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井鹽生產源遠流長,發端于東漢,聞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在咸豐、同治年間成為四川井鹽業中心,其井鹽遍銷于川、滇、黔、湘、鄂諸省,供全國1/10的人口食用。


“井鹽深鉆汲制技藝”其實就是頓鉆技藝,是指人們利用人、畜、機械等動力,使鉆頭破碎巖石,向地層深處鉆進成孔,并不斷撈出巖屑,達到獲取鹽鹵資源目的的一種鉆井技術。這技術經歷了東漢至宋初大口淺井的孕育期、宋代卓筒井的轉型期、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的成熟期等發展階段,有1900多年的歷史。在自貢悠久的井鹽發展史中,最令人贊嘆的是一整套巧奪天工的井鹽鉆鑿、開采和煎制工藝,特別是卓筒井開創了人類機械鑿井的先河,是鉆井技術的重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此項技術于11世紀傳入歐洲,有力地推動了世界鉆井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責編:李妍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