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法治中國與中國法制
⊙ 本刊編輯部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許多媒體認為,這次全會標志著中共進入“依法治國新時代”,呈現許多新亮點:在黨法關系方面,提出社會主義法制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對于政府官員來說,明確了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準則;而對于司法系統的責任界定十分明確而詳細,實行“誰辦案誰負責”;倡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法律實踐過程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建設等等。
依法治國離不開法制建設,法制建設首先需要一批優秀的法學人才。我刊本期“中國思想肖像”以“法治中國”為主題,聚焦幾個在法學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目的是以人物的思想和經歷折射中國法制建設道路中的某些真實面相和曲折過程。我們組織了四篇文章,集中講述在法學界和司法領域有獨特建樹和追求的四位老人,用傳記的視角觀照中國法制進程的某些側面。
《韓德培:用世紀生命丈量中國法治進程》一文主要講述我國著名法學家韓德培起伏跌宕的一生。作為一名民國時期便留美學習法律的世紀老人,他一生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到中國法學建設和教育上面,尤其是對共和國的法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成績斐然,功勛卓著,令人敬仰。《高銘暄:“法”門弟子成為刑法泰斗的“法門”》這篇文章忠實記錄了法學家高銘暄參與新中國刑法典的設立、發展和完善的重要節點,對中國死刑適用的必要性與慎重性的法理研究的開創之功,以及他對《刑法學》教材編纂和刑法學學科建設做出的篳路藍縷的貢獻。在《許崇德:憲法泰斗見證中國憲政發展進程》中,作者以樸實而細致的筆法,誠實記錄了憲法學家許崇德參與制定54憲法、82憲法、香港特區基本法、澳門特區基本法四部國家重要法典的過程和努力,揭秘了我國兩部根本大法誕生與完善中發生的重要事件,披露了不少臺前幕后的歷史細節,詳細敘述了國家領導人在憲法出臺前后講話、指示和心情等具體詳情,復活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生活場景和政治場景。《夏家駿:“夏青天”是頂沉重的桂冠》文章比較特別。夏家駿不是法學專家,但是他對某些地方和部門在司法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失誤看在眼里,記在心頭,并難能可貴地加以糾正和呼吁,贏得“夏青天”的美譽。而夏家駿本人作為地下黨烈士后代的追認過程,以及他自己不斷奮斗,勇敢前行的精神更加令人稱贊。
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形成了中央集權和人治為特征的社會形態,只是到了近代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之后,法治思維才慢慢深入人心,憲政思想和依法治理社會的思想才開始傳播。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憲法頒布后,依法治國的理念在黨和政府治國理政過程中得到貫徹,但是“文革”期間又遭到破壞,法學理論建設也被迫停步。改革開放之后的三十幾年間,我國法制建設和法學學科又一次得到長足發展,十八屆四中全會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決定,又進一步把法治中國的進程推向一個新臺階,尤其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為此,除了在本期策劃這個專題之外,我刊擬推出“法治中國”欄目,在今后一段時間發表相關傳記作品,用以紀念和表彰在中國法治進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