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 | 夏云峰 趙靚
中節能昌馬風電場的“柔性”運維管理之路
本刊 | 夏云峰 趙靚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朝詩人王之渙的這句詩讓西北地區的無盡荒涼躍然紙上。今天,這里卻成為一方開發熱土,眾多風電企業在此開疆辟土,并扎根生存下來。曾經讓人望而生畏的沙漠大風,如今卻在為人們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清潔能源。本刊與殼牌共同組織的“最美風電場”活動探訪了位于甘肅玉門市的中節能昌馬風電場,一睹“陸上三峽”的雄姿。
中節能昌馬風電場是國家第五批風電特許權項目,也是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啟動項目。采用了134臺東汽FD77A/1500kW風電機組,每年可為西北電網輸送綠電4.8億千瓦時。從2009年4月20日首臺機組吊裝,到同年11月19日送出第一度電,這樣的速度被媒體譽為“風一樣的中節能速度”。
雖然建設速度很快,但建設質量并沒有“縮水”。昌馬風電場在創造“速度奇跡”的同時,也絲毫沒有放松對質量的要求。為了縮短工期,吊裝過程采取了一種特殊的方式,即兩輛吊車同步施工,分別吊裝機組的不同部分。在這個過程中,中節能的工作人員24小時都在現場負責質量監督。投產后,機組的利用小時數以及綜合經濟效益都在同區域的風電場中名列前茅。有這樣的表現,除了得益于前期打下的堅實基礎外,它的更多奧秘則隱藏在后期運維管理環節中。
運行維護篇:精準操作+未雨綢繆盡顯精細化之美
驅車駛向昌馬風電場的途中,若隱若現的綠植、成群出沒的駱駝以及呼呼作響的大風,都在昭示著我們已經來到了大漠之地。就在這個背景略顯單調的環境下,一排排高大的風電機組逐漸映入眼簾。但讓記者感到奇怪的是,他們中有一些處于停轉狀態。走近其中一臺才發現,這臺機組正通過4根管線,與一輛印有“殼牌”標志的換油車相連,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不仔細看還真注意不到。
據了解,機組的軸承、齒輪等部件長期處于頻繁啟停、高負荷連續運轉的工況條件下,很容易出現損傷,最嚴重的情況則是燒毀,會給業主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因此,潤滑工作看似事小,卻是風電場運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昌馬風電場,每年會對機組進行兩次保養,主要是給所有潤滑點加潤滑劑。而齒輪箱油則在三到五年更換一次。
當然,對于龐大的風電機組集群而言,潤滑工作只是保障其穩定運行的基礎之一。如何讓機組間協同運轉,并將各項運維工作流程化,則是提高風電場整體效益必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為此,中節能甘肅風電公司運用信息化手段,自主研發了風電場生產運維信息化管理系統。據一位技術人員介紹,該系統集成了設備臺賬管理、缺陷管理、運行管理、數據報表、物資管理、員工考核以及查詢統計等功能,可以在統一的平臺上對所有設備進行監視、短信報警、數據分析、報表制作等。其中,它還實現了報表系統間的自動報送,無需人為干預。如果機組出現故障,該系統會自動進行捕捉,觸發故障處理單。并將處理過的故障集合成案例庫,在再次發生故障時給出歷史處理方法和建議。同時,它還將故障處理單、備件消耗、設備臺賬、人員考核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全方位的生產管理和績效考核體系。
“以前,我們做檢修就像消防隊滅火,整個過程顯得非常被動,也浪費人力、物力。”一名負責運管的工作人員表示,“借助這個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風機真實的運行狀態。我們現在提倡做預防性檢修,在故障還沒發生之前就把檢修工作做好。比如對于發電機軸承,從運行數據中如果發現了異常,就可以提前準備備品備件。如果感覺震動幅度比較大,而且劣化速度很快,就可以直接更換了。”
在依靠軟件實現精準運維的同時,昌馬風電場并沒有放棄傳統的管理模式,通過一套細致的規章制度明確部門及人員的職責,并確立了相應的協調機制。比如,在安全生產方面,實行責任層層落實制度。正是這樣的制度安排讓昌馬風電場每次在緊急時刻都能化險為夷。
“2012年6月5日,玉門市遭遇60年不遇的強降雨天氣。昌馬風電場也出現了較深的積水,直接威脅到機組、箱變基礎的安全。”風電場負責人回憶起往事時說道,工程管理部、機組檢修部等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在加強巡視的同時,通過在機組周圍建立防洪壩進行引流等措施,及時將險情全部排除,把電量損失降到了最低,僅有4臺機組因洪水而停機。
此外,出質保機組的運維也是一些風電場十分頭疼的事情。前期準備不足,往往會拉長質保期。在這一方面,昌馬風電場在投運之初就做長遠規劃,以出質保為目的來配備人員。這些人員前期以學習為主,從設備進場開始就介入運維,了解各項性能表現并加以記錄、存檔。長期積累后,昌馬風電場組建起一個十幾人的檢修隊伍,實現了對出保機組的自主運維。這不僅大大提高運維效率,也降低了運維費用。
員工管理篇:著眼大局+緊盯細節彰顯人性化之美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是影響風電場生產效率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一直都在探索各種可能的員工管理方式,這也是我們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上述負責人說道。
員工管理,最傳統的方式莫過于通過完善晉升和培養等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昌馬風電場也早就建立了相關體系。
“我們目前的所有中層都是在職職工培養起來的,應該說都是老‘資歷’了。”有運管人員向記者舉例說,“但即使是這些人,也要遵循‘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規則。我們考核時不看資歷,只看能力,包括消缺完好率、參與率等。如果被提拔上去后,就自以為是,不學習,工作也不好好干,那么,考核后也會被降下來。這么做,意在迫使大家不斷學習,提升大家的綜合素質。”
為了給員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中節能甘肅風電公司定期開展班組競賽、業務培訓、對標學習等活動。并從各班組抽調技術骨干,專門成立變頻器、輪轂、機械部件興趣小組和數據分析小組。
這些機制無疑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主動性,但昌馬風電場的管理層似乎并不滿足于此,他們對“軟環境”的理解要遠比一些同行更加深刻,這反映到員工管理上,就是諸多環節“人情味”的顯露。
走訪過程中,一棟建設在戈壁之上的玻璃樓引起了記者的興趣。推門而入時,郁郁蔥蔥的翠綠色撲面而來,仿佛置身南方。
“這就是我們近60名員工的辦公大樓。由于戈壁上缺少綠色,員工的生活比較枯燥。領導通過集思廣益,想出來設置一個小花園,栽種一些綠色植物的創意。”一位運管人員介紹,樓的建設還融入了節能環保理念,利用水的能量把樓內的溫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同時,墻體玻璃也是中空的,可以隔熱。
除了辦公樓環境的營造上大有文章外,員工的住宿和排班也沒少讓管理層花費心思。
據了解,中節能甘肅風電公司在昌馬風電場和玉門鎮都建有員工宿舍。“宿舍管理相對比較自由,我們只管衛生,其他不管。比如說,想在床頭擺個小娃娃或者貼張畫,我們都不管,由員工自己設計,讓員工有家的感覺。”上述運管人員表示。同時,為了方便員工,風電場還配有班車,半個小時即可到玉門鎮。
排班方面,不同于部分風電場上十天休十天或者上十五休十天的制度,昌馬風電場則以檢修人員上五天休兩天以及運行人員上七天休三天為主,讓員工既不會因為上班時間過長而使身心感到疲勞,也不會因為休息時間太久而對工作感到陌生。對于家離得比較遠的情況,則靈活處理,可以倒休——上十天休四天。
細節最容易打動人,昌馬風電場的管理層深知這個道理。夏天的高溫和冬天的嚴寒,是運維人員戶外作業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09年調試的時候,帶了一瓶飲料上塔筒,忙完工作想喝水,才發現水已經凍住了。”一名一線員工回憶道。為了幫助員工防暑御寒,風電場會為員工配備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避暑藥品,以及西瓜、綠豆湯等解暑食品。冬天則會提供一些連體工服、棉靴等保暖物品。
此外,逢年過節時,中節能甘肅風電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也會走訪部分員工的家庭,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
這些舉措已經在悄然改變著員工的心態。“剛來的時候,也心存疑慮。因為這個風電場是在戈壁中,環境比較艱苦,擔心自己堅持不了多久。”一名老員工向記者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但在工作中發現,雖然場里的自然條件差些,但人文環境卻很好,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領導都會站在員工的角度進行周全的考慮。說實話,我已經把這里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
有人說,沙漠是粗獷的,因為夏熱冬冷,常年飛沙走礫,狂風迷眼,但昌馬風電場卻為這里增添了一抹亮麗的綠色,讓沙漠處處散發著“柔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