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小說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但實際教學中,在教師教、學生學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和教育相關部門的聯動作用,增加古典小說教學的文化內涵,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古典小說教學 文化素養培育 問題與對策
古典小說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其獨特的敘述方式和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反映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它不僅是中國古代世態人情的投影,更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古典小說作為綜合性文學體裁,雜糅了眾多文化因素,是人們汲取文化營養的寶庫。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文化素養是完善人格的必要元素。因此,語文教學要深入挖掘古典小說的優秀文化因素,更好地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培育。
一、古典小說教學中培育學生文化素養的意義
古典小說教學是一種文學接受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文化闡釋、培育學生文化素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文化蘊涵,獲得能創造自身發展的人文知識,而且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完整人格的塑造以及社會的發展均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1]。
文化素養的培育對學生發展有重要影響。古典小說中的文化特質是學生提升自我修養的重要基石,學生可以從古典小說中汲取有利于自我成長的養料,對學習大有益處。例如在《水滸傳》中,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一節,作者僅用簡短的語言,便生動再現了打斗時的激烈場面,使學生在想象中完善對作品人物的理解;又如,古典小說中善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學生在學習古典小說時,可以借鑒古典小說中的寫作技巧,從而提高自我的寫作能力。文化素養的培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性文化人格。古典小說中有許多可以陶冶學生情操的審美元素,正如古典文論所述,中國的古典小說講究文學的形象性,追求入畫,善于在事件發展中展現美的場景。同時,真與美、趣與味、情韻、意境帶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可以提高學生自我審美能力和文化鑒賞能力。
文化素養的培育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古典小說作為多種文化基因的結合體,不僅有利于個人的成長,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會產生影響。文化是社會的精神基因,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有助于社會健康發展。學生是文化的學習和繼承者,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學生會積極推進古典小說等中國文化的傳承,延續文化的發展脈絡,從而讓整個文化可以源遠流長,進而發揮文化的軟實力,用文化動力去推進社會進步,讓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
二、古典小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古典小說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生學、部門管的具體操作中卻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正確認識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是促進教育不斷完善的前提條件。
(一)教師認識偏頗,指導不足
有些教師不能正確認識古典小說的存在意義。有的認為古典小說已經過時,應該全盤剔除,這種觀點致使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古典小說的重要性,更不愿接受其中的文化熏陶;另一些人認為,古典小說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應該全盤接受,這無疑走上了另外一個極端,致使樂于接受創新事物的學生們對古典小說產生抵觸情緒,從而不利于學生自主接受文化的陶冶。這些極端的觀點往往會對學生產生不利的影響,讓學生很難正確地認識古典小說的文化作用。
教師作為引導學生學習古典小說、培養學生文化人格的領路人,應該發揮其有力的指導作用。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受到功利化教學的影響,教師對課本和課外閱讀中出現的古典小說文本沒有高度重視,對古典小說的解讀停留在文本表層,不能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文化內涵。
(二)學生被動接受,解讀膚淺
由于考試中較少涉及古典小說的考查,不少學生便放棄了古典小說這塊難啃費時的硬骨頭,對課本中出現的古典小說沒有深入去了解,不去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對小說的解讀,很少親自去閱讀小說,沒有形成自我解讀能力。面對不熟悉的古典小說,不能獨立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不能做到舉一反三。
許多學生雖然對古典小說文本比較感興趣,但是卻往往流于表面,容易自我滿足,對作品時代和作者背景不深入了解,喜歡借鑒社會上流行的觀點來解讀文本,對社會上比較奇特但是不是自己思考出來的觀點大為贊賞。新穎的觀點固然奪人眼球,但缺乏對文本的真正解讀,一味地求新尚奇反而會忽略對文本內在的賞析。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雖然給學生學習帶來便利,但也存在弊端。在網上,一些學生通過搜索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來取代文本的閱讀,不僅忽略了第一手的文本資料,并且很難形成自己的認識。此外,古典小說的語言魅力、環境特色、意境創設在影視劇中是無法完全呈現出來的,在便捷的影視劇中,學生失去了閱讀文本所帶來的樂趣,缺少了審美感受。
(三)文本安排不當,評價體系欠妥
文本安排方面,一是在選取教學篇目時,古典小說數量比重偏少,取材范圍比較狹小。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三年的選文中,精讀與略讀篇目共有180篇,精讀篇目涉及古典小說的只有五篇,分別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兩則和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范進中舉》《香菱學詩》,在課文總量中的比例約是2.78%。此外,略讀的古典小說在三年中只選擇了兩篇。古典小說的教學篇目數量嚴重不足,無法讓學生充分體會古典小說的文化魅力。二是編排教材課后探究問題時,在古典小說教學單元中沒有配合相關的文化練習。三是古典小說選編在年級之間缺乏合理的銜接。在人教版初中三年的精讀與略讀課文中,七年級精讀課文一篇,略讀課文兩篇,九年級精讀課文四篇,八年級的精讀和略讀課文都沒有涉及古典小說,古典小說的學習缺乏連貫性。
教育部門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考試中較少或幾乎不涉及古典小說篇目,在評價體系中沒有給予古典小說以應有的重視。
三、古典小說教學中強化文化素養培育的對策
正確的古典小說教學方式有助于培育學生文化素養,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因循守舊的教學觀點,革新古典小說的教學思路,發揮教師、學生、教育有關部門的聯動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素養的提高。
(一)教師優教
1.以人為本,消除功利
在古典小說的學習中,不能單純的將文本作為閱讀、寫作等的工具,應該在講授古典小說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要在古典小說的講授過程中,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不能單純地把小說文本作為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工具,要在文化感知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精神境界[2]。
2.杜絕片面教學,整體感知文本
中學教材中由于版面的原因,往往選取古典小說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去感受古典小說的文化魅力,教師在講授小說片段時,不能肢解小說的整體意蘊,可以通過串講一些小說中的重點內容,重點講述一些重要人物,分析其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整體形象。如在《水滸傳》中,林沖便是一個性格不斷成長變化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不能局限于小說的某一個片段,應該從小說的整體上進行把握。
文本的內涵是豐富的,并且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更多新的時代內涵,教師要主動學習借鑒最新研究成果,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出發,對古典小說文本從文學特點和民族文化的角度進行文化素養的灌輸。不斷用最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更新對古典小說的認知[3]。
3.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養
教師應該運用比較、激勵、暗示等手法,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升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善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和想象力,讓學生學會自主地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不斷變換自己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創造性需求。可以適當的通過比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舉辦古典小說閱讀、講解比賽,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文化知識。
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加強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通過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相關素養。
(二)學生優學
1.學生主動閱讀,自主深入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發揮指引作用,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古典小說文本的閱讀,深入理解古典小說的文化特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生活的時代,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多層次、多角度地深入解讀作品的文化內涵,鼓勵學生自我表達,用自我的認識經驗和閱讀經驗,提出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并能結合現實,表達出自我的文化體驗。
2.查閱相關資料,課外閱讀名篇
古典小說具有豐富而深奧的文化內涵,單純依靠教材中出現的選段很難滿足學生的認識空間,教師有時也很難完全了解學生文化素養的水平,所以需要學生自主地填補自己的文化盲點,這便需要學生在學習古典小說之前主動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文本的基本文化信息。此外,選文往往不能代表全文的觀點,學生需要學會在課下閱讀小說全文,從而全面地認知小說的主旨,做主動的文化吸取者。
(三)教育部門優控
1.科學編寫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古典小說的重要渠道,所以教材的編寫、教學篇目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在編寫教材時,應該致力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致力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在選取古典小說的片段時,不應該只注重寫作手法的獨特,更應該重視古典小說中所滲透的文化因素,并力求在選段中能夠挖掘出來。教材的編排更要適應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要有能夠讓學習自我發揮和自我探究的空間,力求教材更加開放、系統,有彈性。
2.革新考試辦法
在當前的考試系統中,應該加大對古典小說的考查力度,要在考試中滲透文化素養的考查,轉化古典小說中的語言,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尤其要加大對古典小說選段的鑒賞評價能力的考查。例如在考試中通過挑選課本中沒有出現過的古典小說片段進行考查,讓學生自主分析小說中的文化內涵。
古典小說是語文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所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揮教師、學生和教育相關部門的“教-學-評”的聯動作用,形成教、學、控三位一體的優化教學模式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文化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要加強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格,就必須在語文教學,特別是在古典小說教學的過程中增加文化內涵,讓學生更多地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胡強.古典小說教學與人文精神培養研究[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12).
[2]顧之川.語文教育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364.
[3]過常寶,貢方舟.古文素養培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69-170.
(葛菊萍 山東曲阜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