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張會纖
摘 要:為響應習主席培養“新四有”革命軍人的號召,對學員進行由內而外的升級塑造,需要以優秀文學藝術作品為載體,強心鑄魂。本文以《文學藝術欣賞》課程“詩歌鑒賞”專題教學為例,探索如何通過作品中所蘊含的戰斗精神,激揚軍人血性,發揮文學藝術類課程對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的作用。
關鍵詞:《文學藝術欣賞》 “新四有” 軍人 血性
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適應強軍目標要求,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為響應習主席這一號召,軍隊院校圍繞“新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進行了廣泛討論,深刻意識到培養新一代革命軍人就要對官兵素質進行由內而外的升級塑造。在這個升級塑造過程中,依托文學藝術作品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強心鑄魂,可以使學員激蕩起“橫刀立馬的豪氣、敢打必勝的底氣、舍我其誰的勇氣、赴湯蹈火的膽氣、所向披靡的銳氣、寧死不屈的骨氣”,將忠誠之魂鑄牢,將信念之根扎穩[1]。因此,以《文學藝術欣賞》課程為載體,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成為軍隊院校人文課程教員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以“詩歌鑒賞”專題教學為例,探索如何在文藝類課程教學中激揚軍人血性。
一、分析軍旅意象,引導學員樹立建功軍營的理想
首先,以軍旅詩詞導入,闡明軍校學習詩歌鑒賞的意義。按照課程標準規定,“詩歌鑒賞”為《文學藝術欣賞》課程的第一講,因此,首要任務是引導學員意識到軍隊院校開設本課程的目的,在學員回答出提高文學素養和藝術品鑒力的同時,開門見山地指明詩歌不僅可以表達感情,還可以經天緯地。借習主席談論中華民族昨天、今天、明天時引用的古典詩詞引入詩歌鑒賞主題,指出詩歌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蘊成為傳遞民族精神的橋梁。再點明對于軍人而言,學習詩歌鑒賞是因為其中蘊含著戰斗精神和獻身精神,通過屈原、岳飛、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愛國詩人名句,激發學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血性與豪氣。
其次,在以精煉語言點出詩歌概念和類型后,從分析意象入手進入鑒賞方法的介紹。從自然景物意象、思鄉意象和軍旅意象等多種角度引導學員通過了解詩法鑒賞詩歌。但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停留于簡單的意象認知歸類,而要注意大學與中學課程的區別。從進行深度挖掘,在學員指出旌旗、烽火、戰鼓、吳鉤、樓蘭、涼州、瀚海、長城等是與戰爭有關意象的同時,通過設置問題,啟發學員思考同一種意象所體現出的情懷是否相同。比如以吳鉤為例,用唐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和宋詞“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作對比,使學員體會到:同一種意象,因作者的境遇不同,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也不同。通過軍旅意象的圖片展示和深入分析,激發學員樹立建功立業的理想。
二、感受軍旅詩境,激發當代革命軍人的戰斗精神
以毛主席詩詞為主線,以《卜算子·詠梅》和《浪淘沙·北戴河》為例,通過與陸游《卜算子·詠梅》和曹操《觀滄海》進行比較,感受毛主席詩詞所體現的共產主義戰士強烈的豪邁激情,激發軍校學員作為當代革命軍人的戰斗精神。具體來說:
首先,對比毛主席與陸游的同題詞《卜算子·詠梅》,感受同一種意象因作者的不同情懷,所塑造出來的不同詩境。引導學員回答出陸游詞中“斷橋、寂寞、獨自愁、苦、泥、塵”給人以孤單凄涼之感,指出陸游以梅花自況,用梅花生長環境的凄苦來象征人生的失意坎坷,以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經歷表明作者無悔的信念和高潔傲岸的人格。而毛主席作同題詞的初衷正是“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現與陸游截然不同的胸襟與氣魄。引導學員意識到同樣是寫梅的生長環境,陸游用“寂寞開無主”“黃昏獨自愁”突出環境的凄苦;毛主席用“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突出環境的嚴酷。用開篇所營造的不同環境奠定不同的抒情基調,使學員在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注意啟發學員聯想思考“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象征意義,指出該詞用梅花與嚴寒搏斗迎來春天后,并不在春天爭奇斗艷的一面,來象征革命戰士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精神。聯系和平年代革命軍人執行抗震救災、抗洪搶險任務的情境,激發軍校學員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的戰斗精神。
其次,比較同樣為軍旅詩詞的《浪淘沙·北戴河》與《觀滄海》。引導學員體會同樣作為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和馬背詩人的毛主席與曹操詩境的差異。為避免本講所用詩歌過多而容易變散的問題,將《浪淘沙·北戴河》作為本講的重點篇目來分析。因此,需要在教學方法手段上做出適當調整,采用配樂朗誦的方式,將學員帶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詩境中,體會毛主席在波濤洶涌時下海搏擊風浪的膽量與氣魄,使學員胸中升騰起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的豪情。在鑒賞“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一句時,指出毛主席詩詞中常借用或化用古代詩詞名句,但又表現出與之大異其趣的詩境。就學員知識結構而言,能夠說出此處是聯想到曹操的《觀滄海》,但要進一步提示學員通過意象對比,體會兩詩作者胸襟氣度的不同。即通過“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與“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陰晴天氣的對比,體會無產階級革命家不懼風浪的戰斗精神。使學員體會到同樣以名山大川作為歌詠對象,曹操的詩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表達自己一統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而毛主席詞則借“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傳遞出改天換地、革命取得了根本性勝利的豪邁激情。最后指出這首詩因為熔鑄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而變得時代感更鮮明、歷史感更深邃、宇宙感更遼闊,從而激發起學員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戰斗精神。
三、體會軍旅詩情,堅定學員敢打必勝的信念
對于培養軍人血性而言,除了激發其樹立建功立業的理想和戰斗精神外,還要堅定其敢打必勝的信念。因此,最后選取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來進一步激揚血性。
之所以選擇這首七律,還考慮到本講開頭部分習主席談論中華民族今天時所引用的“人間正道是滄桑”即出于此詩,做到首尾照應。在這首詩的鑒賞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體會其精妙的“用典”手法,領悟到毛主席詩詞的精到之處,在于他以開國領袖的大手筆,選取了“鐘山風雨”“百萬雄獅”“虎踞盤龍”“天翻地覆”這些大天大地、大風大雨的意象,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彰顯出了“第一等”的襟抱與學識。其次,讓學員分析“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典故的來歷和使用意圖,從而使其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念。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句中,除字面意思的理解外,還要注意打通學科界限,聯系古代軍事思想,以《孫子兵法》“窮寇勿迫”理論與毛主席“剩勇追窮寇”的杰出軍事理論主張作對比,培養學員的思辨意識和思考能力。但在引導中要注意分清主次,點到即止,根據學員興趣程度,適當布置課后作業,建議學員對于此類問題進行進一步挖掘探討。在課上注重從精神層面對學員進行引導,從這句詩中體會革命軍人“能打仗,打勝仗”的豪氣。最后,對“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一句的來龍去脈和象征意義進行解讀。從繼承與創新的角度出發,分析詩句得出:李賀的“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表達的是他對所處時代的無奈。借詩句突出離別之情。而毛主席雖然引用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但為其接續了“人間正道是滄桑”一句,從而使這句詩成為千古絕唱。引導學員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體會出不同詩人用同一句詩所表達出來的不同情感。再讓學員聯系實際,體會習主席在談中華民族今天時引用這句詩的原因,使學員體會到習主席是在用詩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鼓舞人心,讓每一個中華兒女在追尋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披荊斬棘、闊步向前。作為當代革命軍人,則要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2],堅定敢打必勝的信念。
此外,在本講的最后還可以運用所學詩歌鑒賞方法,通過鑒賞學員寫作的詩歌作品,拉近學員與詩歌的距離,使其深刻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從而樹立建功軍營的理想,激發戰斗精神,堅定敢打必勝的信念。通過文學藝術作品的熏陶和感染,激揚軍人血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軍械工程學院教學課題“著眼培養‘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推進《文學藝術欣賞》課程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Jxlx1515]。)
注釋:
[1]《解放軍報》編輯部:《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解放軍報,2015年3月2日。
[2]王洪山,習近平:《確保我軍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人民日報,2012年2月3日。
(王娜 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 050003;張會纖 軍械工程學院教務處 0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