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是使醫療消費從必需品變成奢侈品的重要原因。”
——某業內資深人士如是說。這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過度診斷、過度檢查、過度用藥及過度手術等使看病貴積重難返。多年來,在“以藥養醫、以檢養醫”內在利益的驅動下,“大處方、大檢查”比比皆是,“輸液依賴、抗生素濫用”司空見慣,沒必要實施卻實施的手術時有發生,這些不必要的醫療支出使醫療消費從必需品變成了“奢侈品”。

▲插畫/李萍
◆“如果不解決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缺失以及提高基層醫生知識水平的問題,即使用最好的藥和診療技術也解決不了醫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李沈明如是說。李沈明認為,由于編制等原因,基層的衛生院無法招來優秀的醫療衛生人才,導致當今基層醫療人才嚴重缺乏;而鄉村醫生的學歷比較低,行醫經驗少,也無法滿足基層人民看病的需求,給醫療改革帶來了阻力,因此,如果不解決人才問題,那么投入再多的資金也沒法解決醫改中存在的問題。
◆“除非減少法規對藥物劑型創新的限制,否則根本沒有辦法繼續完成劑型改進。”
——全國政協委員雷菊芳如是說。雷菊芳認為,在民族藥的劑型創新中,只要劑型有所改變,就必須對所有的適應癥做全部驗證,結果藥企在劑型改進上的耗時甚至比做一個新藥還要多、實現難度還要大。如果政府相關部門在法規審批方面不讓開一條路,劑型創新就太受局限了,藥企也根本沒有辦法再去做劑型的改進。
◆“醫保目錄不夠完善是造成患者因病致窮的重要原因。”
——全國人大代表任武賢如是說。任武賢認為,雖然目前“看病難”的問題已經得到很大緩解,但是“看病貴”的問題仍存在。我國個人支付醫療費用的比例占醫療總費用的35%,發達國家平均個人支付的醫療費用占總費用的12%,而造成兩者之間存在近三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醫保藥品目錄的不完善,很多救命藥進不了醫保。從而造成患者因病致窮,出現了從印度走私低價抗腫瘤藥的現象。
◆“醫改不成功,不是醫院的責任,也不是制藥企業的責任,而是政府的補償機制不到位。”
——全國政協委員吳以嶺如是說。吳以嶺認為,由于國家的補償機制不到位,醫院只能去搞經營,造成過度檢查、過度開藥等問題。如果國家的補償機制到位了,擔負起醫院的運營和醫生的收入,醫改的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
◆“要確保糧食安全,就要加強耕地污染治理,并重視對中低產田的改造。”
——全國政協委員馬忠明如是說。馬忠明認為,重金屬、地膜、化肥等對耕地造成的污染已成為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的首要問題,要確保應該支持農業科研單位加強新品種選育,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在科技體制改革上應建立適合各領域科技發展、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體制機制,鼓勵長期性、基礎性創新,建立相應的機制促進科研成果及時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