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閆群力
“治標”“治本”不必人為劃線
文_閆群力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這是黨的十五大就已明確提出的重要方針和戰略決策,十六大在此基礎上又加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一條。至此,“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這“十六字”反腐大政方針就基本固定及傳遞下來。
但長期以來,反腐敗領域一直存在著一個重大而嚴肅的政治問題,那就是反腐到底是先“治標”還是先“治本”,究竟是抓“懲治”還是抓“預防”。對于這個問題,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專家學者,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筆者認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完全沒有必要在“治標”與“治本”、“懲治”與“防治”的問題上兜圈子,爭來爭去,沒完沒了。
反腐敗不在說得好聽,而在做得如何;反腐敗不是什么理論問題,而是需要實際解決問題;反腐敗不必貪大求全,一口吃個胖子,寄希望于將腐敗分子一網打盡;而在抓早抓小,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全面整改,整體推進。還是過去常說的那句話,“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边@兩手哪一手都不能手軟,哪一手也不能砍掉,要握緊拳頭,同時出手?!皹吮炯嬷危瑧头啦⑴e”,尤其要在“兼治”“并舉”上細琢磨,勤思量,深研究。
無論“治標”還是“治本”,無論“懲治”還是“防治”,都集中體現一個“治”字。最關鍵、最重要的也是“真治狠治”“常治長治”。如果誰都不管不治,不查不辦,何談防治和治本?如果都在一邊空談大道理,就是不做不抓不落實,還能有什么用?其實一點也沒用!
何謂反腐敗“治標”或“治本”、“懲治”或“防治”?哪些算是“懲治”“治標”,哪些視為“防治”“治本”?誰能說清、分清和理清其中的關系?其實有時還真不太好分別、鑒別,且常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進行,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甚至同時并舉,相伴而行,融為一體,混合搭配在一起。實際上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很難區分你是“治標”的,他是“治本”的,我是“懲治”或“預防”的。實踐證明在懲與治、標與本的問題上很不容易做到“渭涇分明”。不便不可將“治標”與“治本”、“懲治”與“預防”截然分開,人為斷開,也不該不能把二者之間分成對立面,劃分為對立雙方,形成對質、對抗狀態。
比如說,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狠抓“八項規定”落實不松口、不松手、不松懈。這樣做究竟是治標還是治本?到底是懲治還是防治呢?剛開始時,有人就曾預測,這是“臨時性”“一陣風”,刮過去就會“風平浪靜”。他們分析的理由和依據是過去用鐵的紀律和嚴肅的法律都管不住,現在用“八項規定”就能管得住?文件規定畢竟不能等同于法紀條文。更何況在他們看來,“八項規定”所管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看不上眼的“小問題”或工作與生活中的“人之常情”,抓小不抓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只治理表面不深挖潛在,也只是“懲治”,而不是“防治”,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此他們做出結論:抓“八項規定”落實情況不管用,沒有用。
令這些“專家”沒有想到的是,恰恰是從小事入手、從小問題抓起,才找準了正風肅紀、反腐治貪的突破口和切入點,這樣堅持下來,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廉政建設成效可謂是有目共睹。那么,請問狠抓“八項規定”的落實究竟是“治標”還是“治本”?到底是“懲治”還是“防治”?實際上還真不好將兩者截然分開,人為劃線、分段。所以說決不能簡單論述或片面認為落實“八項規定”僅僅是“治標”,它其實也是“治本”的前奏。
但長期以來,有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故意將“治標”與“治本”、“懲治”與“防治”截然分開或人為劃線、分段。他們一直認為,紀檢監察機關查辦案件、處理貪官只是“懲治”,也僅僅是“治標”,并不能“防治”更不能“治本”。特別每當反腐敗力度大了,辦案緊了,審查多了,處理嚴了,就認為又搞運動了,又要“嚴打”了,“左”的那一套又回來了,等等。
在他們眼里,只有加快反腐敗立法,加速制度制定,徹底改革體制尤其是現有政治體制機制,才是“治本”,才能做到“預防”,才是唯一出路。否則查案再多、抓人再多、糾風再嚴、懲腐再狠,也是查不勝查,抓不勝抓,都是做無用功。按照這些人的思維邏輯和劃分方式,監督檢查不在于查案、懲治、處分,而在于規章、制度、條文。前者都是“治標”,沒用;后者才是“治本”,管用。還有的反腐專家將“治標”提煉概括為“運動反腐”“權力反腐”“人治反腐”“選擇性反腐”“政治性反腐”,這些統統都是“暫時性反腐”“臨時性反腐”,只是一時見效、偶爾管用的“無效反腐”。會只懲治不預防,只治標不治本。
比如說,當前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反腐敗,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不管涉及誰,都嚴懲不貸,絕不姑息。對此重大行動和有效做法,有些“專家”卻仍然認為只“治標”不“治本”,只“懲治”卻不“防治”,僅是權宜之計,而不是長遠之計。每當高壓反腐力度大了、查辦案件多了和處理貪官嚴了時,他們就竭力鼓吹:“抓得差不多,該收手了,不能再這樣查下去了”“再這么查下去會使小老虎、大老虎、老老虎聯合起來進行反撲”……還是“特赦”腐敗分子吧,這樣才能解決腐敗“存量”,控制腐敗“增量”。
尤其是每當懲治腐敗剛剛有點起色,老百姓紛紛叫好時,他們就反復論證、極力推崇“節點”到了,“拐點”來了,在這關鍵的“轉折點”和“節骨眼”上應當也須“轉向”“轉軌”和“轉移”,即盡快轉到“預防腐敗”特別是“制度反腐”的“治本”上來。每當不正之風“回潮”了,腐敗現象“反彈”了,特別是高官貪腐“頂風上”現象更囂張了,他們就大肆放言:“怎么樣?沒治住吧!只懲不防沒有用吧?”他們常常用歷史上朱元璋殺得夠多夠狠為例子,以此證明腐敗殺不勝殺。同時還經常舉例說20世紀40年代后期國民黨“打老虎”夠勁夠力也是抓不勝抓,半途而廢”!并得出結論:就是因為沒有“治本”,只是“治標”,只抓了“懲治”,沒有注重“防治”!
實際上,大家都十分清楚也非常贊同制定制度、健全制度很有必要。但是,僅靠反腐專家建議的“制度反腐”反得了嗎?“特赦”腐敗分子就不腐敗了嗎?“脫離”黨的領導就能“治本”了嗎?事實早已證明反腐敗不巡不視、不查不辦、不抓不處、不懲不罰,再好看的“制度大全”也沒有作用,再花哨的“制度規劃”也不管用,它們只是碼在書本上的“字塊”,掛在墻上的“擺設”,陳列在文件柜的“裝飾”。長期以來這種只做表面文章的事情還少嗎?這樣血淋淋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絕非重“懲治”、輕“防治”,只“治標”、沒“治本”。只要我們回頭仔細看一看、認真想一想、好好琢磨琢磨這兩年多來反腐敗的實際情況和實際效果,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證明,就可以得出正確結論:中央不僅在“治標”“懲治”上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充分體現“嚴”字,保持高壓態勢,有個“狠勁”“猛勁”“沖勁”,而且在“防治”“治本”上也加重厚度,拓展橫向廣度,提升縱向深度,主要表現在“標本兼治”“懲防并舉”,“兩手抓,兩手硬”。這樣說,決不是說大話,更不是糊弄人。可進一步作如下具體分析。
十八大以來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央、中央紀委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戰略決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和有效路徑,特別在體制機制制度及職能職責職權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調整、開拓、創新,取得了一項項戰果和一個個勝利。各地方、各部門和各單位乘十八大以來“改革春風”和反腐敗“強勁東風”,都在“標本兼治”“懲防并舉”上下真功夫,動真格。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各地方、各部門和各單位轉作風,正黨風,樹新風,大興“三改”:改學風,改文風,改會風。大力提倡“三短”:開短會,說短話,寫短文。要求做到“三說”:說實話,說真話,說心里話,堅決克服說大話、空話、套話、假話不良風氣。
國務院三令五申,“約法三章”,要求“政府性的樓堂館所、財政供養的人員、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后來又開始“清理辦公用房”,提出進行“公車改革”等。中央政府要帶頭做起,一級做給一級看。從一件一件具體事情抓起,從一項一項現實問題改起,從一個一個實際行動做起,從而凈化工作環境,優化政治生態,保持和維護新常態。
組織部門開始治理“三官”,從摸底“裸官”,統計“兼職官”,抽查“報告官”(個人事項報告實與不實)到“堵住跑官”“治理庸官”“警示散官”。
司法部門倒查“三究”,緩期執行,立功減刑,暫予監外執行(保外就醫)等,重新核查,倒逼重審,嚴格追究責任,堅決糾正法律嚴肅性與司法隨意性、變通性和靈活性的嚴重問題,徹底克服立法與執法“兩碼事”、制度制定與制度落實“兩層皮”不良現象,做到“陽光司法”“開門執法”,司法公正,公開透明。
部隊也開始整治“三軍”,出臺了一系列廉潔從軍規章制度,開展了一連串整軍治軍大動作。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置于強軍之基的戰略位置。
總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就是要“實打實”地真抓實干,真查真辦。不抓不辦,一點用處也沒有。在工作中一定要把握規律,順其自然,決不能故意將治標與治本人為劃線,截然分開。如若不然,勢必制造矛盾,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嚴重干擾和影響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
(作者系中央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紀律檢查員、監察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