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璐
前路艱難,索尼將何去何從
文/焦璐

索尼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是世界視聽、電子游戲、通訊產品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導者。然而在眾多涉足的領域中,索尼在手機道路上前進得很是艱難。
據報道,索尼總裁兼CEO平井一夫公開表示,如果智能手機部門在下一財年無法實現盈利,公司將為其考慮其他出路。這“不盈利就放棄”的最后通牒再次將索尼推到大眾面前。正在復蘇期的索尼手機,能否熬過這段低迷期,再次書寫傳奇?
說到索尼手機就不得不提到愛立信。作為全球第一大電信系統供應商,愛立信擁有先進的無線技術、強大的網絡系統以及互聯網協議(IP)方面的豐富技術成果。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愛立信公司曾緊緊跟在芬蘭諾亞基公司和美國摩托羅拉公司之后,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手機廠商。
然而,好景不長。在2000年,愛立信T28機型的手機暴露出了質量問題,公司危機公關處理得又不妥當,這些使得愛立信從云端重重摔下,從行業先鋒變成手機質量差的典型代表。
此后,愛立信狀況頻出。先是銷量一再跌落,將全球第三的位置拱手讓出;緊接著,投資人過高的期望導致了產量的增加,不想卻迎頭撞上歐美市場需求的飽和期。面對巨額虧損,愛立信風光不再。
此時的索尼看準時機,與愛立信公司進行談判,以期達成合作。
2001年,兩家公司達成協議,合并其全球行動電話業務,成立了合資公司索尼愛立信。索尼和愛立信各出資50%,并分別向新公司派遣了員工,這使得索尼愛立信剛剛成立便繼承了雙方在影像、通信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而憑借著兩家母公司的品牌優勢,索尼愛立信一面世就吸引了眾人的眼光。
索尼愛立信結合了愛立信在無線通訊技術上的優勢和索尼在影像方面的成果,一躍成為手機行業里不可小覷的品牌。此時的它,就像出征的戰士,躊躇滿志,極度渴望著勝利。
初期,索尼愛立信有著精準的定位和精致的行銷策略:貴精不貪多。憑借著獲得的市場信譽,索尼愛立信逐漸開始實現盈余,市場份額也開始增加。此后,索尼愛立信的發展勢頭不可抵擋,想要爭取更大的市場占有率:不僅加強了與眾多知名品牌的合作,更是借助情人節的契機推廣新手機。精準的定位讓索愛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2005年,音樂手機風靡市場。索尼愛立信看準時機,充分發揮索尼在影音方面的優勢,率先將音樂手機作為旗下最重要的產品線。索愛手機借勢發展,銷量從2006年第一季度的1330萬一路瘋漲至第四季度的2600萬。得益于音樂手機的走俏,索尼愛立信的市場份額逐步提高,晉升為全球第四大手機企業。
然而,消費市場的競爭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各個品牌都拿出看家本領一較高下,索愛根本不可能憑借著一個優勢長期占據手機行業翹楚的位置。
2007年,各大廠商紛紛在手機研發上開動腦筋,試圖分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隨著智能手機的迅速流行,索尼愛立信愕然發現自己居然落伍了。無論是低端產品還是高端產品,索尼均不占有優勢。哪怕是曾經優勢最強的音樂服務,也暴露出各種各樣的缺點:手機容量不夠大、下載不方便、后臺使用不夠便捷。索愛手機的音樂服務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
與此同時,蘋果的iTunes平臺卻獲得了受眾的認同。隨后,蘋果立即將其成功應用到iPhone中,這使得蘋果手機搶先在市場上打開了局面。其他競爭對手緊隨其后,迅速加入到音樂手機市場的競爭中。索愛的優勢不復存在,曾一度面臨市場份額嚴重下滑的場面。
市場份額的下滑讓索愛不知所措,也失去了往日的自信。迷茫的它在幾個操作系統之間搖擺不定。起初,索愛堅定地選擇了塞班系統,當手機的市場表現不如預期時,它又匆忙地推出了Windows系統的手機,搖身變成了Windows Mobile的支持者。最后,它又沒有堅守自己的立場,跟隨潮流的腳步投靠了Android的陣營。
仿佛跳舞踏錯了節拍,一步錯則步步錯。面對同行的奮勇直追和市場的殘酷競爭,索尼愛立信自亂陣腳,丟失了自己獨特的魅力和競爭優勢,衰落已是大勢所趨。
2012年2月16日,索尼公司對外宣布已完成收購愛立信持有的50%股份,索尼愛立信遂更名為索尼移動通信,成為索尼的全資子公司。
自此,索尼愛立信品牌徹底退出了手機市場。
離開愛立信的索尼移動努力摸索道路,企圖完成蛻變,再創輝煌。
然而,事與愿違,索尼智能手機業務的發展還是過于緩慢了。據索尼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其手機業務僅占日本手機市場的17.5%的份額,在北美市場的份額還不到1%。今年,索尼甚至下調了其移動通信部門的業績預期,預計該部門的運營虧損將達到600億日元。
從目前來看,索尼移動的未來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茫然。
其實,在手機市場里,有很多手機品牌同索尼一樣,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卻無法立足,有的甚至落入到即將被判出局的地步。
曾經名噪一時的微軟手機死守WP系統導致其市場份額下降,最終因經營不善而被微軟收購;今年第二季度,摩托羅拉跌出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前五;HTC,一個曾經在Android初期受到眾多用戶喜愛的品牌,今年第三季度的虧損竟高達1.38億美元。
商場如戰場,一時的疏忽就可能會導致品牌的衰落。更何況,這些慘敗連連的品牌都有著發展戰略不夠明晰、缺少獨特競爭優勢等重大問題。
回望仍在探索期的索尼,不知它是否能夠在競爭對手的身上獲得啟發,利用這次衰落為下一次的騰飛積累能量?輝煌一時的索尼移動能否再次書寫傳奇?這只有時間能給我們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