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三 田
日本校園暴力
文_三 田
日本一所普通的中學里,初中二年級B組的學生們即將迎來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們肆意吵鬧著,殊不知一場風暴正向他們襲來。班主任森口悠子全然無視這片混亂,靜靜地向學生們做出最后的告白。這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的女兒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認定這是一起意外,森口老師則認定女兒死于班上兩個學生之手。她不動聲色地指責著犯人A和B,并宣布將用自己的方式復仇。在此之后,森口辭去教師職務,初中二年級B班的學生也惴惴不安地迎來了春假。新學期開始,殘酷的風暴襲向了這群無知無畏的少男少女……
這是描寫日本校園犯罪的推理小說《告白》中的場景。小說的結局極具爭議,考驗著日本民眾的倫理觀和正義感。喜歡日劇的人不難發現,以校園暴力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在日本經久不衰,擁有廣泛的觀眾基礎,這也說明日本校園暴力問題的嚴重程度。
校園暴力也稱校園欺凌,是指行為人以校園為背景實施的暴力攻擊行為。其中包括:學生間的暴力行為、師生間的暴力行為,以及校外勢力對在校師生的暴力行為。校園暴力會使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影響學生的健康,甚至影響其人格的發展。
在日本,16%的日本學生做過欺負別人的事,35%的人被欺負過,既欺負過別人又被別人欺負過的占38%,兩者都沒有的僅占12%。經常受欺侮的孩子通常會情緒低落、內心孤獨,由此引發學習成績下降和失眠,繼而發展成逃學,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自殺;而對欺侮者來講,欺侮他人很容易形成習慣,導致以后的暴力犯罪。
僅2012年一年,日本中小學校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就有20萬件之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日本校園暴力如此普遍,就連日本皇太子德仁的女兒愛子也不能幸免。2010年初,愛子因在學校被男同學揪頭發,一度不愿去上學,想去英國讀書。
今年6月,日本內閣府公布的2015年版《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的長期跟蹤調查顯示,有近60%的學生曾受到“被同伴排斥、無視、背地里說壞話”等典型的欺侮。有近40%的學生受他人欺侮和欺侮他人的經歷均超過6次。這其中既有肉體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也有網絡圍攻。
名古屋大學教授今津孝次郎認為,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進入“消費社會”,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早已養成消費習慣的青少年感覺自己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開始變得焦躁,顯示出強烈的進攻性和掠奪性,這種現象反映在校園里就是越來越嚴重的暴力問題。
同時,社交媒體的普及讓校園暴力呈現出新的形式,一些學生利用社交工具對同學進行“網絡圍攻”。類似于微信的日本社交軟件“LINE”已超越通信工具的范疇,在中小學生中衍生出很多“潛規則”。比如,收到信息不立刻回復的人被稱作“KS”,即“另類”;群里最弱的人被稱作“小豆子”;好幾天不發言的叫“羔羊”。這些“異端”會遭到其他人的網絡圍攻,欺凌也最終從網絡走向現實。由于不少學校將“LINE”作為發布消息的平臺,“小豆子”甚至被分成“班級小豆子”“年級小豆子”“校級小豆子”。
IT業的迅猛發展是日本產生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但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及評價體系上存在的問題,是日本產生校園暴力現象的根源。日本學校的封閉性很強,日本民族又非常重視集體主義和一致性,這導致排除“異類”的校園暴力事件屢屢發生。
面對泛濫的校園暴力,國際專家倡導的“社會生態學理論”是迄今為止較理想的預防校園暴力的理論模式。該模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全面了解青少年個體的危險行為(包括暴力傾向)表現;分析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中的危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從三級預防角度出發,針對這些危險因素分別制定預防措施;建立學校、家庭、社區聯合屏障。日本政府為預防校園暴力,也采取了各種各樣的對策。
早在1996年,日本開始實施《學社融合推進計劃》—以學校為核心,與家庭和社區合作構建教育網絡,抵制有害網絡環境對青少年的不利影響。學校加強對學生進行避免校園暴力的生活技能的培訓。從最后的效果來說,政府、學校、家庭、社區共同構建的防控體系是應對校園暴力的一種很有效的干預措施。
削減課程內容、增加學生的課余時間也是一大舉措。基于學歷社會中學生只重視考試和分數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是造成校園暴力的直接原因的認識,日本文部省一直致力于削減課程內容—2002年真正實現中小學生雙休;削減了學習內容的20%(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內容削減了近50%)。但也有學者認為,該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或減少校園暴力,反而導致現在的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低下”。他們認為校園暴力問題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考試競爭,而在于大學教育和社會教育。應該改革的不僅僅是考試制度,更重要的是社會體制。
2013年6月,日本各大政黨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在參議院正式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法案規定,學生因遭受欺凌受傷或長期缺課,學校有義務調查,并告知學生的監護人;當欺凌行為被認定有可能對學生的身體或財產造成重大侵害時,學校有義務報警;對于網絡欺凌,國家及地方必須采取監控措施;校園欺凌案件的相關責任人如果監控不力還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除了立法,日本還實行從上到下的聯動機制。中小學生遭受欺凌時可撥打24小時咨詢熱線,社工會輔導受害學生;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情況;學校定期開展對學生的相關教育等。
目前日本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已經開始行動,如福島縣教委開始向縣內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發放“防止欺凌核對表”,要求學校保護那些受欺凌的學生,并且要讓學生們認識到校方的這種態度。福島縣教委認為正是因為有些教師缺乏這種態度,暴力行為才會發生。而學生應該學會包括處理矛盾沖突、改善人際關系、及時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和求助等技巧避免被欺凌。
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日本的校園暴力現象有所改觀,但并未從根本上扭轉。也許真要像社會學者宮臺真司說的那樣,“廢除班級制度,班主任可選,班級根據課程變動,學校可選,教育課程也自由可選”,才能消除校園暴力吧。不過這樣一個學期下來,學生估計交不到幾個交心的小伙伴,到時候又會懷念兒時的玩伴、調皮搗蛋的死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