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在河北廊坊市“德尚雕刻廠”的陳列室,一個腿部殘疾的小伙子正對幾個新入職的大學生,介紹櫥窗里精美的雕刻作品,“這是八仙過海,這是十八羅漢,這是紅樓夢,這是……”。這位殘疾小伙子叫宋建康,是這家“德尚雕刻廠”的老板,多年來,他憑著自己手中的刻刀,讓普通的橄欖核煥發了別樣的光彩。
80后的宋建康出生在廊坊市永清縣別古莊鎮王希村,父母給他取名“建康”希望他健康快樂地成長,雖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小建康的童年充滿著快樂。然而,13歲那年,活潑的小建康在和同學一起玩耍的時候,不小心踩到了一根帶電的高壓電線,盡管后來經醫生全力搶救保住了性命,但腿卻留下了終生殘疾,他再也不能跑不能跳了。
為了給他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幾萬元債務。懂事的小建康小學畢業后再沒有繼續求學,他幫著家里放牛、喂豬,力所能及地分擔著家庭生活壓力。
自從殘疾后,建康迷上了雕刻,一有時間就在小木片上刻花花草草。 “刻得不錯,不過,這小草要這樣更好。”一個中年男子停在他身邊,拿過建康手中的刻刀在木片上三下兩下刻下了栩栩如生的小草:“你看這樣的小草是不是鮮活了?”建康靦腆地笑了。交談中,建康得知,中年男子是鄰村劉武營村大名鼎鼎的橄欖核雕刻師傅馮國清。
宋建康決定拜馮國清為師,學習橄欖核雕刻技能,自己養活自己,擺脫生活困境。由此,他也成了馮國清所有徒弟當中唯一一位殘疾人。然而,師傅并沒有因為他是殘疾人而對他額外照顧,相反,對他要求更為嚴格,經常給他加壓、出難題。
有一次,師傅讓大家在同樣的時間完成同樣的作品,但當宋建康得意地把自己認為完成得很好的作品交給師傅時,師傅看也不看直接責令他重新做。看著其他不如他的作品都過關了,宋建康感到滿腹委屈。“要學你就要學的最好,不學你就趕緊走!”師傅態度冰冷地拋下一句話。宋建康被師傅的話一激,九頭牛拉不回來的犟脾氣上來了。
“一定要做出讓師傅滿意的作品!”當天回到家,宋建康便一頭扎進自己的房間,開始琢磨自己的作品,做好一個,左看右看,不行,重來,再做,還是覺得不行,再重來……當第二天宋建康把做好的作品交給師傅的時候,師傅終于露出了贊許的笑容。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宋建康憑著倔強、好學和扎實的基本功,通過了師傅一次次嚴格的考核,終于能夠單獨雕刻作品賺錢了。
他靠著手中的刻刀在小小的橄欖核上雕刻圖畫、文字,開始賺錢幫助家庭擺脫困境。但他并不滿足,為了雕刻出更好的作品,他嘗試拓寬思路,改變傳統局限的構思,不斷學習其他雕刻工藝,他把木雕、牙雕、角雕、橄欖雕糅合在一起,創作了“八仙過海”“十八羅漢”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作品,獲得了同行的好評。
他的橄欖核雕刻作品,在精湛的雕刻技藝中融入現代元素,以傳統文化為藝術內涵,構思巧妙,雕刻精細,橄欖核雕刻作品“紅樓夢”“三國演義”“西廂記”人物造型逼真動人,被稱為“橄欖核上的工筆畫。”在京津冀殘疾人特殊才藝展交流活動中,他獲得了突出才藝獎。
宋建康橄欖核雕刻作品的名氣越來越大,找他訂貨人越來越多,很多人慕名從外地前來向他學習橄欖核雕刻技能。2013年,他正式成立了廊坊市德尚雕刻廠,招收殘疾人,他正在用自己的技能回饋社會,回饋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和需要他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