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這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嗎?其實,早在你出生之前的1971年,用計算機管理國家的“大幻想”就已經被付諸現實了!
等等,我讀的書少,你不要騙我。那時候既沒有互聯網,也沒有家用電腦,這怎么可能實現呢?
“計算機和孩子一樣,官大人離不開它。”這是智利歌手安格爾·帕拉1972年寫下的一段歌詞。那時,全世界確實都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然而,在南美洲國家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下令,創建一個由電報機組成的全國性網絡,想用類似互聯網的概念來管理整個國家的經濟生產。這個網絡被稱為“協同控制工程”。
為什么這位總統會有這么超越時代的想法呢?原來,1970年,在通過選舉上臺后,阿連德面對的是全國大批管理混亂的礦山和工廠。負責經濟工作的官員情急之下,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們給英國控制論大師斯塔福德·比爾寫信求助。
比爾欣然前往智利。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決定打造這個龐大的信息網絡。通過這個信息系統,計算機可以計算并評估出哪些問題需要立即處理,或模擬一次決策的長期后果。1972年,在機器的幫助下,智利政府成功化解了卡車司機大罷工導致的食品短缺危機。
那是一臺可以掌控全國的“計劃經濟機器”,能實時將數據從國有工廠傳輸到首都的運營中心。收集到的數據隨后被輸入計算機,用來監督生產,并在原料不足或配額未達標時,可以及時發出警報。
總指揮中心坐落于圣地亞哥市中心的國家電信公司。操作室正中擺放著七把旋轉椅,椅子的一側扶手上全是按鈕,另一側則有煙灰缸和酒杯槽。這間辦公室實現了全面無紙化,墻上有四塊彩色顯示屏,觸摸扶手上的按鈕,屏幕上就可以顯示出數以百計的經濟數據和統計圖表。房間里還有一面屏幕用作模擬器,通過設定不同價格、產量和能源配額,它就可以估算出全國的經濟走勢。
不過,受限于當時的技術,屏幕上的內容必須由四位女職員手工記錄。
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協同控制工程”還是一個飽含人文關懷的程序!它預留了監測全國人民情緒的功能。工程師計劃在全國每家每戶都安裝一個傳感器,用兩個按鈕分別代表“幸福”與“不幸福”。人們可以每天根據心情按動傳感器,將“幸福數據”通過無線電波傳回中央控制室,在屏幕上生成國民幸福指數。這可比現在記者們拿著話筒,滿大街調查“你幸福嗎”要先進多了!
但是,理想與現實畢竟存在差距。首先,當時的技術水平無法完全滿足要求,真正的大數據管理需要處理海量的信息,這顯然不是電報機和當時還處于原始水平的計算機能做到的。由于長期超負荷運轉,這些還處于“原始”水平的計算機很容易發生故障。1972年12月,阿連德親臨指揮中心,當他興奮地按下轉椅上的一個按鈕時,系統立刻“藍屏”了,讓工作人員尷尬不已。此外,這個系統能夠運轉的基礎,是人們要為它提供各種真實的數據。但許多工廠并沒有把自己的生產情況如實報告。而除了一些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老百姓和普通工人也都對這項技術不感興趣,覺得“計算機管理國家”完全是異想天開。
1973年9月,智利的陸軍參謀長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成為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協同控制工程”也就此被廢棄。大量的電報機、電腦被拆卸下來,丟進了倉庫。幾年之后,甚至再沒有人知道該如何使用它們。但這畢竟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大膽而超前的實驗,也是現在的“大數據”管理方法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