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劍

一
1936年,韓伍出生在一個繪畫世家,父親韓小梅本是杭州城里的一名中國畫家,為避戰禍,領著一家老小定居上海灘。韓家養育了十個兒女,其中五個兒子日后都在畫壇各有成就。排行老五的韓伍為人謙和少語,朋友戲稱他“說話有指標,哪天話說多,年底就不說話了”,但他的內心世界卻是豐富而幽默的,從他的畫中便能感受到對生活的深入觀察。韓伍身為連環畫家,亦為創作兒童畫題材、塑造兒童形象的高手,他的作品題材新穎,創作精湛,帶給許多人童年的快樂。
20世紀90年代,韓伍自編自畫了一本略帶自傳性的連環畫《小巷童年》,描繪的便是他年少時在上海巷弄居住的情景。他用“黑黑白白的塊面、近乎稚拙的線條”組合出了上海一代人的由來之地,翻開書頁,那半個世紀前充滿人情味的小巷人家便展現在眼前。如書中所畫,早年韓伍的父親曾親自教導他的三個哥哥識字、畫畫,而到排行老五的韓伍,父親因不愿再讓孩子過“窮畫家”的苦日子,不再讓他學畫。可不想這老五偏愛畫如命,越不讓他學畫,他越想著法兒偷學,夜晚睡不著時,他便站在床上從屏風上面往下看哥哥們習畫。嚴厲的父親時常罰犯了錯誤的孩子對著墻跪下思過,就連罰跪,年幼的韓伍,小小的腦袋里也在琢磨著畫畫,他說:“跪在墻角落,欣賞著墻面受潮泛起的花紋,可以看出許多離奇的畫面和構圖。這對我后來的繪畫生涯不無幫助,例如對繪畫技法中‘屋漏痕和濃淡烘染的理解,有一種感性的認識。”
韓伍回憶,父親曾讓他們在家中自辦了《鹡鸰季刊》,兄弟幾人共同籌備,打造出了一本油印的三十二開的小冊子。之后又辦了《鹡鸰漫畫》,里面都是兄弟幾人創作的漫畫,貼上刊頭畫,再用牛皮紙做底,張貼在墻上供大家分享點評。為了辦好這本刊,兄弟幾人輪流做模特,互相切磋,這樣的合作愈發讓他們燃起了對漫畫的創作激情。后來幾個哥哥相繼工作,韓伍又以日記的形式辦起了《鹡鸰周刊》,將其延續,里面除了有他工整謄寫的日記,還記有他寫的小說和請二哥韓敏寫的長篇連載,并配有插圖。如今看來,這些承載著兄弟們年少時單純而美好回憶的小冊子,已成為他們的心中至寶。
二
小巷日復一日地變化著,韓伍也在這變化中長大。十五歲時的韓伍以自己手中的畫筆踏上了人生自立的道路,那年冬天,韓伍經朋友介紹為一所衛生學校畫了一批掛圖,第一次以畫畫勞動所得為自己慶祝了生日。不久之后,韓伍走出小巷,考入了行知藝術師范學校接受正規的繪畫基礎訓練。在校成績優秀的韓伍畢業后被分到宋慶齡主辦的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出版社工作,自此筆耕不輟,長期從事美術編創工作,作品曾被《少年科學》等多家兒童雜志連載,而身為美術編輯,也練就了他在連環畫、兒童畫、漫畫以及水墨畫皆出手不凡。
自1954年至1989年,韓伍創作并出版了六十多種連環畫,可謂多產,而憑著天賦和勤奮,韓伍成了有名的連環畫家。韓伍的工作就是為兒童服務,許是受此影響,他創作的連環畫無論是英雄少年時代、童話故事,還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主題多為少兒題材,畫中充滿了濃濃的童趣,《小英雄雨來》《五彩路》《地下少先隊》《新同桌》《微山湖上》等等皆是這一主題的連環畫。因此,有人說他的連環畫“曾編織了許多人童年的快樂,連接著經久常新的情感,包容著傳統美術的許多表現手段。”
1961年第6期的《兒童時代》登載了韓伍創作的關于學習雷鋒的連環畫《毛主席的好戰士》,這是一部用十四幅年畫形式講述雷鋒是怎樣由一名孤兒成長為一名戰士的作品,這部作品竟是第一部出現的雷鋒連環畫。直到五十多年后,韓伍再次拿起這組連環畫,他感慨道:“我們當年在繪制這組連環畫的時候,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討論,特別是在如何與文字配合上。你可以看到上面的文字撰寫署名為施正,實際上就是我們《兒童時代》雜志社的時政組。我當時畫的時候,每時每刻都想著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很多作品都是在業余時間創作的,根本不會追求額外的回報,這也算是受雷鋒精神的影響吧。”
1965年,韓伍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微山湖上》連環畫。這是個講述三個小男孩跟隨飼養員和游擊隊員到微山湖上放牛,在勞動中得到鍛煉的故事。在韓伍的筆下,孩童活潑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或騎牛渡水嬉戲湖上,或頭頂蓮葉摸魚渾水:既有可愛的一面也有頑皮的一面,那充滿稚氣的嬌憨面孔讓每個人讀之都仿佛能看到自己幼時的影子。韓伍的畫內容單純,筆墨不多不少,即使是氣勢宏大的山水也僅選取十分單純的景致,但一樹、一花、一石、一屋都很有味道,善于以簡代繁。在他看來,用最簡單的線條營造出意蘊最深遠的境界才是繪畫的最高境界。同年出版的《小游擊隊員柳小猛》,韓伍精心刻畫的柳小猛這個少年英雄的思想性格,既不拔高,又不概念化,亦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韓伍之所以能在畫壇有所成就,一方面是源于他畫畫極刻苦,他有一座右銘為“不叫一日閑過”。文革期間,韓伍被下放到農村,白天勞動,晚上待其他人熟睡之后,他就在帳篷里點一盞小油燈夜夜畫畫。到下放結束,除了曬黑了臉龐、鍛煉了體魄,他還收獲了一本本精彩的速寫集。
文革結束之后,連環畫創作出版再度迎來高峰。1980年,韓伍的彩色童話《燈花》獲得第二屆全國連環畫評獎繪畫二等獎。“韓伍畫兒童借鑒、運用了漫畫的某些手法,略帶夸張,使孩子們表情更豐富,動作更活潑,在熟練、簡約的筆墨中,勾畫出兒童的不同情態,表現出他們的喜怒哀樂,揭示了他們的內心世界,這從《智戰猴群》《黑龍湖的秘密》以及《湯尼和他的狗》等作品中可以充分體現。”他在《燈花》中營造了一個充滿夢幻色彩的童話夢境,用簡練流暢的筆墨勾畫出孩童略顯夸張的神情,再加上鮮明的色彩點綴,讓人讀之深受感染。而到1987年的《小山山的成績單》,形式和色彩都讓人感覺煥然一新。“當時的社會背景是社會主義新人要從少兒教育抓起,接到創作任務后,想嘗試新的創作方法,于是從人物造型到色彩運用上都花費了許多精力,幾易其稿才找到藝術感覺。”韓伍創作時在“技法上吸取了版畫的元素,采用夸張與寫實結合的手法,線條流暢,人物形象已有卡通意趣,可愛時尚:色彩上吸取云南重彩畫派的特點,注重濃郁而明快的塊面色彩,具有較強的美感和裝飾性。”
三
早年,韓伍曾隨錢延庚、朱懷新學習西畫:1978年后又追隨程十發苦學中國畫,在中西繪畫兩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后期,韓伍專注在中國畫的創作上,“其作品初期圓潤清晰,中期雄渾淳原,晚年則求新變革,從老辣樸實走向豪放雋永,格調柔和,清新明快,透著一種優雅的樸素。”他的中國畫尤以人物畫為主,兼及風景。其中,歷史題材一直是其所鐘愛的,為此,他也創作了不少取自古典歷史題材的連環畫,如手卷《老子》、彩繪本的《詩經》《西游記》以及《金陵十二釵》。他畫《金陵十二釵》,“用了一個月工夫,人物各形各態,活靈活現,實在精絕”。而他的戲曲人物畫則最為傳神、惟妙逼真。韓伍能將京劇中的人物畫得得其精髓,得益于他對京劇的癡迷,韓伍的父親是個戲迷,深受其益,韓伍更是成了一位鐵桿戲迷。小時候韓伍便隨父親聽戲、看戲,還曾專門拜過師父學戲:上學時畫連環畫,出版了《英勇不屈的趙一曼》,第一次拿了稿費,對自己的犒勞就是買張票到劇場里看京戲。深諳梨園之道的韓伍,對人物的唱念做打了如指掌,畫起來便可用最凝練的筆觸得其精要。無論是《單刀會》中的關羽、《霸王別姬》中的項羽,還是《鍘美案》中的包拯,韓伍都畫出了他心目中的戲劇人物,2006年,一本《京劇行當人物譜》匯集了韓伍多年來畫就的生旦凈末丑。而這位資深票友,在畫了多年的戲中人之后,終于粉墨登場當了回戲中人,2008年,年過七旬的韓伍在票友朋友們的撮合下,在天蟾逸夫舞臺舉辦了一場“韓伍學唱京劇折子戲”的專場演出,劇目是《投軍別窯》和《斬經堂》一招一式、一句一腔都頗具風范。
在“兒童時代”工作幾十個年頭的韓伍,時至今日,韓伍仍在用手中的畫筆記錄著他對這座城市的記憶與感知,《新上海·角落頭》每周都與讀者見面,依舊是圖文并茂,自編自繪。講述新上海的點滴變化,從柴米油鹽到過往今夕,從陳年舊聞到如今的80、90后等等。韓伍的連環畫、插畫曾為一代人所熟識,他不單為別人的童年織夢,更留下了許多人年少時最重要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