是市民周末活動的理想場所。同為騎樓商業街,主街東段的上九路是人車混行街道,商業業態以中低端服裝銷售為主,因此人流量有所下降。由圖8可知,54%的市民使用地鐵到達上下九商業街,因此連接地鐵站和商業街的寶華路承擔較高的人流量。

圖7 上下九歷史街區周末高峰期人流量分布圖

圖8 到達上下九商業街使用的交通工具對比
空間句法作為一種新的描述城市空間結構特征的計算機語言,客觀地描述了歷史街區演化過程的空間特征和變化規律,解釋了商業街形成的空間因素,為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提供有益參考。
[1]朱東風.1990年以來蘇州市句法空間集成核演變[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5(1).
[2]李江.基于句法分析的城市空間形態定量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36(2).
[3]陳仲光,徐建剛,蔣海兵.基于空間句法的歷史街區多尺度空間分析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歷史街區為例.城市規劃,2009(8).
[4]高峰.空間句法與皖南村落巷道空間系統研究——以安徽南屏村為例[J].小村鎮建設,2003(11).
TU984.11+4
A
1673-0038(2015)19-0011-03
2015-4-20
林冬陽(1986-),女,助理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城市規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