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樺
“著意栽花花不發”,雖有心去做,卻因仍缺乏某種必要條件,乃至花仍不活; “等閑插柳柳成陰”,一個無心的偶然之舉,因有某種必然性在起作用,竟然柳成陰了。
不確定是否出現或以各種各樣方式出現的趨勢 (變化)是偶然性。一定要發生的趨勢是必然性,它不獨立存在,只通過眾多偶然來顯示自己。錢鐘書戲稱: “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只見偶然,不知必然,看不清歷史發展的大勢。忽視偶然性,則無法把握事物發展的具體軌跡和變化節奏,畢竟,歷史由大大小小的偶然所造成。
《清朝之滇桂邊防事略》,看風云滄桑,數進退得失。中法陸戰 “中國不敗而敗”、割讓騰越八關之 “下四關”地區、克虜伯大炮試炮卡膛等,乍聽令人“錯愕” “意外”,細究之,實受制于封建專制腐朽和大清國的積弱難返,為邊防情勢與國運、時局相交集所致。
《秋瑾的兩位俠義女友》,傾囊相助,傾心相援,生死相扶……諸般俠義之舉,是因為她們有共同的崇高的政治目標和人生理想使然。 《“好政府主義”從倡導到夭折的前前后后》中 “好人政府”的草率收場,標志著此政治試驗才剛登場即告失敗,表面上是由 “倒閣風潮”和失去靠山導致,根源卻在改良主義無奈舊中國軍閥政治的這一歷史必然。
70年前,中國為什么能夠以弱勝強贏得抗日戰爭勝利?如果沒有對抗戰歷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切感受,可能會簡單地把勝利歸結為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規律和必然。如此,則難免流于膚淺,甚至會誤讀歷史。實際上,歷時14年的抗戰最終能夠取得勝利,是許許多多內外因素合力與共振的結果。
《奏響戰斗的號角》,那些因歷史機緣而起激情創作的抗日歌曲,一問世即影響巨大而深遠,產生無數奇跡,其根本原因在于她們最集中、最強烈地體現了全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強大意志。《邕欽線抗日戰》,欽廉地區普通民眾寧死不屈、抗暴圖存的英勇事跡,展示全民抗戰大趨勢之一斑。 《橫行在校園內的日偽 “秘密稽查班”》,則揭秘了槍林彈雨的戰場之外,發生在敵占區的一場奴化與反奴化的特殊戰爭。
人生路上也充滿了偶然與必然,想要收獲什么果 (偶然),就得種下什么因 (必然)。種下勤勞,一如 《壯鄉隱儒 墨梅遺香》,一生專注,不為富貴所誘,終成丹青大師。種下嚴謹,一如《李宗仁的廣西陸軍小學堂歲月》,三年嚴謹的軍校生涯 “實為一生功業之奠基”……
讀史,若能多些必然與偶然的辯證思索,當有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