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戰略之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迎來新的機遇和浪潮。在企業海外投資的過程中,呈現出了十分明顯的金融鋪路、基建先行的“兩翼”策略。
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4.1%,位居全球第三位;同期對外投資規模與吸收外資基本持平,讓世界驚呼中國從引資大國到投資大國的華麗轉身。2015年過半,中國投資者熱情有增無減。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上半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達56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2%,這意味著中國很有可能將超額完成全年對外直接投資10%的預期增長目標。引人矚目的高增長背后,是中國政府“走出去”戰略的層層推進和中國企業全球夢想的穩步構筑。過去數月,“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和落實,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引導海外投資的方向,為中國資本大航海時代的全面到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投資熱浪方興未艾
過去5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復合增長率達14%,不斷實現里程碑式的飛躍:2012年,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2013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與吸引外資數額基本持平,標志著中國正由引資大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大國,將對全球資本格局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進入2015年,中國投資者“走出去”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15年上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560億美元,同比增長29.2%,將很有可能超額完成全年10%的預定目標8。未來五年,中國對外投資年增速將保持10%以上;到202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預計將增長近三倍,達1.25萬億美元10。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正全力駛入發展快車道。
對外投資大潮涌動的背后是政府政策的全力支持。自中國政府在2000年首次提出“走出去”戰略以來,中國在簡化審批、財稅金融支持、公共服務支持等領域相繼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加速,“走出去”對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意義尤為凸現,政策刺激力度也進一步加大,為中國企業“出海”推波助瀾。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資金、技術實力不斷增強,開始尋求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對外投資成為企業獲取生產要素、提高創新力和核心競爭力、向產業鏈高端轉型的必要手段。此外,經過十幾年的出海歷練,許多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策略、風險管理、并購后整合、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將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多重利好疊加,中國企業有望邁出更為堅實而穩健的出海步伐,更活躍地出現在全球資本市場上。
中國資本航海圖
隨著中國對外投資的不斷成熟,海外投資版圖也從早期集中于鄰近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逐步向跨區域發達國家拓展。今天中國投資者的足跡覆蓋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既包括巴西、南非等資源型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美國、英國等成熟發達國家。特別是近年來歐債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資產價格處于低位,同時許多中國企業的投資開始向品牌、技術等高端轉移,歐美發達國家成為中國投資者的海外并購新樂土。
投資的行業分布變化也同樣顯示著中國對外投資的不斷成熟:早期的中國海外投資以獲取能源、礦業等生產要素為主;而隨著海外投資發展和中國企業逐漸向產業鏈上端移動,行業分布日趨多元化,科技、媒體、電信(TMT)和金融服務、工業品、汽車、運輸、消費品、農業等行業備受中國投資者青睞。對外投資的多元化格局有助于提高中國企業在全球各主流行業的話語權,中國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也將不斷增強。
基建先行
自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以來,“一帶一路”迅速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簡稱《愿景與行動》),宣告“一帶一路”具體方案正式出爐,從頂層構想步入務實合作階段。
在《愿景與行動》指引下,“一帶一路”正加快部署: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等各部委相繼出臺配套方案和措施;國務院要求34個省市區于2015年10月前制定完成具體對接方案;
絲路基金于2015年4月宣布投資建設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項目,這是基金成立以來的首筆投資;2015年5月,總規模預計1000億元人民幣的絲綢之路黃金基金啟動,有利于整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黃金資源,并提升中國黃金定價權。此外,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穩步推進。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非大陸,致力推進沿途60多個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基建、能源、文化旅游、新興產業和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成為熱點。其中,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互通互聯是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基礎和前提,亞洲許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同時,“一帶一路”對于中國調整產業結構、消化過剩產能及保證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據估算,“一帶一路”基建總投資金額或高達6萬億美元。重點行業分布在基礎設施、能源電力、文化旅游、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領域。
基礎設施: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10到2020十年間,亞洲基建存在83,000億美元缺口。中國在基建領域的資金、技術等優勢有望拓展到相對落后的亞洲國家;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泛東南亞鐵路、中東南亞及南亞港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將提速;各省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上關于“一帶一路”基建投資項目規模已達1.04萬億元人民幣,跨國投資規模約524億美元;2015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加速鐵路、電力等基建項目和裝備出海,引領新一輪對外投資熱潮。
能源電力:“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具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但面臨資金技術瓶頸,合作勘探開發、能源管道及電力設施建設等領域具有廣闊發展前景;中國陸上能源大通道建設將加速推進,電力設備出海將會加速。
文化旅游:沿線擁有近500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但交通、簽證、推廣、安全等因素制約旅游業發展;中國鼓勵企業在沿線投資旅游和提升基礎設施。國家旅游局已就未來三年制訂了200多項“一帶一路”重點旅游項目,未來五年將向沿線輸送1.5億人次游客,帶動旅游消費超2,000億美元。
產業合作:中國在信息技術、新材料及科技含量較高的制造業領域(高鐵、核電等)具有優勢;部分鄰國發展較為落后,有望承接中國制造業的轉移;根據商務部數據,中國在沿線國家有70多個在建經濟產業合作區項目,年產值超200億美元。
金融合作:“一帶一路”將形成巨大的融資市場,融資、債券、資產管理、保險等需求龐大;中國政府近期連續出臺政策,積極推進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2015年6月,中國牽頭50國簽訂亞投行協議,絲路基金也已于2015年4月宣布第一筆投資。
金融護航
在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獲得配套的金融支持至關重要。一方面,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特別是基建等大規模投資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融資困難、渠道單一等問題往往成為企業“走出去”的瓶頸;另一方面,隨著企業對外投資日益成熟,對金融的需求也從存貸款、結算等傳統服務拓展到投行中介、風險控制、財務管理等各個領域。金融機構不但要為企業架設起通往世界的資金橋梁,也需擔當起為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實現高效資本運作引路護航的重任。
隨著中國即將從資本凈輸入國變成凈輸出國,對外直接投資步入黃金期,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等戰略逐步落實,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步伐加快,對融資等服務需求高的大型項目等加快出海,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尤為凸顯。
以金融的國際化助力企業海外投資,離不開金融體制改革和政策的大力推進。近幾個月以來,一系列鼓勵金融支持“走出去”的政策相繼出臺并不斷深化。2014年12月,國務院會議要求圍繞簡化審批手續、拓寬融資渠道、健全政策體系三個核心全面部署金融護航企業“走出去”;2015年3月,銀監會修訂《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放寬多項并購融資貸款限制;而2015年5月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和《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也都要求金融機構在加強融資支持、完善出口信用保險等領域同步跟進,為中國制造和裝備行業“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
除此之外,政府間金融合作不斷加深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迅猛發展將有利于降低東道國監管等方面的阻力,助推金融出海,更好地為企業對外投資服務。中國重視推動政府間金融合作,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和政策的制定;2016年中國將成為G20輪值主席國,有望在促進國際金融合作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進展迅猛,2014年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金額同比增長41.6%,對外投資及吸引外資的人民幣結算金額則分別增長117.9%及92.4%;2014年底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及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在有效降低企業匯率風險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政治經濟話語權。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進一步加快:除了香港、澳門和臺北,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已擴展到2015年7月的14家;央行在7月初放開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市場的限制,并正在考慮推動深港通、修改外匯管理條例等措施。未來隨著亞太自貿區、“一帶一路”等區域性經濟金融合作以及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層層推進,中國金融企業海外投資的道路將更為順暢,更好地為企業“走出去”鋪路架橋。
企業旺盛的金融服務需求和密集的政策支持正帶動越來越多的中國金融機構加速海外布局。進入2015年,各大銀行紛紛加快海外網點建設:例如,中國銀行計劃將“一帶一路”沿線網點由20家左右增至36家,達到50%的覆蓋率;中國建設銀行在2015年上半年新開四家歐洲分行,并正在申請在智利、瑞士、馬來西亞等國設立分支機構;同時,各商業銀行積極創新,為企業提供更好的資金融通支持。例如,中國銀行宣布未來三年力爭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授信達1000億美元,并于2015年6月首發40億美元的離岸債券,為中國銀行業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債券發行。
盡管如此,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相對緩慢,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專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同行相比還有一段差距,有時候難以為企業的全球布局提供有力的支持,甚至有可能成為制約海外投資的短板。地域分布上,中國境外投資遍布于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而中資銀行金融機構目前僅覆蓋53個國家和地區;金融服務上,國內金融機構服務以擔保等傳統服務為主,為企業提供的融資力度和渠道不足,特別是難以滿足大額中長期融資需求,也缺乏全面參與企業并購和資本運作的能力;此外,中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影響力有限,有可能導致企業在國際市場資信較低、融資成本高企。
面臨企業“走出去”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機遇,中國金融機構需要加緊完善海外布局,開拓多種融資渠道,創新符合行業需求的服務產品,為企業提供包括融資、投行、風控和財務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金融服務,成為企業“走出去”的有力推手和合作伙伴,與企業并肩成長為優秀的全球性公司。
新興市場共生共榮
拉美和中國一樣屬于新興經濟體,是發展中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和拉美國家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經貿和投資關系。2010年中國對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資超過了100億美元,此后除2012年以外,每年中國對拉美直接投資均超過100億美元,并保持增長趨勢。根據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委員會(簡稱“拉加經濟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與拉加的經濟合作進入新時代》報告顯示,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中國對拉美地區的直接投資中90%都集中在能源和資源類項目。2014年,中國對拉美投資繼續保持增長,中國企業并購數量增多,其中包括中國五礦集團斥資70億美元收購秘魯拉斯巴馬斯銅礦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斥資26億美元收購巴西能源秘魯公司等大型的收購項目。
同時,中國企業也要認識到投資拉美地區面臨的一些挑戰。拉美地區的部分國家自然資源、基礎建設等領域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監管,而中國公司進入拉美市場的時間不長,對當地政策、法律及文化的不熟悉可能導致投資的損失。
中國和部分拉美地區國家通過領導人互訪、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等各種形式,在政府層面已經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搭建了投資的橋梁。為了進一步發揮中國對拉美地區投資的最大效應,中國企業應將投資從集中的能源和資源領域向制造、服務和基礎建設等領域擴展。同時,中國企業也需要更多考慮當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要求,加強社會責任建設,增加當地員工的雇傭和培訓,使得投資者和投資目的地取得雙贏。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轉型
在上一期安永海外投資報告中,我們曾經提出“安永海外投資增長導航”,聚焦企業海外投資在戰略、融資、協作、風險、公司治理、社會責任、企業文化等領域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其中,審慎制定國際化戰略不僅是幫助企業邁出國門的基礎,也是企業實現戰略轉型及全球業務增長的重要基石。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發展尚未成熟,許多出海企業缺乏系統性戰略規劃,陷入“為國際化而國際化”和盲目追求“抄底”和高利潤的誤區,草率決策和評估不足導致大量項目出海折戟沉沙。在又一波對外投資熱潮襲來之時,企業需參考前車之鑒、保持冷靜;特別是當前許多中國企業已經從單純擴展市場和獲得生產要素向產業鏈上游的技術、品牌等延伸,投資環境更復雜,尤為需要進行更系統化和動態化的戰略規劃。
全球化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因此海外投資應服從于企業的長期戰略目標、圍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結合業務結構調整和轉型需求而制定,以期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的長遠競爭力。在制定戰略目標時,企業既需深刻了解行業發展、市場環境和自身在產業鏈的定位,從而決定全球化擴展的市場和時機;也需全面評估企業現有核心競爭力和思考如何獲取所需競爭力,進而規劃投資的方向和方式等。
企業國際化戰略的規劃和執行,離不開從管理層準備到具體項目績效評價等在內的制度建設和全面規劃。這需要企業充分準備,提高自身戰略規劃和執行水平,必要時借助第三方專業機構,將國際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充分制度化、流程化,為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奠定穩固的基石。
與許多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進軍世界市場時日尚淺、經驗不足,戰略規劃和執行能力相對薄弱等問題影響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在實踐中,最突出的挑戰之一是缺少國際化戰略制定和管控的機制和工具;同時,國際化視野及人才和信息的不足也導致進行戰略制定和執行的專業能力不足,信息渠道狹窄,難以有效地進行全球拓展和運營。為應對這些挑戰,企業需要加強內部戰略管理部門建設,同時借助熟悉海外市場的第三方機構的知識和經驗,完善制度、工具、人才建設等環節,提高戰略規劃和執行水平。
世界正在見證席卷而來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大潮。2015年,“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層層推進,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速,催生出以金融引路、基建先行為特征的對外合作新格局。良好的政策環境下,中國企業正加速出海布局,以更活躍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資本市場上。2015年中國將開始以凈資本輸出國身份面對世界,這將會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實和中國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國資本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出海良機。揚帆正當時,未來尤可期。
(本文節選自安永最新報告,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