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
魚媽媽對小魚說:“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出的代價是整個生命。”
?老祖宗對我們說:“欲大亡身。”
?我對大家說:“這些話從某一角度來說是對的,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它的對立面卻又不是完全錯誤的。”
?從小讀古人詩文時,就發覺很多先賢寫的主題都帶有不屑俗物、無欲無求的意思,于是打小就覺得:清心寡欲是人的最高境界吧!可是稍大一點,心下不免疑惑:想那讀書兒郎,正當芳華,哪一個不該胸懷天下?滿腔熱血,正待噴薄而出,若個個都無甚欲望、無甚目標,那這些八九點鐘的太陽能在明天按時升起嗎?
?而今,我的想法稍稍清晰了一些。人,既然是社會動物,就該融于其中,就該勇于拼搏。那么,拼搏的動力是什么呢?我想,那就是欲望!成功欲、競爭欲、官欲、財欲,不管什么樣的欲望,只要適時適量而不會害及他人,我以為就都是可取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驢子少了頭頂上的那堆青草,它就不愿意站起來趕路,那么它就很可能因懶惰而被主人“切吧切吧剁了”。人,也是一樣的。
?明代呂新吾說: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聲令人多聽,美物令人多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寢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戀,美景令人多留……原本,對于美好事物的喜愛就是人的天性,“欲”的產生無可厚非,而在適度的欲望驅使下,人才會更好地學習、工作、生活,更好地完善自我、充實自我、超越自我,而最終達到一個理想的高度。
?其實仔細一想,那些放下一切的世外高人們,過的竟是怎樣的日子啊!他們的今天不會比昨天好,也不會比明天差,因為他們根本無所謂“進取”。他們以恬靜無求修心,但這卻是在現實社會中無法立足的一個表現,這于今日的我們而言,似乎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想,“存欲修身”較之“無欲修心”似乎更簡單可行且積極向上,只要我們把握好那“欲”所存之度,莫為之蒙蔽雙眼,它就能夠,也只有它能夠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評點】
這是典型的反彈琵琶寫法。從材料看,欲望,特別是貪欲是身敗名裂的主因。而作者卻從反面立意,認為適度的欲望有助于個人的成長,社會的進步。但說先賢無欲無求沒有確切依據,使得議論的針對性減弱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