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
葡萄吐魯番的文化名片
馬龍

新疆有“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伊犁的蘋果、和田的石榴、庫爾勒的香梨”聞名天下的說法。據考古發現,在2500年前,吐魯番已經有葡萄種植了。吐魯番出土文書和古代史籍有很多關于葡萄種植和釀酒的記載。現在吐魯番是新疆最大的葡萄產區,是中國優質無核葡萄產區,也是中國最大的無核葡萄種植地區,是世界北半球最大無核白產區之一,世界四大葡萄干生產地之一。2012年,國家農學會葡萄分會授予吐魯番“中國葡萄圣城”。
吐魯番的葡萄品種很多,種植品種有500多種,最著名的有無核白、馬奶子和以藥用為主的梭梭葡萄,此外還有吐魯番紅葡萄、木訥格、喀什哈爾以及從國外引進的火焰無核、無核白雞心、無核紫、克瑞森無核、波爾來特、紅無籽露、全球紅、玫瑰香等葡萄,堪稱為一座“葡萄博物館”。這些品種中最出名的是吐魯番無核白葡萄,被譽為“中國綠珍珠”。
吐魯番葡萄歷史悠久,但葡萄產業發展很慢。新中國成立后,吐魯番葡萄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葡萄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產量和質量得到較大的提高。1979年,吐魯番葡萄商品生產基地建設以來,葡萄生產及其加工工業發展迅速,經過“六五”和“七五”期間的努力,以糧為主的模式結構逐步得到調整。葡萄種植面積比重逐步提高,葡萄生產已成為農民致富的主要手段。同時以葡萄為主的加工業,也蓬勃興起,已形成較大規模的葡萄生產規模。
1990年,為紀念絲綢之路開通2100年,開辦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每年8月20日在吐魯番市舉行。葡萄節堅持以“全方位開放,向西傾斜,外引內聯,東聯西出”為原則,突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方針,收到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04年,吐魯番葡萄“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成功,開始實施葡萄產業標準化建設和“吐魯番”大品牌戰略。地區先后注冊“吐魯番葡萄”“吐魯番葡萄干”“紅柳”“樓蘭”“駝鈴”“新葡王”“絲路之珠”“葡萄凰”等一批品牌商標。品牌提高了吐魯番葡萄的品質、檔次和市場知名度,增加了吐魯番葡萄的經濟效益。吐魯番葡萄多次被評為全國優質葡萄產品。2006年,吐魯番地區制訂出《“十一五”葡萄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實施名牌戰略,培育龍頭企業,加速地區葡萄產業的全面進步,逐步形成了葡萄產業區域化、良種化、標準化和產銷一體化的新格局,建立了葡萄網絡化的市場營銷體系、社會服務體系和政府支持保護體系。
2013年,地區編制完成了《吐魯番地區2014~2020年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發展規劃》,對吐魯番葡萄及葡萄酒的長期戰略進行定位,提出發展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的長期戰略,依托“文化底蘊、特色資源、精品酒莊”,定位葡萄旅游文化產業。突出特色化、多樣化,深度挖掘吐魯番葡萄產業人文、自然旅游資源,結合吐魯番旅游產業的開發,建立以葡萄為主線,自然景觀與葡萄文化相結合的發展方向。
吐魯番是葡萄的故鄉,在中國的歷史長河里,葡萄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支奇葩。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把葡萄帶入中原。唐代,高昌葡萄酒、高昌舞樂進入皇宮。古今多少文人藝術家抒不完的葡萄情,留下了很多描寫吟誦葡萄的散文、詩歌、賦、小說、書畫和歌舞等。人們通過吃葡萄、寫葡萄、畫葡萄、唱葡萄、舞葡萄,形成了吐魯番葡萄文化。葡萄已是吐魯番的文化標識。一首《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唱響了全中國。
2011年,吐魯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確定將《吐魯番葡萄志》列入工作計劃,成立了編纂領導小組,并組成以地方志編輯室、農科工作者為主要成員的編寫班子,經地委、行署批準啟動。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把《吐魯番葡萄志》列入自治區專業志編寫計劃。5月,吐魯番地區地方志編輯室擬定了《吐魯番葡萄志》編目和凡例,并召開了編寫人員會議,進行具體分工。2012年編寫工作正式啟動。
《吐魯番葡萄志》編寫工作經歷了調研準備、收集資料、編寫和出版四個階段。全書按照存真求實的原則,對歷史資料精心選擇,反復考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到史實準確無誤,堅持突出專業和地方特色的原則,詳實記載了吐魯番葡萄種植、加工、科研和文化的發展歷程。
愿吐魯番的葡萄走向世界,愿吐魯番的這張文化名片在歲月的長河里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