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聰

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相關分析。根據我國近些年的國際收支情況得知,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來自兩個部分,經常賬戶順差和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
經常項目順差來源分析。經常項目收支差額是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之一,1994年只有77億美元,到2008年時已上升到4206億美元,增長了約55倍。經常賬戶的增幅比較明顯,經常項目的大額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儲蓄率偏高,而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且儲蓄無法有效轉化為投資。
中國國民的高儲蓄率。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Y=C+I+G+X-M Y-C-G-I=X-M S-I=X-M CA=S-I
我國儲蓄率一直過高,與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意識有很大關系,儲蓄大于投資是我國經常項目出現長期順差的根本原因。同時,國內缺乏使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有效渠道,導致企業只能更多地依靠自有資金積累和銀行信貸。
中國國民的低消費水平。雖然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排在全球第二位,但我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卻遠低于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社會保障體系發展不健全,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制度建設不完善,促使了居民預防性儲蓄居高不下。這些都促使國內居民的消費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以上原因在短時期內都難以改變,試圖通過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拉動國內經濟增長,前景并不樂觀。因此,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格局短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變化。
政策導向鼓勵出口創匯。多年以來,政府推出了多項出口鼓勵政策,包括政府主導下固定匯率制和人民幣幣值低估,出口退稅、獎出限入等政策,并且推行進口替代和填平補齊的思想。在外資政策上,我國是以引進外資為主。而且我國政府對國內投資者的境外投資具有較為嚴格的管制,外匯的輸入輸出規模嚴重不對稱。
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來源分析。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在這20年間(1994—2013)增長迅速,共累計順差高達16874億美元。2012年我國的國際收支發生了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逆差,這是從1999年以來的14年間首次出現,逆差數額為318億美元。而2012年我國的外匯儲備資產僅增加987億美元,同比減少74%。這是由于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國內經濟增長減速,我國總體面臨資金流出的壓力,且國內外投資結構差異,從而導致收益項目逆差。
2013年,我國國際收支重新回到雙順差狀態,順差總額約3262億美元。這是因為人民幣匯率彈性雖略有增加,但市場自主性仍然偏低,在全球流動性寬裕、主要貨幣利率低的大環境下,同樣加劇了我國外匯的持有風險。
我國在對待外匯儲備和國際收支方面,一直存在有認識誤區。在我國剛建國時期,由于經濟落后,加之當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封鎖,我國對外貿易幾乎沒有,外匯十分短缺,所以我國積極進行外匯儲備。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外貿易飛速增長,外匯儲備急速增加,目前已達到很高的數額。其負面效應主要有高額外匯儲備導致中國巨大的福利損失和外匯儲備的潛在風險加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發展中也存在著諸多不合理、不科學的方面。而國際收支失衡進而導致的巨額外匯儲備就是其中一個方面,解決國際收支不均衡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改善國內經濟發展結構。內部經濟是外部經濟的基礎,巨額的外匯儲備是國際收支失衡最明顯的表現,究其深層原因,是國內經濟失衡導致的。因此,要調整巨額外匯儲備,平衡國際收支,首要就是解決國內經濟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降低儲蓄率。我國一直都存在高儲蓄率的傳統,這是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教育、醫療、養老等需求難以通過公共財政獲得滿足。再則,我國金融市場還不夠發達,消費信貸處于起步階段,居民進行消費信貸以滿足日常生活的意識還不夠明確。因此,要從根本上降低我國的儲蓄率,就需要解決我國老百姓生活方面的切實問題。投入專項資金,加大政府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投資力度,解決居民切實的生活問題,降低預期消費,從而降低儲蓄率。
改善投資結構。投資水平也是導致國際收支順差的一個原因。我國現階段已經出現過度投資的現象,并且投資往往過度集聚在某一產業或行業,尤其是在房地產行業。如果我國仍以目前的投資情況發展下去,將面臨較大的有限資源情況的限制,例如每年都會發生的缺電、缺水以及其它資源等;另一方面過度引進外資,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本國資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從而導致資本金融項目的巨額順差。
針對上述問題,首先應意識到解決投資問題的關鍵是要是投資結構合理化,使投資水平在三個產業進行均衡分配。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向第一、三產業投資的導向,調整產業結構使其合理完善。改變投資資金來源,不能過度依靠外資,應把引資的方向轉向國內,完善金融市場的建設,建立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有效渠道。
調整對外經濟管理體制。在建國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外匯短缺十分嚴重,且由于當時計劃經濟的主導,使我國形成了長期以來對外經濟優先發展的格局。現在我國的經濟形勢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經濟發展觀念已不適應于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國需轉變對外經濟交往的傳統觀念,改變現有的對外經濟貿易模式,調整引資政策,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
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雖然出口對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并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進出口的巨大收支差額已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因此,中國需要改變對外貿易政策,例如可以對沒有較高技術含量,經濟發展前景不高的出口商品征收關稅,取消出口退稅政策優惠;限制高能耗型產品的出口,并把環保、安全、人力效率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不斷優化貿易結構。
促進匯率市場化改革。我國一直以來為發展出口經濟,采取的是近似固定匯率制的爬行釘住匯率制度,這確實促進了我國產品出口和對外經濟的發展。但人民幣幣值的低估,以及與外匯市場交易的脫節卻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通過匯率市場化改革,是匯率能夠根據市場進行浮動,有利于我國經濟的自動調節,從而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
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若能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被更多的國家接受,尤其是被占我國貿易總量大部分的發達國家接受,則對外貿易和投資就能更多的使用人民幣計價。這樣一來,我國對于商品進出口就有更多的自主定價權,匯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也隨之下降。進一步,還可以促進我國對外投資的發展,外匯儲備過多的情況將得到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主要來自西方發達國家,要使其接受人民幣運用于國際支付結算,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幫助企業走出去,推進資本項目收支平衡。在我國傳統的對外經濟交往中,企業主要是通過進出口商品、原材料等對外進行經濟交往。由于我國廉價的原材料和勞力,使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從而獲得了可觀收益,但實際利潤率并不高。幫助我國企業走出去,并不是簡單的效仿國外企業。首先,應增強我國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核心競力;其次,改變我國對外匯的管理體制,可適當加以放松;再次,加強我國對對外投資企業的政策扶持,給予其相應的政策補助和優惠。在優化外匯使用的同時,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