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顒
關注自然災害減少自然災害
◎文/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顒

在不斷變化的地球上,諸如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洪水、海嘯等災害,從全球范圍來看每一天都會發生。但是災害的大小、災害的分布地區和災害的發生時間卻是千差萬別的。
有的地方發生了大地震,有的地方遭到了臺風襲擊,有的地方同時遭受了地震和臺風災害,也有的地方一種災害都沒有發生。
災害的發生地區,有時候比較集中。以地震為例,全世界90%的地震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帶:一個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另一個是從西太平洋開始,向西經過印度尼西亞、中國、中東直到地中海的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
地震的發生,大多數是有規律的,但也有一小部分,發生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而這一小部分地震經常發生在人類生活的大陸地區,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
突然發生是自然災害的特點。一個地區可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沒有發生過大的災害,但是有一天,一場巨大的自然災害就發生了。
有些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有很大關系。我們知道,地球的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地球給予我們水、能源和各種資源,但是我們還給它的卻是污水和污物。與此同時,人類還在不斷地、貪婪地向外擴張,企圖占據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包括那些原先不太適合我們居住的地方,這增加了人類遭受自然災害襲擊的可能性,并加重了維持生命的生物和地質系統的負擔。
減輕自然災害,已經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預防為主”是減輕自然災害最重要的措施。災害預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解決這樣幾個問題:未來的災害在哪里?災害有多大?災害發生的頻率是多少?這叫做災害區劃。有效的工程措施能夠減輕自然災害。如果我們能夠提高房屋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那么就能極大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極大地減少地震災害。
正如1995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婦女和兒童:預防的關鍵”,在青少年中加強防災減災教育,會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加強災害風險的防范能力。
陳顒,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中國地震局科技委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