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嬌小兔
著涼了,我會感冒嗎
●乖乖嬌小兔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感冒似乎都和寒冷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不過,隨著醫學、生物學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科學家發現,感冒可不單單是著涼那么簡單。
100多年前,科學界或多或少地認為,寒冷的天氣會讓人感冒。這種觀點很直觀,因為感冒往往有很鮮明的季節性特征。不過,很快有人注意到一些例外的情況。1933年5月,有醫學家發現,位于北極圈內的挪威斯匹次卑爾根島有很特別的感冒流行期。在這里,感冒會在每年5月左右開始爆發,到10月份又歸于平靜。醫學家發現,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卑爾根島在漫長的冬季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每年5月,第一艘貨船才會來到這里,船只不僅帶來了貨物,還帶來了感冒。只有當一年中最后一艘船只在10月份離開以后,感冒流行才會逐漸中止。這個現象很清楚地說明,感冒源于某種可以被傳染的病原體,而溫度很可能不是導致感冒的主要因素。
二戰結束后,一些英國病毒學家認為,是時候好好研究一下導致感冒的病原體了。他們把志愿者分成兩組,一組的鼻腔中被滴入感冒病人的鼻腔分泌物,另外一組被滴入生理鹽水作為對照。實驗的結果非常清晰,第一組231名志愿者中,有137人得了感冒;而第二組63人中沒有一個生病。研究還發現,造成感冒的病原體可以穿過140微米的小孔,說明導致感冒的是一種病毒。
看來,寒冷不是感冒的直接原因,那寒冷有沒有可能會促進感冒的發生呢?研究人員把18個實驗對象分成3組。其中6人接種了稀釋過的病毒溶液,6人在洗完澡以后穿著濕漉漉的浴袍站了至少半小時,另外6個倒霉的志愿者在挨凍的同時又被接種了病毒。結果看起來不錯,只要沒有接觸過病毒,即使挨凍也不會感冒。而接種病毒的人里,如果受涼的話,染上感冒的概率是不受涼的兩倍。研究人員覺得18個人的樣本太小了,所以又重復了一次實驗。結果與第一次實驗完全相反,在第二次實驗中,受凍的人患感冒的概率只有不受凍的1/2。
此后,類似的研究做了好幾次。1968年,貝勒大學醫學院的3名醫學博士聯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發現,無論是待在4℃的室內,還是泡在32℃的熱水中,在接種病毒以后,染上感冒的概率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很多現代病毒學教科書并不承認寒冷和感冒存在因果關系。
既然低溫不能導致感冒,那為什么感冒會表現出和季節有關呢?最常見的解釋是,低溫環境下,人們會更多地集中在室內,通風條件很差,讓病毒更容易傳播。另外,冬天的濕度比夏天要低,而很多感冒病毒在低濕度的環境下生存得更久。
不過最近幾年,之前的研究結論又開始受到一些挑戰。2002年,英國卡迪夫大學教授Eccles發表文章認為,體表溫度的降低會導致鼻黏膜中的毛細血管收縮,隨后血管供血量減少,免疫細胞數量也會下降,進入鼻腔的病毒會有更大的概率感染細胞。雖然低溫不是感冒的直接原因,但是可以降低人的免疫力,讓那些已經感染病毒卻沒有明顯癥狀的人病情加重。換句話說,各種感冒病毒總是長存于人間,只是到了低溫的季節才會讓重癥患者多起來。
之所以之前的研究顯示感冒和低溫無關,是因為實驗沒有模擬正常情況下的病毒感染過程。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感冒病毒劑量比實驗室中接種的病毒劑量要低得多。所以,那些實驗不能正確地模擬出感冒癥狀由輕到重的過程。
Eccles從自己所在的大學里找了180個學生做實驗,一組學生把腳放在10℃的冷水中泡20分鐘,而另外一組只是把腳放到空盆里作為對照。實驗結束后,他讓學生們回家記錄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出現了感冒癥狀,還要根據嚴重程度打分。結果發現,那些泡過冷水的學生在第四天和第五天更容易出現比較嚴重的感冒癥狀,說明低溫和感冒之間存在某些關系。不過,這樣的關系似乎并不會立刻出現,因為在實驗的當天以及第二天,無論對照組還是實驗組的學生,幾乎都沒有出現感冒的癥狀。
Eccles的實驗也并非沒有缺陷,雖然他對此作出了解釋,但仍然不圓滿。看來,在更多更有說服力的研究出現之前,寒冷是否讓人更容易感冒的爭論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靜靜摘自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