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清芳

被稱作企業信息化建設“最后一環”的電子發票,在“互聯網+”時代,開始向主流角色演進。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最新規定,8月1日起,北京、上海、浙江和深圳四省市試行防偽稅控增值稅發票系統升級版電子發票。試點成功后,將盡快全面推行增值稅發票系統升級版電子發票。這將對整個社會的稅務、財務、批發與零售、企業合法交易乃至企業和個人長期信用系統的建立和考評產生沖擊,甚至顛覆式影響。
被稱作企業信息化建設“最后一環”的電子發票,在“互聯網+”時代,開始向主流角色演進。電子發票的推廣不僅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影響,還會引起企業的財務思維和工作重心的直接轉型沖擊,對企業規范管理形成挑戰。這既是發票形式的改變,更是社會管理的革新。
從2014年開始,政策層面就已經開始支持電子發票的使用。201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電子發票應用,完善電子會計憑證報銷,登記入賬及歸檔保管等配套措施”;2014年12月北京市國家稅務局等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廣電子發票應用試點若干事項的公告》,將電子發票試點范圍由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主,進一步擴大至大型零售、電信和金融保險等行業。
企業角度的“正能量”
從企業的角度,電子發票具有如下優點:節約成本。電子發票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由稅務局統一發放給商家使用,發票號碼采用全國統一編碼,采用統一防偽技術,在電子發票上附有電子稅局的簽名機制。由于電子發票采用電子存儲方式,考慮到計算機系統本身的開銷和日常的管理費用,使用電子發票的成本約為使用紙質發票成本的三十分之一。顯然與傳統紙質發票相比,電子發票具有無紙化、低能耗、易查詢、易保存的特點,因而發行電子發票將大幅節約發票印制成本和企業發票管理間接成本。使用電子發票后,納稅人不再需要往返稅務機關領取紙質發票,申領發票手續得以簡化,降低了納稅成本。
帶來管理革新。在企業開具電子發票時,計算機系統能夠保證發票填寫規范,防止亂開發票的行為,同時減少手工操作和錯誤發生,提高發票的真實準確性。發票資料全面電子化并集中處理,在保管、查詢、調閱時更加方便,可以同步發票流和信息流,從而衍生出多種應用場景以及商業模式。在節省紙質、物流成本的同時,還可能衍生出大數據等增值服務,使傳統票證產業得以升華。除此之外,電子發票系統可以與企業內部的ERP、CRM、SCS等系統相結合,生成記賬清單,記錄納稅人網絡開具發票的真實信息,作為會計記賬的原始憑證,有助于企業本身的賬務處理,并能及時提供企業經營者決策支持,便于電子商務網站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務。
促進財務思維直接轉型。電子發票能顯著減少發票的流轉時間。傳統紙質發票的流轉多數依靠郵寄方式,郵寄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導致發票收到的時間可控性較差。其次,按照國際付款慣例通常是先取得發票再付款,因此,對于一貫視現金流為生命的現代企業來講,可控的現金流帶給企業的是非常現實的、看得到、摸得著的財務利益。 此外,電子發票合理減少了整個流程中發生錯誤的概率。在ERP系統的應用中,供應商按照客戶需求,提前備足大約1-2周的存貨,客戶便可按需領用, ERP系統會根據物料的消耗情況生成相應的電子發票。 這樣就避免了頻繁下采購訂單、頻繁核對不同采購訂單、發貨單和銷售發票的流程,以及由此可能出現的錯誤,既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又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消費端“福利”
從消費者的角度,電子發票更加安全和方便。
電子發票是紙質發票的電子映像和電子記錄,不需要紙質載體,其申請、領用、開具、流轉、查驗等都可以通過稅務機關統一的電子發票管理系統在互聯網上進行。發票是消費者的購物憑證,也是維權的重要依據。消費者取得電子發票時,可以在國家稅務局網站或授權的其他網站查詢驗證發票信息,對不符合規定的電子發票,消費者有權拒收,減少接收到假發票的損失。
不少人購物后習慣把發票隨便一放,等需要維修或退貨時,想找發票就找不到了。有了電子發票就不用擔心。到相應網站輸入消費者的手機號,就會查到當時的購買信息,找到電子發票,就能及時維保或退貨。
通過靈活方便的手機客戶端,消費者接收、存儲和使用電子發票都十分方便,電子發票可以實時查驗、重復下載和永久存儲。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再也不用擔心假發票、丟失發票、維修保修、報銷等情況。
社會效益
稅務機關將在每年節約近千萬元發票印制費用的同時,還可以節省大量運輸、存儲和發放發票的人力物力,從而騰出更多的政府資源用于提升稅務機關的納稅服務水平。
電子發票不需要經過傳統紙質發票的印制環節,其申請、領用、開具、流轉、查驗等都可以通過稅務機關統一的電子發票管理系統在互聯網上進行。納稅人開票數據實時上傳稅務機關,稅務機關可以通過電子發票系統,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可以有效地防止偷稅、漏稅情況的發生,防控發票類違法犯罪,實現對納稅人的全方位監管,提高信息管稅水平。
電子發票取代紙質發票可減少紙的使用,減少木材浪費,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同時降低處理廢紙成本,這也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
現狀下的隱憂
對不同交易方式的沖擊。一些正規的電商(B2C交易方式)一般都可以開具紙質發票,如京東商城、當當網、天貓商城等等,每單都開發票為其帶來巨大的運營成本,因而電子發票能有效地節約開支。而淘寶平臺是C2C(個人對個人)的模式,因為C2C商家大多數都未在工商部門注冊,所以在開具發票方面就存在障礙。但是也因為如此,C2C的方式比B2C方式少了很大一部分稅收的成本,產品的價格自然就更加低廉。在電子發票普及開后,價格優勢將大打折扣。這也使得大家對于電子發票的普及雖支持但又猶豫不決,實施起來存在一定的障礙。
報銷問題。紙質發票原來有很多防偽手段,而現在要推廣到企業中間,就涉及報銷問題,報銷時若將電子發票打印出來,就面臨容易復制的問題,二維碼用高清的復印機就能復印出來。雖然保財險近日成功對接并接收北京市國稅局電子發票平臺瑞宏網開具的電子發票,意味著企業管理系統接收電子發票已基本不存在技術困難,但尚未出臺政策允許電子發票報銷,這將大大制約電子發票的發展。
尚無全國統一標準。目前電子發票的主動權主要是掌握在地方手中。由于各地發展的不同,電子發票的推廣差異很大。現階段還處于拓展時期,各地以自己的理解為主。電子發票應用所需的各個準備環節非常復雜,從政策法規到硬件軟件,工程非常浩大,因此,短期內難以推廣電子發票的應用。
海外成功經驗
美國在電子發票的應用上走在前列,電子發票被美國的大公司普遍采用,約有80%左右的大公司在采購業務中采用了電子發票系統。
我國臺灣地區電子發票起步也較早:2000年電商不再寄送發票,2006年拓展到線下。全年印制量115億張。2010年臺灣“財政部”開始積極推動全臺發票電子化,2013年底,初步實現消費者可以用手機、悠游卡(通用于臺北地區的非接觸式交通電子票)甚至內建電子芯片的手表來消費并同時產生電子發票。購物時只要用這些電子設備碰觸一下收銀機,消費明細和發票號碼等資訊就會上傳到“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資料庫,無需再打印購物小票和發票。至2013年底,臺灣地區約可以生成40億張電子發票,相當于少砍伐4萬棵樹木。同時可以節省數千萬新臺幣的費用。
電子發票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化產物,必然對我們的經濟生活產生各種影響,未來它還需進一步規范,才會變得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
(作者為深圳稅橋稅務師事務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