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容易敏感的時代,我們如何生存
●張偉

我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敏感的人:對外界的反應極為不安,容易為小事而壓力巨大,無所適從。通常我們都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個敏感的人,盡量讓自己表現得很豁達。然而,不管怎么偽裝,你都不得不承認,自己比以前更加敏感,比如,會因為某個很在意的人很久沒有在朋友圈給自己點贊而耿耿于懷。
敏感是指內心對外部世界變化的反應靈敏度,敏感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為內心極為柔軟,任何小的波動都會擾亂內心;一種則是內心雖然并不脆弱,可外在的波動頻繁而劇烈,心理應激反應就隨之增強,并且對外部信號的感知變得格外敏銳。
我們長久以來習慣了認識第一種敏感。內心極為柔軟的人非常容易識別,在最舒適的環境下,他們也是神經質的,隨時被他人裹脅和干涉。擁有柔軟內心的人往往有更高的感知力和隨之而來的創作力,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天生的不安全感被視為一種優秀的標志。
需要強調的是,幾乎我們所有人,正在因為第二種原因變得越來越敏感。這種敏感不來自我們的“優秀”,而來自時代經由技術、商業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越來越強大的外部干擾。即使是那些內心相對強大的人也開始陷入種類繁多的敏感不安中,對外部世界的評價杯弓蛇影,對他人展現的美好生活羨慕嫉妒恨,經受不住孤獨與痛苦的考驗,認不清到底何謂更好的未來。
內心的寧靜正在成為最大的奢侈品。一方面,努力拼搏獲得更好的人生是理所當然的正確行為;另一方面,我們很多時候匆忙地往前跑,甚至來不及抬頭看路,就是因為身后的逼迫太多。既然敏感是內心對外部世界的反應,而外部世界的改變需要漫長的時間,那么內心的重建是邏輯上的唯一方式。
堅強內心的建設,通常只能靠經歷的磨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往往格外強大,而年少成名的人則通常無法克服脆弱。前幾天,讀了一篇稿子,名字叫《與吳秀波一起唱卡拉OK》。吳秀波在40歲成名之前,歷經坎坷。他得過絕癥,丟過鐵飯碗,在酒吧駐唱,下海經商,開過7家餐廳,做過酒吧、美容院、服裝店……當他終于成為名人之際,寫這篇文章的作者在一次卡拉OK聚會上觀察了他:平靜、客氣,不因為贊美或指點而失措。
這種經歲月饋贈的堅強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獲得的。今天,當社會讓人們感到失落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人會這樣做——他們不再祈求任何東西,無法把希望寄托在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實際上,他們是逃進了一種只考慮自我滿足感的生活里,是與社會相悖的自我懲戒。
因而,主動地探究敏感的來源,熟知我們內心波動的動機,看起來是更好的方式。適時(而不是總是)承認自我的無力,在無法實現時,考慮放棄一些自我堅守的目標、自我定位和對他人吹過的牛,根據現實調整自己,而不是強迫自己必須面對一個完全不受條件支持的目標,追求不可能的美好生活。再引用蔣方舟的一句話:“時代讓人變得更敏感,但人難以逆轉時代的變化,只有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敏感,每個人都會有,關鍵在于你自己是否把每件事情都看得太在意,有時別人的一句笑話你也覺得是在諷刺自己,其實不然,很多時候反過來換位思考,就會覺得也沒什么。下面幾個方法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你能持之以恒做到,你的世界會因此開朗很多。
轉移注意力。這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很順利,遇到問題時要看該怎么面對。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不由自主敏感起來時,要讓自己不刻意去關注它,如果還是忍不住,那就轉移一下注意力,或者讓自己忙起來,沒有空閑去想它。
順從自己的內心。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讓你害怕的東西真不少,害怕被拒絕,害怕不完美,害怕袒露自己的真實感覺,太多負擔讓你變得越來越敏感,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就可能讓你否定自己。從今天起,把這一切統統拋棄,你要做的,只是順從自己的內心,不管結果如何都愿意擔起責任,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自信灑脫。
盡最大努力,做最壞打算。不管別人如何評價和比較,請相信自己的選擇。選擇沒有好壞,這是你的智商和經驗在此刻能做出的最好決定。大聲表白“我愛你”,他不領情,又能怎樣?想在開會時提議全新方案,就算被否決,又會如何?遇到讓你擔心害怕的問題時,先設想一下自己的底線。如果都能接受,就沒什么讓自己畏首畏尾的理由了。
總之,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過好每一天,卸下心理包袱,學會用樂觀的態度看事情,你會發現世界很美好。
(雪茹摘自《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