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劍
1946年,蔡皋生于湖南長沙。在創作、編輯圖畫書的事業上,她有著近乎虔誠的熱情,《曬龍袍的六月六》《荒園狐精》《桃花源的故事》《花木蘭》一部部繪本,讓蔡皋享譽在外,也讓她把中國的原創繪本展現在了國際性的平臺上。
一
蔡皋記憶中的長沙如同一幅“晨霧中的水墨畫”,有著麻石鋪就的小巷和甘冽清澈的青石井,她就在這樣的一幅畫中慢慢長大,畫里還有她最喜歡的外婆。蔡皋形容她的外婆會講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會帶年幼的蔡皋一起去看戲,戲臺上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她,她有了把這些戲中人畫下來沖動。她開始用木炭在自家門板背后涂涂畫畫,這一舉動,非但沒有惹得大人批評,反而得到了鼓勵,媽媽和姨媽開始送她顏料,她成了真正的“小畫家”。1963年,蔡皋被湖南省排名數一數二的第一師范學校錄取。這無疑滿足了蔡皋對于知識的渴求。她說:“我喜歡閱讀。閱讀使人有可能跨越時間和空間與許多有趣的、智識的人相遇。”然而隨著“文革”的開始,圖書館大量圖書被禁,無書可讀的時候,她只能借手抄本的書稿來看。那時,她為數不多的畫畫機會也只是畫那些帶有時代特色的墻報或油印刊物。
1968年,中學畢業后的蔡皋被分配到株洲縣文化館,畫了一年的毛主席像。后來,蔡皋被分配到太湖小學當了六年鄉村教師。“那會兒,上課堂堂進,下課當農民。學校是由古祠改制,上下課的鐘聲敲響,遠近山谷都有回聲,卻也平添了一種禪意。”接著又調到株洲縣第五中學,教了幾年美術。在和孩子打交道的日子里,不但讓她有了與鄉野山村之美的親近,更讓她懂得了孩子,從內心里欣賞孩子。她視孩子為“小先生”,她說:“與孩子接觸,得到的是真,是純粹天然,是與自然萬物天生的感應,是樸素背后的大智慧。”不成想這樣的緣分,后來競讓她把為孩子繪制、編輯圖畫書當成了一生的事業。這樣的緣分讓她更尊重與珍惜生命,以澄明的孩童心傳承人生最美好的東西。直到現在,有了小外孫,她仍愛用插畫繪本的形式記錄孩子成長的趣事。
二
1982年,蔡皋調到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從事低幼圖書的編輯工作。工作之余,蔡皋也創作、出版了不少連環畫和繪本圖書,如《賀胡子》《三色圓珠筆》《不當小氣球》《小河的禮物》《七姊妹》《干將莫邪》等。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蔡皋就曾創作出版過一本自編自繪的圖畫書《美麗的小花園》,但那時礙于時代主題的限制,以及中國原創繪本的不完善發展,圖畫書在眾人眼中還只是單純的彩色連環畫。而后來,圖畫書的創作題材也以關注兒童自身生活為主,畫面也更為明亮、裝飾。蔡皋所繪制的圖畫書逐漸加入了畫面的形式感以及強烈的趣味性。1989年,恰逢中國畫家黃永玉先生來到湖南,偶然機會見到了蔡皋畫的《曬龍袍的六月六》,黃先生贊嘆不已,當即在畫冊上題寫了:“畫得真好!湖南有福了!”這樣的肯定給了蔡皋極大的鼓勵,讓她更為執著地進行繪本創作。
蔡皋的圖畫書中有許多是取自民間故事的,如《丑王子》《隱形葉子》《秦西巴放鹿》。1991年,蔡皋的圖畫書《荒園狐精》由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當時出版社的編輯陳明鈞約她畫《荒原狐精》,故事由《聊齋》中的《賈兒》改編,故事部分情節隱晦。蔡皋將繪本的重點放在孩子身上,在演繹過程中強調故事最積極的內核:在生存與尊嚴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孩子克服恐懼,靠智慧戰勝邪惡,拯救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家庭。原文中關于成人情感世界比較隱晦的部分,比如母親受狐貍誘惑變得瘋瘋癲癲的部分,蔡皋處理得比較含蓄。原文中老狐貍仆人也喝了毒酒而亡,蔡皋不忍心這么處理,最后沒有直接畫出它死掉的場景,只用一個月亮清靜的夜晚,讓一切重歸平靜。
在創作的時候,蔡皋選擇了具有強烈對比關系的紅與黑兩種顏色。她說:“在民間,大紅大紫呈現的是一種大俗,這種大俗走向極致,即是一種大雅……凝重而豐富的灰色是民間生活的基調,我樂意賦予灰色一種平和與謙讓,一種含蓄與深沉……”而對于黑色,蔡皋將屋宇、物件、土石還有狐貍通通繪成黑色,用大面積的黑色塊襯托出夜晚的漆黑,更營造了一種神秘的氣氛。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孩子用自己的智慧一點一點戰勝了狐貍,畫面的色彩也由暗轉明、由冷轉熱,讀者也隨之從緊張壓抑中釋放出來。細心之人才會發覺蔡皋對孩子的眼睛做了特殊的處理,眼睛有時是藍色,有時是黑色。“我是想告訴讀者,小孩子比成人聰明,小孩子澄明,在那雙清澈得如同湖水一樣的眼睛中,一切的事物能照出原形。”1993年,這本《荒園狐精》斬獲了第十四屆布拉迪斯拉伐國際兒童圖書展“金蘋果”獎,蔡皋成為我國首位獲得此類高標準國際大獎的畫家。
“讓我走上圖畫書創作的是日本繪畫大師松居直。”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捐贈了一大批圖畫書給長沙,松居直也到長沙辦講座,給蔡皋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是“文加圖是帶圖畫的書,文乘圖才是圖畫書”。1995年,為了推進中國繪本圖書的發展,松居直自費創立了首屆中國兒童圖畫書“小松樹獎”,蔡皋編輯的繪本《小蛋殼歷險記》《貝貝流浪記》《小兔子小兔子當了大偵探》《倍加的櫻桃班》一下子攬獲了四項大獎,自此,她與松居直結下了不解之緣。1997年,蔡皋編輯出版了松居直的《我的圖畫書論》,這是中國內地引進的第一本關于圖畫書的專業論著。隨著與松居直的不斷接觸,兩人對于圖畫書的創作認識不約而同。一次,在陪同松居直游覽湖南武陵桃花源時,松居直被“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色深深吸引,便邀請蔡皋一同創作繪本《桃花源的故事》。松居直在日本寫,蔡皋在中國畫。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但真正畫起來,卻不容易,耗時兩三年才完成。最終,“我將我熟悉的鄉村生活放進畫里,將我理想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放進畫里”。這本《桃花源的故事》由日本福音館書店出版,首印五千冊,數月內售罄。2003年,《桃花源的故事》中有兩幅作品被選入了日本六年級語文課本。蔡皋的多部作品,如《火城》《小紅點兒》《阿黑小史》等都曾在韓國、日本、美國等地展出并出版,蔡皋也于國外聲名遠播。2013年底,創作多年的《花木蘭》得以出版,來年在首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上獲得年度圖書(繪本)獎。
三
幾十年來,蔡皋的作品享譽國內外,作為國內繪本創作的先行者,她始終認為,藝術家應該關心生活,只有來源于生活的藝術品才能有生命力。她說:“心中有特定的對象,并懷有溫暖的心思,那種作品才能打動人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是要兒童強才會最終強。因為兒童是未來,這也是我選擇做兒童繪畫的原因。”她要做的圖畫書是那種“跨越年齡界限的東西,讀過它的孩子長大后仍能想起它……驚喜地發現孩提時代沒有讀出來的一些東西,獲得重新閱讀的愉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