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鋒
守望記憶中的故鄉
——讀史鵬釗散文集《光陰史記》
文/魏鋒

書 名:《光陰史記》作 者:史鵬釗出版時間:2013年5月定 價:30.00元出 版 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我是史家河村田野上的一株白草,我把根須扎在那里了。”春日陽光明媚,在這個靜謐的午后,我再次從辦公桌上拿起史鵬釗的散文集《光陰史記》一書拜讀。從去年6月份收到贈書直到現在,我一有空就細細品味這本15萬字充滿鄉土氣息的散文。
認識鵬釗兄,緣于我作為陜西省和咸陽市圖書館義務館藏志愿者,收集全省境內文獻開始的,當我了解到《華商報》副刊簽約作家史鵬釗新著出版的消息,便迫不及待地通過朋友聯系上了他,第一時間在報紙及文學文化網站播報書訊。遺憾的是,掛號寄出去的收藏證鵬釗兄至今仍未收到,我又再次予以重新辦理,我等待著與他重逢時親手交給他。
當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史鵬釗《光陰史記》,他筆下的散文取材幾乎都來自故鄉,從每一篇,每一行文字都能感受到他對故鄉史家河山水風光、民俗人情等等,都是刻骨銘心和深深摯愛。《光陰史記》分為光陰史記、似水流年、親情彌久、大地情深四輯,用手中的筆為心中濃濃的鄉愁、鄉戀、鄉思畫著像。這中間,有粗壯的《瓦甕》,結實的《門檻》,光滑的《碌碡》,轉動的《風車》,火熱的《大鍋臺》,還有《蟲子在唱歌》……這些鄉間事物,無不抒寫著他對土地的無限熱愛和成長中難忘的記憶。對于故鄉,在今年這個城市大發展的背景下,許多人的腦海中已疏于親切,內心守望記憶中的故鄉,比實際意義上的距離還要遠。
全書以故鄉史家河為創作原點,以素描式的方式記憶和守望故鄉,用純凈恬淡的筆墨書寫親情、土地、行走、思考、人情冷暖……不一而足,淳樸的筆意下不失靈動,濃郁的鄉土氣息中充滿哲思,勾勒出一幅樸實美圖。中國散文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散文研究所所長、陜西散文學會會長陳長吟序言中指出:“史鵬釗的這些素描,也引起了我的共鳴。
史鵬釗筆下的故鄉史家河,是他對生活的理解,對故鄉的理解,一切都自然而平靜,質樸、真實又親切、溫馨。品嘗其中的意蘊與韻味,會自覺地融入更深微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原。時間在不停的運轉著,“故鄉”仍舊成為了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題,著名評論家安武林評價說:“史鵬釗的散文,是飽含情感色彩的。無論是寫人,寫事,還是寫風景,都飽含了激越和沉郁的情感。他看家鄉的目光,有深深的眷戀,也有淡淡的憂傷。這些充滿鄉土氣息的散文,血肉豐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對自己的家鄉一往情深:“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高密有泥塑、剪紙、撲灰年畫、茂腔等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民間文化伴隨著我成長,我從小耳濡目染這些文化元素,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的藝術風格。”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忠實,在寫作中也都忘不了濃郁的鄉言和鄉土氣息,“超大碗的面條,古老的秦腔,狂野的私情……”一部關中農民生活秘史的長篇小說《白鹿原》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是史家河村田野上的一株白草,我把根須扎在那里了。”從史鵬釗在寫作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雖然離開了故鄉,但心靈上反而跟故鄉靠得最近,每一篇飽滿的散文都是在給故鄉素描,故鄉是他永遠的寫作主角。
讓我們一起把故鄉安在心底,守望記憶中的故鄉,這些記憶會暖暖地陪伴我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