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輝
泰國香米、五常稻花香米、東北生態米等各式各樣的大米如今在各大超市熱銷,讓消費者看得眼花繚亂,而外包裝上標有綠色食品標志的綠色大米更是身價倍增,價格比傳統大米甚至貴一倍以上。筆者在比對這類大米的介紹時發現,其價格的高低主要跟品牌、產地(即土肥、日照等先天性優勢)、加工環節的精細程度有關,而對怎樣減藥控害方面的介紹卻鮮有提及,究竟這些大米是否是真正的綠色大米?實現綠色大米的難點在哪里?為此筆者走訪了浙江省一位從事水稻植物保護工作的技術人員,他從減藥控害一環談了對綠色大米的認識。
國家對綠色食品最基本的要求是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而農藥殘留導致的“毒大米”事件仍時有發生,因此人們對“綠色”這個詞更多的希望是生產方少打農藥甚至不打農藥。要做到確實消除農藥殘留,從本源上大幅度減少用藥甚至不用藥是最安全有效的措施。但是,就現階段而言,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水稻的整個生長周期與各種環境因素息息相關,會頻發各類病蟲害,有些甚至伴隨著水稻的整個生長期,比如水稻最常見的“兩蟲一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
該農技人員介紹道:“稻飛虱是一種遷飛性害蟲,群集在水稻基部,刺吸水稻汁液,并可傳播多種病害。但因其個體很小,又隱藏在水稻基部,非專業的農民很難發現及測報出它的發生規律,如不及時用藥會導致稻飛虱大爆發,并造成水稻成片倒伏,短期內形成毀滅性災害;稻縱卷葉螟主要為害葉片,幼蟲將稻葉卷成筒狀,藏在其中啃食葉肉,留下白斑,田間為害狀非常明顯。所以人們發現這種現象時有個常見的不正確用藥習慣就是見蟲就打;紋枯病是在高溫高濕、氮肥施用過量、稻株生長茂密的情況下會發生的病害。在生產過程中人們習慣性過密種植來增加水稻產量,造成水稻生長中后期紋枯病頻發,嚴重時很難用藥控制住,增加了不必要的用藥量。”

“除了‘兩蟲一病’外,其他病蟲害如水稻螟蟲、稻瘟病、稻曲病等也時有發生,如不及時發現并用藥防治會造成大爆發,嚴重影響糧食產量和稻米品質。總體來說,現今糧食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人們傳統的用藥習慣造成的過量用藥和不必要用藥現象,以及基層極度缺少有專業素養的農技人員隊伍去指導幫助農民用藥。”該農技人員補充道。
為解決一家一戶防治難的問題,廣州、浙江、湖南等省市率先探索實施了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項目,該技術人員介紹道:“統防統治通俗來解釋就是在當地政府的扶植指導下,成立專門的服務組織統一實施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建立防治服務作業隊統一打藥。由專業的植保技術人員調查病蟲害發生情況,確定防治時間、統一選擇防治藥劑,把農田從農民手中解放出來。在這樣的運營模式下,只要建立好用藥可追溯制度,加強監控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減少農藥次數、農藥使用量及規范農民用藥。但是還得用藥,何況這種模式也有局限性,難以大規模推廣。”
近幾年,一種新型的水稻經營模式異軍突起,給生產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這種經營模式是在稻田里養殖河蟹、泥鰍、甲魚等,將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結合起來,宣傳以動物排泄物為天然有機肥料,不施任何農藥的綠色生態大米,產出的稻米在市場上賣出了8 元/斤左右的價格,甚至更高,且供不應求。這種稻—蟹、稻—泥鰍、稻—甲魚等共生模式是否真的能滿足人們所追求的綠色生態?往深處探究讓人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放養一種動物的排泄物就能滿足整個水稻生長期對所有肥料的需求?不施任何農藥的情況下有什么有力措施預防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的?
就這些問題,該技術人員回答說:“這種模式要想實現綠色生態米太難了,從肥料方面來講,除基肥不計外,一季水稻的生長需要從秧苗移栽后追施分蘗肥、穗肥、粒肥等來滿足水稻健康生長的需求,那么只在田間放養有限數量的河蟹、泥鰍等,它們排泄的有機肥是很難替代化肥施用量的,這就需要其他有機肥料或化學肥料的配合使用,或者需要相當精密的計算。但就算上個問題能夠解決,河蟹、甲魚等的移動不規律性是否會造成稻田肥力分布不均,水稻生長良莠不齊的現象呢?這些疑問可能需要‘專家’來為我們解答了。”
“從用藥情況上來說,雖然河蟹、甲魚等從理論上來說能覓食水稻田間的害蟲及蟲卵,降低了蟲害的發生幾率,但它覓食何種水稻害蟲,平均覓食量以及降害率是多少等現今都缺乏可靠的研究和數據論證。首先,在這種模式下經營者會定期投放餌料,并且田間、水溝里都漂浮著浮萍、水花生等水草,為河蟹、甲魚等提供了另外的食料,那么在這種生存條件下它們對水稻害蟲的覓食量會大大降低,對蟲害降害率的影響效果不大,那在水稻生長周期就必須不可避免地用藥,且次數與常規水稻次數相差無幾。其次,如果為了減少對蟹苗、甲魚苗等的影響刻意不用農藥或大大降低用藥次數,后果就是各類病蟲害的多發導致水稻產量和谷粒品質大打折扣。從消費者的立場上來講就是花了一等米的大價錢,買到的卻是二、三等米的質量,所以在這種模式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消費者在大米購買選擇上需慎重考慮。”該技術人員補充道。
要實現農藥使用的大量縮減以減少害蟲抗藥性和農藥殘留這一目標也不無可能,一種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工程技術的示范項目正受到了各地農業部門的重視。這種模式希望應用生態學機制,以稻田生態系統為基礎,協調水稻-害蟲-害蟲天敵之間關系,充分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制作用,達到自然控制、自然平衡與自然調節,最終實現生態安全、環境友好。該農技人員介紹說:“目前采用的多種技術措施包括:釋施天敵(赤眼蜂、蛙、鱉),促進天敵增殖和提高控害能力;田邊種植蜜源作物(芝麻、萬壽菊、向日葵等),吸引害蟲天敵;運用性誘劑、頻振式殺蟲燈、香根草等對害蟲進行性誘、燈誘和植物誘殺以減少害蟲基數;合理使用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用量;通過冬季種植綠肥、田邊留草、間種茭白等措施,保護天敵和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等。通過以上這一系列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相結合的措施實施下來,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有效控制害蟲數量,將用藥次數降低到平均2 次,與傳統用藥相比大幅度減少了用藥次數和化學用藥量。”
但是,綠色防控技術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難點,難以大規模推廣。該技術人員說道:“首先,因以上措施主要是對蟲害的調控,對病害的防治能力較弱,所以相比傳統防治田來說,一些病害的發生概率較高,尤其是一種穗期病害——稻曲病。稻曲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谷粒,在水稻孕穗中后期病菌侵染個別谷粒,使谷粒變成墨綠色的稻曲球,這種墨綠色的粉末是有毒的,所以產出的大米我們也不建議食用。其次,要想綠色防控技術切實有效地實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遠遠高于傳統的防治技術成本,一般種植戶不愿意嘗試。最后,綠色防控技術難點很多,對各個因素的投放時間、數量都很難掌握,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支持,比如對稻縱卷葉螟天敵——赤眼蜂蟲卵的保存和釋放就缺乏可控性,有時候投入大批數量卻收效甚微,所以這個項目還只在探索示范階段,難以應用于實際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