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安徽省企業協同創新模式及對策
劉晶晶
通過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等方法,總結評價安徽省企業協同創新模式發展現狀,并提出優化我省企業協同創新模式的對策建議,旨在進一步提升我省企業協同創新能力和水平,服務創新型安徽建設。
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根據技術創新要素來源的不同,可將安徽省企業協同創新模式分為企業內部協同創新模式和企業外部協同創新模式。企業內部協同創新模式綜合文獻研究是指在整合企業外部技術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等主要影響因素基礎上,以戰略、文化、制度、組織等為支撐條件的基于協同創新理論的企業內部研發、制造及營銷的核心競爭力轉化模型(如圖1所示)。而企業外部協同創新模式則是指“企業在創新實踐中通過企業之間、企業與研發部門、大學等其他教育培訓機構、金融部門、政府的相互合作,逐步建立起相對完備的協同創新的各種模式”。結合安徽省企業協同創新實踐,本文側重企業外部協同創新模式研究。
接下來,本文將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等方法,從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新要素流動和創新主體結合緊密度、科技成果轉化率三個方面對企業間協同創新模式、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和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模式發展現狀進行評價。
企業間協同創新模式
安徽省企業間協同創新模式主要圍繞產業鏈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實踐,即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新技術應用為支撐,通過產業鏈企業協同創新來開拓和激活潛在的市場需求,并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各種需求,從而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創造力和競爭力。這種協同創新模式對外體現為企業間借助戰略聯合,使“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并通過充分釋放彼此間創新要素活力,實現了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市場占有率,分散創新風險,提升市場競爭力。對內主要體現為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進一步有利于產業集群壯大發展。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短期效益表現為產業鏈中下游企業可以利用上游大企業科技、設備、資金等優勢, 快速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縮短技術創新周期,減少成本,提高創新成功率;長期效益表現為中小企業通過學習借鑒大企業好的技術研發經驗和管理經驗,逐步內化為中小企業創新內生動力,進而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圖1 企業內部協同創新模式
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擁有產業鏈企業近50家,涵蓋整車開發、電池開發、電機開發等多個領域,產業鏈企業圍繞市場需求開展協同創新,充分發揮產業鏈的積聚效應,通過優化整合創新鏈資源,在產業鏈關鍵環節核心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企業間協同創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顯現。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奇瑞”)通過與國內外企業在汽車全產業鏈開展協同創新(見圖2),自主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在汽車發動機、自動變速箱、汽車底盤、汽車電子及新能源等汽車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奇瑞累計申請專利876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3539件;累計授權專利615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179件,位居中國汽車企業前列。
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目前安徽省大多數企業普遍采用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開展協同創新。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企業市場開發能力強和高校、科研院所研發實力雄厚等優勢,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可以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率,有效避免了科技成果和市場脫節等一系列問題,助力安徽企業創新內生動力不斷提升。據統計,2013年末,我省實施產學研R&D項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下簡稱“工業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5025件,比上年增長66.4%;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697項,增長68.4%;全年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1987.7億元,增長18.8%,占全部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44.8%上升到45.4%。
一是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協同創新的核心主體,通過政府各類政策措施的引導和激勵,我省企業創新活動主體地位日益顯現。全省約80%的研發機構、科技活動人員、研發經費、科技成果等來自企業或主要有企業承擔,90%以上的工業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如興辦經濟實體、共建研發機構(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據安徽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有44家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由2012年的全國第10位、中部第3位上升到全國第9位、中部第2位。

圖2 奇瑞全產業鏈企業間協同創新體系
二是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使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在各類創新主體間自由流動、優化整合,創新主體間的結合度日益緊密。截至2013年底,在全省16184家工業企業中,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企業有784家,共建了297個產學研經濟實體和725個產學研合作研發機構,分別比上年增長54.7%和18.9%。平均每百戶工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分別共建1.84個經濟實體和4.48個研發機構。與此同時,產學研項目數與投入經費也大幅增加。全年全省工業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開展實施10萬元以上各類產學研合作R&D項目2419項,增長17.6%;投入產學研項目經費54.4億元,增長23.1%。平均每個產學研R&D項目經費為225萬元,比上年增加10萬元。
三是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斷提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簡稱“先研院”)在安徽省、中國科學院、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四方關心與支持下,匯聚各方創新資源,積極推動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在培育新興產業、服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日益嶄露頭角。截至2014年底,先研院入駐各類創新單元達到115家,并與微軟、阿里巴巴等企業共建了32家研發中心,孵化了83家創新企業,聚集各類創新人才400多人,引進注冊資金2.93億元。安徽省創新方法工作在安徽省科學技術廳、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等5家示范企業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扎實開展創新方法實踐培訓和示范企業培訓等推廣應用活動,327個技術難題找到1238個有效解決方案,申請專利123項(其中發明專利45項),產生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超億元。據不完全統計,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線公司運用創新方法研發的變頻超靜音微波爐產品,擴大了市場占有率,年產量超過10萬臺。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運用創新方法研發的絕緣監測儀和電池管理系統,產生10余項發明專利,使絕緣監測儀單臺成本由0.4萬元降低到0.1萬元,電池管理系統每套成本由4萬元降低到1.5萬元,共節約成本1456萬元,提升了企業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率。
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模式
安徽省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模式使得中小企業高度集聚,呈現“產業聚集程度不斷提高、塊狀經濟發展加快、龍頭企業帶動性增強、集群產業鏈逐步延伸、產業主體向園區集聚”等突出特征。這不僅帶動了集群內企業資本、勞動、技術、信息、品牌的有效聚集,并通過優勝劣汰法則,滿足了企業對資源范圍和資源質量的進一步需求,為企業成長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集群內企業通過競爭與合作,有助企業間生產經營知識的流動傳播,進而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助力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
近年來,安徽省產業集群專業鎮發展迅速,形成了電線電纜、電子、汽車配件、機械制造、金屬加工、服裝紡織、印刷包裝、藥材、食品等特色經濟板塊。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有149個產業集集群專業鎮,從業人員達到137.15萬人,全年實現增加值1465.87億元,上繳稅金212.7億元,實現利潤463.86億元。其中營業收入百億元以上專業鎮有13個,50億~00億專業鎮有21個,10億-50億專業鎮有75個,10億以下專業鎮有40個。
進一步完善企業間協同創新模式的建議
安徽省企業間協同創新模式有助中小企業在大企業的引導和帶動作用下,通過協同創新集聚效應,充分釋放創新要素活力,不斷提升中小企業創新內生動力。同時,圍繞產業龍頭骨干企業,產業鏈配套企業不斷向大企業集聚,對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但專業化分工協作帶來的高效率等表現并不充分、大企業因競爭關系有所保留影響創新要素向中小企業流動等原因,大大降低了產業和產品的競爭能力。今后我省企業間協同創新模式,一要繼續借助戰略聯合實現優勢互補,通過高效利用有限的人才、資本、信息、技術資源,克服單個企業無法克服的困難,取得規模經濟效益。二是引導促進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即引導中小企業主動為大企業配套,向“專、精、特、新”發展,同時,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轉移零部件生產,逐步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專業化、配套協作的產業組織體系,促進全產業鏈企業快速發展。
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建議
安徽省委省政府通過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建設,充分釋放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的合力作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獲得顯著提升,創新型安徽建設再上新臺階。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通過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在政產學研各類主體間自由流動、優化整合,使得創新主體間的結合度日益緊密,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競爭力,并對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和良性互動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存在的協同創新層次不高、深度不夠、資金不足、動力不夠和協同創新脫節等問題,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下步可從注重企業需求導向、依靠合作項目帶動、加快平臺建設和建立長效保障機制等方面,充分發揮政府在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中的指導、協調作用,進一步強化企業產學研合作主體地位,加大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力度(如探索高校科研分類管理,改革科研評價機制等),深入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釋放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最大潛能,有效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
進一步完善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模式的建議
盡管我省產業集群專業鎮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發達省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原因有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集群品牌建設有待進一步提升、集群內配套服務體系不完善等。今后,我省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模式一要搭建技術創新體系,加快企業科技進步,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進而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這可從增強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重點培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引導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等方面著手開展相關工作。二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升集群競爭力。三要整合利用各類服務機構,擴展功能,延伸服務,為企業提供全流程的跟蹤服務。圍繞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檢測檢驗、商務物流、信用擔保、人才培訓等公共服務方面的需求,各地應大力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集群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劉晶晶
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劉晶晶(1986—)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科技情報研究。
10.3969/j.issn.1001-8972.2015.18.035
2014年度安徽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40205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