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月
和之前四位“前輩主編”一同出現在“之友”,共同撰寫30周年特刊的卷首語,是件榮幸至極且特別酷的事情,他們中有我現今的老板,有圈中德高望重的老師,還有要珍惜一輩子的良師益友……這是我七年前的夢想,也是我剛踏入職場時未曾描繪的事情。
閑話少敘,“書接”羅主編寫的上篇卷首語。
2008年我來到之友,之前6年一直混跡于汽車媒體圈,這次“轉行”當時在很多朋友看來絕對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攝影圈資源沒有,攝影專業教育背景全無,客戶也不認識幾個……唯一能夠稱得上“優勢”的,就是在雜志從業的經驗,和羅主編的欣賞與信任;就這樣,我在之友的日子和北京奧運會一起開幕了。工作起初最為記憶猶新的是我和顧雪,還有上海的編輯顧榮軍,一起創建了之友的“實戰技巧”版塊,接受這個任務對我來說是幸運的,因為每個選題的制作過程都是我學習攝影的好機會,每位合作的攝影師都是我的攝影老師,其中當然也包括我的第一任攝影老師顧雪和顧榮軍,我的攝影學習班就是在之友開始的,至今也仍在繼續著!
《60個一生必拍之地》是攝影之友在2009年出版的增刊項目,同一時期編輯部還制作了“紀念建國60周年”雜志特刊。那會兒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忙得腳朝天”,大家好像把國內攝影圈犄角旮欄的人都翻出來了,這讓那一年的生活變得異常精彩!接下來的2010-2011年是之友下半月刊《攝影旅游》開創的日子,也是我暫別之友的日子。
再次回歸之友是2012年初,“之友女主編”生涯正式拉開帷幕。
32歲,女性,且行業資歷不深,擔綱國內一線老牌攝影雜志的主編,這件攝影圈從未發生過的事情,首先要佩服的是我老板何生的勇氣,還有自己的“傻大膽”,而“傻大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的伙伴。夏夜,我撥通了那時已在奧林巴斯品牌部任職的樊戰文的電話,似乎開場白還沒有講完,我就收到了至今難忘的一句話:“其實我一直在等你給我打這個電話!”也許就是這一刻的默契與信任,自此就開啟了好搭檔、好兄弟一起并肩奮斗的之友時光。我們的團隊不斷充實,姬睿、劉東、樹楠和劉巖構成了行業資深編輯力量;劉旭和周默則為堅實的中流砥柱;可為、CC、王娟和岳圓的90后軍團更是帶來了不少新鮮的鬼點子;還有我們細膩、充滿英倫戶外風的美術總監阿文哥,每一個加班回家的路上我們總是能頭腦風暴得“火花四濺”。
怎么也沒想到新團隊遇到的第一個坎兒,就是涉及國際關系的“2012年釣魚島事件”。從4月份開始,我們就在精心準備“日本攝影文化特刊”的內容,8月中日有關釣魚島摩擦不斷,9月初國內涉日相關的活動及出版物項目宣布暫停,這時距離雜志出刊印刷只剩下7天的時間!撤稿,調配雜志稿件,重新制作新一期雜志,當決心已定并告知小伙伴時,我收獲到的是每一位小伙伴堅定的支持和超強的執行力,此時此刻我還會清晰地記得這7天里很多細節,最終雜志按時出刊了,經歷之后的小伙伴都會驕傲地說:“這都不叫事!”
從此以后,我們共同經歷了很多看似困難、不可完成,而后來“都不叫事”的項目,還經常腦洞大開,嘗試了很多的新想法和新項目:千人微博頭像新媒體互動封面,928網絡影友愛拍節,“旅圖”全媒體品牌活動,世遺影像學傳承項目……越來越多與影友直接互動的全媒體項目在之友一個個誕生,且獲得了大眾踴躍的支持和參與。是的!三年來攝影之友正在穩步向全媒體轉型,我們并不避諱“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的沖擊”,我們正在做的是“正視面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融合與創新!
我比之友大五歲,我們的小伙伴同樣風華正茂、精力無限!之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是再次找準方向出發的時代;很幸運,我和我的小伙伴正在經歷且創造著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