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符號體系,漢字的演變過程極為復雜。“上”字筆畫簡單,但歷史悠久,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現。本文便從“上”字的字形、字音、字義發展等方面對方位詞“上”進行考釋。
關鍵詞:“上” 字形演變 字音考察 字義發展
“上”字雖然筆畫簡單,但是歷史悠久,在漫長的社會變革中,有了自己的一脈源流。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本文僅就“上”字在字形、字音、字義方面發生的變化進行簡單的概述。
一、字形演變
漢字字形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人為改革的,也有自然流變的。大部分漢字的字形都經歷了或大或小的改變,“上”字也不例外。
“上”無論是作為普通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還是助詞,都是特殊指事字。甲骨文“”下面一條弧線表示地面,弧線之上有一短橫,表示在地面之上。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兩弧線變為直線。有的金文“”為區別于數目字“二”,在兩橫之間加指事符號一豎“”,以顯示縱的方向。籀文“”省去短橫。
許慎《說文解字》:“丄(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從丄。時掌切。,篆文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將“丄”改為“”,并注曰:“古文上作,故‘帝下,‘旁下,‘示下皆云,從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為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為。”還注曰:“丄,篆文上。謂李斯小篆也。”篆文“”,可見于嶧山石刻松拓本,是李斯所作或后人所改。“丄”和“”,我們看來作為重文處理比較合適,若將它們作為部首,它們的形體結構與其部下的字格格不入,不能統領諸字。比如,“帝”下說解為“從丄朿聲”,篆文“帝”卻寫作從而非從丄,寫的跟說的不一致,由此證明“丄”統領不了“帝”。所以《說文》中的“丄”應寫作“”,與此相符合,行文中的丄也應寫為。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注:“上下無形可象,故于一畫作識,加于上為上,綴于下為下。”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段改丄為是也。甲骨文、金文皆同。”
隨著漢字的發展,“上”的字形相對穩定下來。隸書“”(方正隸)的字形已比較接近現在所寫的“上”,再經歷過楷書“”(顏楷),行書“”(經典行書簡),草書“”(迷你簡黃草),一直到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宋體“上”,其字形已穩定下來。
二、字音考察
關于“上”字的讀音,一般歸為[shǎng]跟[shàng]兩種。《常用漢字源流字典》:“本義讀[shàng],上部、高處”,“又讀[shǎng],引申為上聲,漢語聲調的一種”。
《說文解字》:“時掌切”,按照反切注音規則,此處應讀[shǎng]。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改為:“時掌時亮二切”。《康熙字典》對于“上”字的讀音記錄比較復雜,對于其中的葉音我們姑且不談,只分析正音。“《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時亮切,音尚”,“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商上聲”,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上”字既有[shàng]音,也有[shǎng]音。到《辭源》《辭海》,“上”字的聲韻調基本固定下來,有[shǎng]和[shàng]兩種讀音。
到了現代,大部分字典對于“上”的注音都會注明[shǎng]跟[shàng],但也有例外,比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李國祥主編)和《古代漢語字典》(李瀏文、楊國主編)等就沒有[shǎng]的注音,可以說這是不全面的。
隨著漢語的發展變化及各種其他因素的影響,“上”的語音也發生過弱化,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與大部分方言中,如果“上”用在名詞之后作方位詞或者表示抽象意義時,“上”的聲調由去聲弱化為輕聲[shɑng]。比如“桌子上”“地上”“實際上”等。
當然,由于現在各個地區方言受古漢語影響的程度不同及文化差異,“上”的方言讀音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論述了。
三、字義發展
“上”字的字義,在其剛產生的時候是單一的。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變化,“上”字的義項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既有實詞意義,又有虛詞用法,總體趨勢是增加。
“上”本是表示方位的名詞,指上邊、高處。許慎《說文》對“上”的解釋為:“丄(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義為某個物體位置相對于另一位置更高。傳統文字學認為“上”是個指事字,甲骨文“”字形是在一條長橫上面加一條短橫,長橫代表參照物,短橫表示“上”的空間位置是在“高處”。有的學者根據甲骨文字形,推斷“上”的造字本義是:與地相對的天。不過,根據各種文獻記載,我們還是傾向于高處的本義。如:
(1)西方有木焉……生于高山之上。(《荀子·勸學》)
(2)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例(1)“高山之上”表示“生在高山的上面”,例(2)“壟上”表示“田地上”,其中“上”都指上邊、高處。
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上”在使用中,逐漸引申出各種具體的或者抽象的含義,既有實詞意義,又有作為助詞的虛詞用法。
(一)名詞引申義
1.“上”由本義“高處”,引申出“統治者、上級”之義,有時候特指帝王。例如:
(3)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老子·七十五章》)
(4)上使外將兵。(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例(3)“上”指統治者,是說當時統治者搜刮賦稅嚴重;例(4)“上”特指皇帝。
2.“上”還引申為“天”,與地相對。例如:
(5)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漢樂府《上邪》)
其中的“上邪”意思是“天呀”,“上”就是天的意思。
3.“上”讀作[shǎng],引申為上聲,表示聲調的一種,古漢語四聲的第二聲,現代普通話字調的第三聲。例如:
(6)上聲高呼猛烈強。(真空《玉鑰匙歌訣》)
此句中“上聲”也就是古漢語四聲的第二聲。
(二)形容詞引申義
1.表示等級、質量較高的。例如:
(7)上客從趙來。(《戰國策·秦策》)
其中“上客”表示上等客,“上”修飾“客”,作形容詞。
2.表示時間次序在前的。例如:
(8)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呂氏春秋·察今》)
這里的“上世”表示之前的社會,“上”修飾“世”,作形容詞。
(三)動詞引申義
1.由名詞引申為進獻、呈現。例如:
(9)臣乃敢上璧。(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0)上書乞骸骨。《后漢書·張衡傳》
例(9)“上璧”是進獻和氏璧的意思,此處“上”有明顯的動詞性質;例(10)中“上書”是“呈上書信”的意思,也是動詞性。
2.表示由低向高走,攀登。例如:
(1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上”是攀登的意思,表示沿著山路攀登五六里。
3.表示前往,去。例如:
(12)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楚辭·九章·涉江》)
其中的“上”是“前往”的意思,表示乘著船沿著沅水前進。
4.表示施用,施加。例如:
(13)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上》)
這句話是說即使士大夫犯了法,也不應該對他們施加殘害肢體的肉刑,“上”就是“施加”之義。
5.表示“放;放進”之義。例如:
(14)上于盆而養之。(《聊齋志異·促織》)
這句話明顯是放進盆里養育的意思,“上”就是放的意思。
6.通“尚”,崇尚,尊重的意思。例如:
(15)楚人上左。(《左傳·桓公八年》)
就是說楚人崇尚左,以左為尊。“上”通“尚”,在此同義。
(四)助詞引申義
“上”作為助詞,是實詞虛化的結果,它的本義和虛化義在語言發展過程中是并存的。
1.動詞后的“上”
①表示趨向。例如“飛上藍天,爬上來,站上去”等。
②表示要求達到或已經達到目標。例如“關上門,鎖上鎖,沏上茶”等。
③表示開始并繼續。如“他迷上了電腦,大家議論上了”等。
④表示完成。如“考上大學,住上新房”等。
2.名詞后的“上”
①表示某一方面。如“領導上,理論上”等。
②某種事物的范圍之內。如“比賽會上,登在報紙上”等。
鑒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上”在古代的意義很復雜,發展到現在,詞義更加豐富。無論作何種詞,都是很常用的,可見“上”的功能非常強大。
以上就是我們對于“上”字發展源流的初步考釋,由于筆者資料有限,學識淺薄,可能分析概括得不夠全面,有些問題尚未考釋透徹,希望得到學者們的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魏勵.常用漢字源流字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6]《現代漢語辭海》編輯委員會.現代漢語辭海[Z].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7]李瀏文,楊國.古代漢語字典[Z].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
(程雲 南通大學文學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