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 張春

摘 要:三峽庫區桑園生態建設重點在于穩定蠶桑產業,增加農戶收益。研究采用實地調查和文獻資料法,對三峽庫區桑園間作草菇可行性進行分析,以期為尋求經濟價值較高的三峽庫區優質桑園復合利用模式提供參考。結果表明,三峽庫區桑園間作草菇可行性主要表現在:庫區桑園為草菇生長提供適宜的微環境,使其與桑樹生長形成互利共生的充分性以及庫區桑園借助草菇消納農業廢棄物,減輕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桑生長,形成生態良性循環的必要性。
關鍵詞:三峽庫區;桑園;草菇;間作;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 S359.9;S66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0-54-03
Abstract:The emphase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mulberr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ere to stabilize the mulberry industry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eeking higher economic value for the compositing use patterns of mulberr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field surveys and literature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mulberry/Volvariella volvacea(V.)interplanting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this paper.The feasibility of mulberry/Volvariella volvacea(V.)interplanting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mainly manifested the adequacy which the mulberry provide a suitable micro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Volvariella volvacea (V.)to form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nd the necessity which Volvariella volvacea(V.)could eliminate agricultural waste, reduce soil erosion, improv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crease soil fertility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mulberry to form a virtuous circle of ecological necessity in mulberry garden.
Key word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Mulberry;Volvariella volvacea(V.);Interplanting;The feasibility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并且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1]。三峽庫區位于長江中上游,是我國乃至世界最特殊的生態功能區之一[2],其地形復雜、山地較多、人地矛盾嚴峻、水土流失嚴重,是我國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區[3],其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同時,由于三峽工程對大量優質農地的淹沒和城市及企業遷建以及后期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對農地的占用,加劇了庫區本已嚴峻的生態環境和人口承載問題。優質蠶桑產業作為三峽庫區產業格局的特色產業體系的一部分,在三峽庫區種植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充實庫區產業的關鍵環節,也是保護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發展庫區經濟的重要產業。
為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和對收入提高的期望,庫區居民通過各種途徑尋求新的收益源泉,桑樹種植現已成為庫區居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結構的首選。桑樹種植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對保持庫區的水土不受侵蝕,確保三峽工程的安全營運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還為庫區退耕還林工程找到一條生態可行而農民又樂于接受的生態生產范式。但目前由于蠶桑產業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蠶桑價格波動較大,尋求經濟價值較高的三峽庫區優質桑園復合利用模式,對穩定庫區蠶桑產業,增加農戶收益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筆者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三峽庫區桑園具體狀況及前人的相關研究,對三峽庫區桑園間作草菇可行性進行了分析,以期為三峽庫區蠶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三峽庫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18℃,年積溫5 719~6 384℃,年均降水量1 150.26mm,年均無霜期299d,相對濕度為79%~82%,年均日照時數1 320h??梢姡龒{庫區桑園氣候具有年均氣溫較高,相對濕度較大,降雨量充沛,區內日照時數少等特點。同時有研究表明,三峽庫區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較大,最熱月均溫度為28.4℃,極端最高氣溫43.5℃,最冷月均溫度為7℃,極端最低氣溫-4.4℃,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秋遲的特點,且該地區降雨空間分布不均[4]。
2 研究方法
(1)調查法:選擇三峽庫區典型桑園種植地區——重慶涪陵區桑園實地調查;(2)文獻資料法:查閱最近10a有關“三峽庫區桑園及草菇”等相關文獻資料。
3 結果與分析
3.1 三峽庫區桑園間作草菇的充分性 桑(Morus alba L.),落葉喬木或灌木,高3~10m或更高,胸徑可達50cm,樹皮厚,灰色,具不規則淺縱裂。樹體富含乳漿,樹皮黃褐色。葉卵形至廣卵形,葉端尖,葉基圓形或淺心臟形,邊緣有粗鋸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葉面無毛,有光澤,葉背脈上有疏毛。雌雄異株,5月開花,葇荑花序。果熟期6~7月,聚花果卵圓形或圓柱形,黑紫色或白色。喜光,幼時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濕能力極強。三峽庫區桑樹種植園規劃整齊,一般實行按行種植,株行距規格為1.5m×3m。草菇又名蘭花菇、苞腳菇,是一種重要的熱帶亞熱帶菇類,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5]。草菇從春至秋生于林中、林緣的草地上,是林間間作最佳食用菌之一,其生態習性如下:最適碳源為淀粉,最適氮源為硫酸銨,最適pH7~8,最適溫度26~29℃,最適基質合水量70%,最適空氣相對濕度70%。同時有研究表明,草菇在子實體生長時期,其生態習性有所改變,最適溫度為16~20℃,空氣相對濕度以90%~95%為宜,光照以散射光為宜[6]。三峽庫區桑園為草菇的適宜生長提供了充分條件,具體表現在:(1)桑樹間水熱資源適宜,為草菇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微環境;(2)桑樹下的枯枝敗葉非常容易被草菇菌絲分解轉化利用,為草菇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碳源和氮源;(3)桑樹間以散射光為主,有利于草菇子實體生長。
3.2 三峽庫區桑園間作草菇的必要性
3.2.1 草菇對三峽庫區桑園土壤的改良效益 三峽庫區桑園地形復雜、地勢起伏跌宕、落差較大、土壤類型多樣,土層較薄,一般只有20~40cm,其土壤類型主要為黃壤和紫色土。黃壤一般土壤質地粘重,透水能力差,極易發生地表徑流;而紫色土透水性雖好,但質地松軟、土層淺薄、易于風化、抗蝕性較差,極易發生水土流失,造成土壤結構破壞,進而引發土壤退化。近年來,三峽庫區桑園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土壤侵蝕嚴重,土壤粗骨化、沙化、石質化等現象嚴重(表1),對桑園土壤進行改良已經刻不容緩。
三峽庫區桑園間作草菇能夠改良果園土壤,為桑樹的正常生長提供必要條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1 草菇對土壤結構的改良作用 草菇在生長的過程中,吸收桑園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的減少促進土壤顆粒的聚集,形成水穩性團聚體,進而改善土壤的結構。同時草菇根系分泌物會對土壤產生膠結作用,將根系附近較小的團聚體通過黏聚作用,形成較大的團聚體,從而減少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草菇的培養基質也會對果園土壤產生壓力,導致附近的土壤顆粒分離,改變土壤機械組成及容重,促進土壤單體相互擠壓形成團聚體。此外,草菇生長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加大高穩定性有機酸的產生,抑制團聚體消散,進而提高團聚體的穩定性,并且桑園間作草菇能夠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而有機質既影響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又和土壤團聚體的形成有關[8]。
3.2.1.2 草菇對土壤溫濕度的調節作用 草菇能夠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有效孔隙度的增加和團粒結構的形成,提高土壤的滲透性和容水能力;同時還可以增加桑園的覆蓋,降低地表的光照度,減緩熱量向深層土壤的傳遞,改善土壤的熱狀況,起到平穩地溫的作用,減緩氣溫激變對桑樹的傷害。此外,草菇培養基質能夠截斷土壤表面毛細管,保持土壤疏松狀態,減緩阻斷水氣運移,促進水滴凝結,使其回升到土層,有效地隔斷了水氣與土壤的交換,對土壤保墑產生良好效果。
3.2.1.3 草菇對土壤養分的改善作用 桑園間作草菇所使用的秸稈培養基質C/N比值大,其施入土壤后能夠增加重組碳含量,使新形成的腐殖質與土壤形成有機無機復合體,增加緊結態腐殖質碳量,進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并且,草菇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分解秸稈,釋放N、P、K等養分,增加土壤腐殖質含量,為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而土壤動物和微生物反過來又促進地表枯落物和腐殖質的分解,提高土壤養分含量。此外,桑園間作草菇后,能減緩降雨對表層土壤的侵蝕,減少表層養分的流失,同時減少耕作對土壤的擾動,減弱土壤的過度通氣,降低土壤有機質的氧化降解,有利于土壤中有機質的不斷累積和養分的增加。
3.2.2 草菇對三峽庫區農業廢棄物的消納 三峽庫區年產農作物秸稈約1 000萬t,其中50%用作牲畜飼料、漚制有機肥、秸稈回田、農用(草棚等)材料和工業原料(造紙等),50%用于生活和生產燃燒,且多為露天燃燒造成環境污染[9]。草菇是典型的草腐菌類,其菌絲分解木質素較差,分解纖維素能力較強,在其生長的過程中能產生大量的胞內酶和胞外酶,分解秸稈中的纖維素,使秸稈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纖維素含量降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含量增加,同時出菇結束后留下的菌糠(菌渣)在化學成分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粗蛋白質含量大幅度提高,粗纖維含量顯著下降,無氮浸出物含量顯著提高[10]。利用作物秸稈和糠殼作為培養料的原料,在三峽庫區桑園中間作草菇,能給農民帶來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可以提高秸稈利用率,消納庫區大量的農業廢棄物,改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引發的環境問題。
3.2.3 草菇對三峽庫區桑園水土保持的作用 三峽庫區地處我國三大地貌階梯的第二級階梯的斜坡地帶,是我國暴雨中心之一[11]。據2007年遙感調查結果: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28 042.10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8.8%,其中,中可以看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庫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4.57%(圖1),可見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相當嚴重,給三峽工程造成了巨大的潛在威脅。庫區中桑園多位于山地,山高坡陡、地貌類型多樣,地形起伏大,降雨強度大,地表外動力侵蝕過程劇烈,生態環境脆弱,是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重要的源頭,因而對三峽庫區桑園實行水土保持措施已刻不容緩。桑園間作草菇能夠增加桑園表層覆蓋,減少果園地表徑流和泥沙在坡地上的運移,減弱平均徑流深度和降水流失率,從而減少土壤侵蝕量和水土流失,保持土壤養分。此外,草菇生長的過程中能夠截留降雨,而培養基質可以攔蓄徑流和固持土壤,這兩者的相互作用可以進一步防止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
4 結論
三峽庫區桑園間作草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1)桑樹生長過程中為草菇生長提供適宜的微環境,同時草菇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呼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氣,而桑林生長過程中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正好形成互補、互利、共生關系,既收桑又收菇。(2)桑園間作草菇可消納農業廢棄物,減輕水土流失,種菇后的廢料又是優質有機肥,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更好地促進桑樹生長,桑樹下的枯枝敗葉非常容易被草菇菌絲分解轉化利用,菌床表面采用桑園肥沃的營養土作為覆土層,更加有利于提高草菇栽培生長,形成生態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35(1):2-13.
[2]李月臣,劉春霞,閔 婕,等.三峽庫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J].生態學報,2013,33(1):168-178.
[3]申麗娟,丁恩俊,謝德體.三峽庫區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體系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2(9):223-226.
[4]陳治諫,劉邵權,廖曉勇,等.三峽庫區山地生態系統優化調控[J].山地學報,2003,01:85-89.
[5]齊志廣,董建新,朱正歌.玉米秸稈培養料栽培草菇試驗[J].食用菌學報,2003,03:32-35.
[6]孫育紅,章超.稻草栽培草菇高產新技術[J].食用菌,2014,01:58-59.
[7]孫育紅,章超.稻草栽培草菇高產新技術[J].食用菌,2014,01:58-59.
[8]李賀年,王桂英,柴建明,李德新,張淑霞.草菇高產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09,06:225-226.
[9]劉光德,趙中金,李其林.三峽庫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其防治對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2):177-180.
[10]侯立娟,代祖艷,韓丹丹,等.菌糠的營養價值及在栽培上的應用[J].北方園藝,2008(7):91-93.
[11]廖純艷.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防治的實踐與發展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09(1):1-3,51.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水土保持公報[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0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