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怡
說起國學經典,沒有哪個小朋友不反感。在學校,不是《弟子規》《三字經》,就是《論語》《孟子》《老子》。老師不但要求我們大聲誦讀,還要求我們成段背誦。而我因為有個搞國學研究的老媽,更是苦不堪言。老媽動不動就用“圣人訓”教訓我:每當我千方百計想討個冰激凌時,老媽就會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每當我巧舌如簧跟老媽頂嘴時,老媽就會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似乎這國學經典就是為了幫家長教訓孩子的。你說,這晦澀難懂的國學能討我們小朋友歡心嗎?
然而,有一件事情改變了我對國學的印象。八歲那年,我在舞蹈班被老師狠狠批評了一頓,老師說我動作不到位,上課不用心。我一聽,眼淚都流出來了。要知道,我可是舞蹈班公認最用功的,也是動作最到位的學生。為了完成舞蹈中的那個“元寶腰”動作,我反復地在地上練習,我的臉和腹部由于摩擦地面,已經反復淤青,舊傷未好又添新傷,老師居然無視我的努力,如此批評我,真是令人氣憤。一回家,我就向老媽傾訴。老媽聽完后,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墨子有個最優秀的學生叫耕柱子,墨子經常批評他。耕柱子心中不平,當面質問墨子:“老師,難道我什么都比別人差嗎?”墨子卻反問他:“我要去太行山,你覺得我是駕千里馬拉的車好,還是老黃牛拉的車好呢?”耕柱子回答:“當然是千里馬拉的車。”墨子又問為什么,耕柱子說:“只有千里馬才有潛力,值得鞭策。”墨子說:“我也把你當作一匹千里馬,不斷鞭策你,希望你能跑得更遠啊。”
老媽說:“寶貝,你的老師批評你,不也是希望你能像千里馬一樣跑得更遠嗎?”聽完這個故事,我對耕柱子的膽量和墨子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還無法完全理解老媽所說的道理。
不過,真正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今年暑假我在美國游學期間的一件事。那天,Carol老師帶著我們參加完夏令營之后,要求我們同去的三個小朋友寫日記,說寫完日記才可以游泳。Carol要求我用中英文各寫一篇文章,其他兩個小朋友卻只需用英語寫三句話。我心里很不平衡,要知道那兩個小朋友年齡跟我差不多,而且學英語的時間比我還長,但我只能強忍怒氣。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他倆先后寫完了,而我才開了個頭。憑什么他們的任務那么簡單?憑什么對我要求那么高?天啊,難道我這個當大姐的卻是唯一一個不能去游泳的嗎?我不禁又著急又氣惱,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但隨即,我想起了老媽說過的《墨子怒耕柱子》的故事,心想:老師肯定也是把我當成千里馬,對我要求自然高。想到這里,我強壓怒火,試著用故事里的智慧打敗心中的不平。不知不覺中,我平靜了下來,很快地完成了作文,高高興興地和他們一起去游泳了。
從美國回來后,我時不時翻閱老媽正在編寫的《青少年國學主題讀本》之《學習之道》《孝順之道》,我被書中的智慧和幽默所吸引,還主動要求和老媽一起研讀《論語》。我發現《論語》里所講的“學習之道”“孝順之道”“修身之道”在今天依然有用。比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讓我明白了即使身在異鄉,遠離父母,也要時時跟父母保持聯絡,讓父母安心。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讓我明白了學習到的知識和本領如果能夠應用,那是多么開心的一件事情……
我發現,國學離我們一點都不遙遠。只要用心去學,生活中處處都有國學的智慧。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一小學五(2)班
指導老師 洪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