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玲
要使學生學好語文,語文教學,一需“趣”,二需“實”,三需“活”。其中,“趣”是先導,“實”是根本,“活”是目標。
一、趣者,興趣也
學習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學習內驅力,是學好語文的誘因。“誘之以趣”應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始終。學生學好語文,必須對語文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教好語文,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強調“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古今教育家都強調教師要用高超的教學藝術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培養興趣的方法很多:誘導啟發,能激起興趣;設疑問,能培養興趣;鼓勵肯定,能調動興趣;多方關懷,能發展興趣。
學習語文的媒體是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是培養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筆者常將一些和語文教材有關的知識,或課堂征答,或聯系教材擴展,或舉辦知識競賽,以期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實”者,實在、扎實也
“實”是學習語文的生命所在,語文學習時刻不能離開一個“實”字。
語文課要從程式化的教學中解放出來,不能搞“千課一式”,一定要在字、詞、句、段、篇、語、修、邏、文、思十大語文要素上下功夫。要引導學生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上摸爬滾打。語言教學的“實”,體現在教學目標、閱讀過程、講授內容及能力訓練中。
教學目標的“實”,是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要鮮明、具體,要強化“大綱”意識,要扣“大綱”確定階段、學期、單元、課文、課時的目標要求。
閱讀過程的“實”是指讀懂文章的步驟要落實。一篇文章完整的閱讀過程總是由“整體感知-局部解析-整體把握”三個步驟來完成的。這三個步驟體現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的“總-分-總”的認識規律。“整體感知”要做到知其大意,得其大概,為局部理解打下基礎。“局部理解”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整體把握”是在前兩個步驟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表述目的的再認識,對文章的語言、內容、謀篇技巧、表現手法進行鑒賞評析的提交過程。整體感知是基礎,局部理解是深化、咀嚼,整體把握是讀懂、提高。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講授內容的“實”是指語言要素要落實。閱讀教學本質上就是語言教學,要充分把握文章的語言因素。字詞、句段的理解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語義和語感是體現語言表情達意功能最基本的要素。詞義有基本義和引申義兩種。前者是靜態的、固定的;后者是動態的、派生的。
能力訓練的“實”指的是語言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落實。整個教學過程均要注意語言和思維訓練,均要滲透讀、寫、聽、說。要加強吟誦,要突出練,要提倡多讀、多思、多寫,動口、動手、動腦。要做到“讀讀、講講、議議、練練”。
三、“活”者,靈活,能應變也
“活”是語文教學的歸宿,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教師上課要靈活,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遷移能力要靈活。要注意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即在“授之以法”上下功夫。
培養學生具有靈活遷移的自學能力和教給他們讀書方法是兩大主體。教給讀書方法,就是要將知識和如何運用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如在分析文章寫作特點時,筆者要求學生遵循“四看法”:一看主題和材料的關系,或以小見大,或借物喻人,或情景交融等;二看材料的選擇與安排,或以場面集中取勝,或情節安排曲折,或高潮迭起、懸念叢生等;三看表達方式的運用,或第一人稱倍感親切,或記敘結合說明、抒情、議論,深化主題,或運用說明方法說明事物,或抓住外貌、語言等描寫人物栩栩如生等;四看語言風格,或含蓄精當,或明快流暢,或亦莊亦諧等。培養閱讀遷移能力是教學“活”的高層次的體現,要教會學生掌握“從語言到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的讀書過程,學會“在課文里走一個來回”的閱讀方法,避免脫離語言去架空分析。這樣才算掌握了如何閱讀的方法,多次訓練才能練出能力,才能“活”起來。
“趣”字能增強語言學習的動力;“實”字體現了學習語文的真諦;“活”字是加快培養如何讀書、作文的關鍵。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這便是筆者對語文教學的初淺認識和實踐,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