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霜喜


少林六合功的練習突出表現了形意互生的陰陽關系。形意為六合之總綱,形的練習是為五體之筋、骨、皮、肉、血脈的修煉,五體與五臟的關系分別是肝主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以外在體的練習來調理內五行之五臟生理功能的平衡。
意的練習即為神、魂、意、魄、志之五臟神的修煉,以內在的意念情志來調理氣血使五臟生理功能平衡。五臟之神分別是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練功時以此為順情志和少陽之總綱。少陽經為六陰經與六陽經樞機之總經,此經不通可致十二正經氣血瘀滯,奇經八脈不調,臟腑虛實功能無法交替循環致五臟生克順序紊亂。以五臟神之意念導引氣血,生歡喜心,胸懷寬廣氣機通暢,和少陽之樞。使無形之氣合于有形之血,則意與形自然相合。
在練習每一招式之前的定式動作即為無極式,此時意念專注于機體氣機的循環。在招式未啟動之前,五臟神已完成了動作的循環路線,此時再以有形之體合無形之意生化氣機導引吐納,以內外、虛實、剛柔、動靜之八綱練就形意互生的六合拳道。
掌握五臟神的練習方法必須明晰五臟與五神、五體之間的互生關系,在武功的修煉過程中以外在的動來平衡四肢與脊柱的狀態,通過脊柱的蠕動把自身的勁力傳至梢節,再以梢節的余勁回至脊柱,從而達到內摩臟腑外通經絡的養生作用。以意領氣,表里合一,練精化氣,練氣化神,這當中的神就是五臟之“神”。先從五臟之神的心藏神說起,心在五臟之中為君主之官,在五行中屬火,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是明亮的主動。心的五體則是血脈,即主奇經八脈。血脈為心之體,神為心之“神”。體用兼備,在武功的修煉過程中血脈的暢通可凝神聚氣,同時神明則生智慧心,通血脈中的氣與血。少林拳譜記載,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心一動手足皆聽命于心也。故此心動形隨,以形合意,做到血脈通氣血暢,氣聚神明。打起拳來自然神思敏捷,舉手投足皆有規矩,真乃法從手出,手從心轉,明此即明心為君主之官也。
肝在五行之中屬于木,木性曲直條達。肝為將軍之官,決斷出焉。肝主筋藏血而藏魂,肝之體為筋,其“神”為魂。肝以藏血之臟滋養通身筋脈,拳式中筋勁的練習全賴肝血的滋養,反之通過筋勁的練習可以調理肝的疏泄功能。肝血旺則筋勁自然強勁剛健,伸縮自如,柔韌有余。肝血旺則人之魂自能與體相合。如肝血虛則魂不附體,其身體筋脈強直僵硬。肝之體與肝之“神”不合則出現體無魂可聚,魂無體可依。故此明白肝血旺盛的實際價值,在練習拳法時以筋脈的縮展崩彈之勁強肝之筋,筋脈強則魂與體合,行拳走架似將軍于百兵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脾在五行之中屬于土,土為萬物生長之根本。脾與胃相表里,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泉。脾藏意而主思,脾主肌肉四肢。即脾之體為肌肉四肢,脾之“神”為意。拳法中的以意領氣,就是以意念引領氣血在經脈中暢通循行。脾又主統血,即統攝血液在脈管中正常循行。其中之脈管就是肌肉與肌肉之間的間隙,這個間隙就是大經脈概念,經脈中包括現代醫學中講的血管、神經、血液。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至簡之法藏于無為之中,以無為而為,為其無微之處。無微之處便是奇正相生的五行之道。脾的功能強則氣血旺,肌肉隆盛,經脈暢通。意與體合則身法敏捷,反之體與意不合則氣滯血瘀,肌肉萎縮,意散神失。行拳走式全賴意念導引氣血,又賴意與肌肉四肢相合。體松則血脈暢通,使肌肉時刻處于放松狀態。在瞬間的發勁時肌肉繃緊意念中的氣血聚于一點,形成整體的混元之勁,這便是拳術家講的無意之中是真意,究其根本全賴乎脾之意與體相合之法。
肺在五行中屬于金,金性從革。肺主氣司呼吸,肺主宣發肅降,主皮毛。肺之體為皮毛,肺之“神”為魄,即肺藏魄主悲憂。武術的練習講究外練筋骨皮強四肢百關,內養精氣神益五臟六腑,這當中皮的練習就是在調理肺的生理功能。中醫學認為皮膚中的汗毛孔即是腠理,是人體肌膚與自然界接觸的通氣點。皮膚的潤澤與枯燥全由肺的生理功能所決定,同時人之魄亦由肺之生理功能所決定。在實戰時人之魄力致為重要,魄力之大小亦由肺之所主。皮膚包裹五臟六腑及四肢百骸,如肺之氣血旺盛功能協調則于實戰時氣勢如虹,有開山劈陣之魄力,其身軀亦如銅墻鐵壁之堅硬。無論是練功還是實戰對敵都離不開內心世界修煉的魄力,其魄力之大小實是人之內心格局所決定,故此肝、心、脾、肺、腎內五行實是一整體。細分五臟之五體與五神具緊密相連、相輔相成、互生互用之關系。明此便知肺之皮毛與肺之魄是一統一體,然銅墻鐵壁之皮與氣勢如虹之魄全賴于肺之氣血充盛也。
腎在五行之中屬于水,水的特性是潤下。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腎在五臟之中居于下位具有滋養肝心脾肺四臟的作用。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骨生髓,腎藏志。腎之體為骨,腎之“神”為志。人體之四肢百骸大小骨骼均由腎中之精所滋養,人之志向堅定皆由腎中之氣所固。有志者事竟成,無志者萬事空,此志向便是腎氣所固之志。人于打拳之時震腳發力其本意是為強健骨骼激發腎中之精氣,強先天之本,同時以震腳跺步來爆發周身之整勁,以此強化骨骼與骨連接的堅韌性。倘若腎精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若腎陰虧虛則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若腎陽不足則手足發涼,筋短骨縮;若腎氣虧虛,則呼多吸少,動則則喘。凡此種種皆由先天之本腎之水虧髓少之故,以打拳之動靜開合強五臟之本,固腎中真元。腎氣足則志堅,行拳走架勢法自然。
以上五臟之五體與五神關系的論述,以傳統中醫學的藏象理論為基礎,系統論述導引氣血與拳式動作的養生原理。在實際練功中掌握正確的練功內容非常關鍵,從基礎的步法到身法練習再到踢打摔拿的技術方法,以點線面體的理念貫穿于整個練功體系之中。以形練意,以意練形,形神兼備。分清前后、左右、上下六個方向,在練習六合功時以六式合于六個方向,調理臟腑疏通經脈,使人與天地相合,順四時調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