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華庚 王麗麗
綜合了解幾年以來我國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收費情況、以及考生家庭的收入狀況。并就當前大學就業的現狀,分析了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學生四者之間由于存在著太多的信息不對稱。從而造成考生及家長們對高等教投資失敗。面對就業日益困難的大環境,為了降低作為高等教育投資者之一的考生和家長們對高等教育的投資風險。本文著重從如何理順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和考生和家長們四者之間的關系,如何最大可能的較少因為信息不對稱帶來對高等教育投資失敗而產生的不良后果提出個人的見解。
背景:由于高校多年連續擴招導致大學生畢業人數持續上漲,且同時受世界經濟低迷的間接影響,我國大學生畢業生就業越來越難,失業人數累計越來越大。它不僅影響到社會的安定,更重要的是作為對高教投資之一的考生和家長們開始思考,高等教育投資到底是否合算?
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是個不爭的現實,具體表現在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就業率任不容樂觀。據教育部統計:從2002年開始, 由于高校擴招的大學生陸續畢業,導致高校畢業生總數直線上升 ( 見表一) 。2002~2007年分別為 141.8 萬人、212.2 萬人、280.0 萬人、338.0 萬人、413.0萬人、495.0萬人。但就業率卻不見有多大的起色,2002~2007年初次平均就業率分別為 64.7 %、70.0 %、73.0 %、72.6 %、70.0 %、70.0 %。未就業人基數不斷增加,仍有30%左右的畢業生未能就業。

表一:2002~2007年我國大學生畢業生人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和未就業人數
另一方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顯示,子女教育費用在我國居民總消費中排在第一位,超過了養老和住房。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指出:大學學費在近 20年的時間里上漲了約 25 倍。而此期間國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 4 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2.3 倍,大學學費的漲幅幾乎 10 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長 。作為高等教育的投資者之一的考生和家長們,在時間上投入三到七年甚至更長;經濟上每年僅學雜費的投入就相當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近兩倍,相當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的一半還多(見表二),如果再加上其他的費用,可想而知。如此大的投入而收益還不確定,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中國高等教育健康持續的發展,進而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將會進一步激化社會各種矛盾,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表二:我國2002~2007年人均GDP、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高校學生學雜費支出及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變化
因此,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得的問題顯得更加迫切。要化解這一矛盾,一方面要靠發展經濟,另一方面還得著手解決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考生和家長們對高等教育投資失敗原因。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由英國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和美國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在信息經濟學中所提出的重要理論,它用以說明相關信息在交易雙方的不對稱分布對于市場交易行為和市場運行效率所產生的一系列重要影響。信息不對稱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第一,交易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得完全清楚的信息;第二,有關交易的信息在交易雙方之間的分布是不對稱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較多的相關信息;第三,交易雙方對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對地位都是清楚的。
同樣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由于同樣存在著諸多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給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居多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高等教育的投資者之一的考生和家長們都希望付出就有收獲,更希望通過一家人的努力和付出,在大學畢業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為孩子未來的好前程打下基礎,從而改變整個家庭相對貧困落后的面貌。然而他們忽視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成功與否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實則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它涉及到政府政策的支持、用人單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培養等方面。如果政策好了,人才的需求明確了,教育質量提高了,學生個人的能力提高了,且學生個人特長得到了極大的展現,找個好工作是很容易的。反之就很難。正是因為這種信息不對稱存在的普遍性和絕對性,所以考生個人及家長們對高等教育投資的成敗一樣授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投資者自己四者間的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如何減少這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呢,就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考生及家長對高等教育投資的失敗,與政府、高校、用人單位相互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是分不開的,體現在政府與學校、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體現在政府擴招政策的盲目推行與高校的實際情況存在信息不對稱。由于政府和高校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政府在教育發展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行政命令的下達時,在一定的程度上脫離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如政府在推行高等教育大眾人才培養戰略時,簡單的認為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等同于教育的大眾化。就一味的進行擴招,且在擴招的同時把擴招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的結構與模式隔離開來,忽視了規模背后的人才的培養質量與社會及用人單位對那種人才的需求準確信息。更沒有充分了解到高校的辦學條件、教學設備、師資隊伍建設情況、人才培養方向、辦學特色、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等實際信息的情況,盲目推行擴招。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一些高校失去原有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使得各高校走向“千校一面”。且為了讓擴招計劃迅速落實,教育部門把任務更多地交給公辦學校、重點大學,這導致優質教育資源的稀釋,各校定位模糊,教育質量下降,人才培養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從而嚴重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成功率,進而打擊了考生與家長們對高等教育投資的信心。
政府與用人單位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政府和用人單位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這種由于政府與用人單位之間缺少信息溝通就會導致:一方面,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那些專業的人才是稀缺的,那些專業的人才相對過剩的,作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門不得而知,因此在政府在制定人才培養戰略時偏離實際;另一方面,高校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指揮棒下,大量重復建設,重復招生。造成幾年來各高校計算進專業、法學專業、新聞學專業、工商管理類專業、經濟學類專業、藝術類專業學生人數瘋狂而又快速膨脹。因此就不難知道這些專業的畢業生會陷入怎樣就業困境,進而使得個人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收益風險加大,甚至失敗。
高校在招生過程中與用人單位、考生間信息不對稱高校與用人單位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盲目招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高等學校的改革速度相對滯后于市場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簽于體制、制度等的各種原因,高校與人場市場及用人單位之間沒有直接的經濟利害關系,高校與人才市場及用人單位的信息往來幾乎為零。對于人才市場的動態和用人單位對某類人才的需求信息一無所知,關起門來“造車”,致使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和培養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會需求。
高校在招生過程中與考生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首先,高校在高招過程中對學生相關信息了解不夠,因此招生仍就是以分數論英雄。如此這樣,一方面不便于高校了解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個人的相關信息是一知半解;另一方面高校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卻又存在著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理想等方面的諸多差異,使得他們不僅在選擇可接受信息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對同一個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同時高校在細分專業方向時,也沒有完全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能力水平,學校很難最優化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沒有個性的畢業生,在創新性社會就很難有立足之地,很難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認可。
其次,考生和家長們在擇校過程中,對高校的相關信息了解極為有限。如學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水平、辦學特色、教學質量、學習環境等了解極少。相反,在招生過程中,高校為了招到更加滿意的生源,因此在對外宣傳時大力宣傳好的一面,涉及到不足之處就有意識的回避。至于相關專業設置、課程改革、哪些專業熱門,那些專業相對冷門,那些專業高校招生雷同現象嚴重,甚至人滿為患等方面都沒有給考生提供詳細信息引導。正是因為這些信息的缺失,導致考生和家長們做出了錯誤的分析和判斷,非理性的選擇,結果可想而知一步錯,步步錯。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在預料之中的事情。
考生與政府、用人單位與考生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政府監管不力造成高招過程中信息缺失或失真。政府在推行擴招政策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致使在高招過程中事故頻發。特別是相關招生政策及招生信息發布渠道受限。諸如此類原因造成的一些信息縮水或是失真。致使高招過程中個別高校及其招生人員、招生中介、社會閑散人員借高校招生之機進行欺騙、敲詐活動,引誘考生及其家長在擇校方面作出非理性選擇進而迫使其交納巨額錢財。基于高招過程中這種主客體之間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嚴重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考生對用人單位間信息了解甚少。首先、學生在報考大學時,一方面、只會根據自己的分數選擇一個好的學校一個好的專業,而沒有考慮到在大學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另一方在選擇專業時盲從心理很重,相對好的專業學生一哄而上,缺乏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其次、由于用人單位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對人才需求的機制,因此不能及時將其所需求人才的信息準確的傳遞給考生。同時考生也沒有深入的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狀況。
解決信息不對稱造成對高等教育投資失敗的對策政府牽頭實現政府、市場、學校信息互通共享在市場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的培養不單單是學校一家的責任,而應是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和考生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政府與用人單位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首先,政府要加強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結合國家相關產業結構政策的調整深入到用人單位了解人才需求的狀況和要求,根據需求來發布人才培養的要求,人才的結構,需求數量,專業方向等方面的數據信息。其次,政府應盡快建立科學合理的就業信息預測機制,特別是要對未來幾年內畢業生就業需求情況進行準確預測,并定期向社會公布就業專業預警,以便及早制定相應對策,避免大學設置專業和考生填報志愿中跟風和盲從,讓扭曲的人才供求回到正常的曲線上來。再次,政府在加大規范管理用人單位相關機制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對人力資源市場的管理。就是對于招聘的用人單位要有嚴格的資質審核制度,一旦發覺用人單位只招不聘或者以招聘幌子行違法勾當就給以嚴懲,不但要將其清理出局,還要向社會公布這些不守誠信的單位名單,以規范就業市場。
政府與高校之間實行信息互通。政府與高校間加強信息互通主要體現在:首先,高校要將其辦學的基本情況向教育主管部門進行通報,如基本的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科研能力及成果、學科建設、辦學特色、招生情況、畢業生就業情況以便于政府在宏觀上進行資源合理配置;其次,政府要要就相關的人才培養規劃、人才培養戰略、以及政策調整向高校征求意見,同時要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及時通報給相關高校。以便于高校及時調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師資調整,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再次,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既要監督規范辦學,要提高服務意識,如在高招過程中可將所有合法高校信息發布主體及其信息的發布形式等信息收集整理,集中公示。以此控制高招欺詐,努力減少個人對高等教育投資的風險。
學校與用人單位實現信息互通。學校與用人單位信息互通,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使信息更加透明化。一方面,學校能夠充分及時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狀況,在制定人才培養時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能夠相對準確掌握所招聘人才的實際情況,這樣即利于減少人才招聘成本,還有有利于人盡其才,提高就業率。只有這樣,考生和家庭對教育投資才會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不會出現教育投資的風險,畢業生能夠學以致用,突破現實的就業困境,家長的錢也“投有所值”,老百姓才能看到讀書的希望,社會才能安定地向前發展。
首先,需要高校的介入,高校利用其豐富的社會資源,充分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對人才需求的層次。針對市場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分析并調整招生計劃,調整課程設置,以便于考生在畢業時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就業成功率。
再次,努力減少中間環節信息載體的主觀影響。作為考生要主動與用人單位主動建立和保持聯系,加強溝通,通過不斷的反饋濾除信息雜波;要加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通過“就業網”,了解就業前景。
加強信息互通,弱化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學校和考生雙方而言,都是明智之舉。
高校加強對外宣傳將高招相關信息不折不扣的傳達給考生。在高校在招生之前,要注重對外宣傳, 加強與生源市場的直接聯系, 使學生在填報志愿選擇學校之前。對學校的學習環境、專業設置、學科結構、培養模式、辦學特色、優勢專業、就業前景等都有充分的了解。便于考生和家庭進行理性的擇校、進行專業選擇, 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給教育投資各方帶來的風險。
考生在擇校時要因人而異避免盲目跟風。考生在進行學校和專業選擇的時侯,不要盲目跟風,人云亦云。首先、考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如高考的分數、個人興趣愛好、這個人在某個方面的特長來針對性鎖定那幾所學校。其次、考生和家長要提高甄別能力,了解招生學校的情況時,可通過正規渠道了解目標學校的招生政策、專業設置、錄取要求以及就業情況。一般的渠道有政府相關信息的發布如各省編制的《報考指南》、學校的官方網站及招生信息發布部門、教育主管部門的官方網站。考生和家長們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招生代理、招生中介、所謂的親戚朋友的推薦等不正規渠道的相關信息,絕大部分都是陷阱。以便減少不必要的投資風險。
綜上所述,如何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考生對高等教育投資的失敗,他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考生及家長們間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減少高等教育投資風險主要責任還在政府及其受政府委托的高校。政府和高校應充分認識高等教育投資的風險性, 增強規避和降低高等教育投資風險的意識, 并采取相應措施規避風險, 有效促進大學生畢業生有效就業。政府應統一規劃,努力建立政府、高校、用人單位、考生及人力職員市場信息互動機制, 政府、高校要加強與社會聯系, 建立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的分析預測機制。同時高校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調整專業設置, 做強優勢專業、做好個性專業;努力推進專業課程內容和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 提高大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 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及時全面地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 由過去坐等上門轉變為主動出擊,與更多的用人單位建立廣泛聯系, 拓展就業空間。高等學校要注重對外宣傳, 加強與生源市場的聯系, 使學生在報考時對學校專業特點、就業前景有更多的了解, 學校也可以考慮不分專業招生或有限度地允許學生轉換專業, 使考生和家庭有較多的時間了解專業,進行理性的專業選擇, 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給教育投資各方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