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李立
簡單的人寫復雜的小說
⊙ 文/周李立
周李立:一九八四年出生,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小說集《歡喜騰》入選2013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曾獲第四屆漢語文學女評委獎。
距離這東西正變得越來越奇怪。有些人三天兩頭就打電話問我在不在家,如果我說在,他們便會瞬間出現在門外急齁齁地摁門鈴。不過待真見到,我們其實誰也不會多說一個字。我說的,是我家這片的快遞員。還有些人,你潛意識里總覺得還蠻熟的,熟到非得每天看他們的微博和朋友圈,因為什么事情隔三岔五還必須得閑聊幾句、發發回頭就忘的牢騷……細想的時候才恍然大悟:你們其實真沒見過幾面。我說的,是甫躍輝。
在和甫躍輝討論“印象記”的時候,我自嘲說:“讓我來寫你的印象記,是因為我對你只有點兒印象。”我想到的,是距離,我覺得它可能已經是個偽命題了。距離這個不安分的東西,眼下借助網絡的力量越發調皮搗蛋。它凌駕于物理空間之上,想為自己爭取到更多內涵,于是,它原本的外延也因之變得模糊、奇怪、很難理解了。而小說探討的,是否正是這世界上類似于“距離”的那些“不安分分子”?比如愛、欲望、信任、背叛、交流、隔閡、善良、罪惡……它們看似意義明確,其實又模糊多變,它們的復雜性,時常讓我們熟悉的一切都變得陌生甚而詭異,稍加凝視便總覺面目全非。
甫躍輝讓筆下的顧零洲一次次被這些“不安分分子”調戲,在看起來很明確的日子一次次遭遇模糊的困境。《動物園》是其中的典型。誰會想到,一段美好關系的最大障礙不過是隔壁動物園傳來的氣味?《拆裂》等篇亦如此。這是小說的虛構,也是可以理解的日常;是不必過多闡釋的生活本身,也是可以引發聯想或繼續升華的寓意所寄。
我先認識了顧零洲,然后才認識甫躍輝。這也會產生一種距離的錯覺。我認為我很理解顧零洲的處境,理解顧零洲與甫躍輝的關系,因為我也是如此折磨自己筆下的主人公的。寫小說就是這樣一件奇妙的事情:你把自己藏在文字里,不自覺地其實又很可能是故意地,讓自己露出蛛絲馬跡。基于這種同行的本能,我無意識形成了一種對甫躍輝的印象。距離這事兒在寫小說的人這里,看來又多了一重復雜性,畢竟以虛構為標簽的小說,永遠假作真時真亦假。
然后有一天收到甫躍輝的短信,問我最近有沒有新的小說出來給他瞅瞅。我不知道瞅瞅是什么意思,至少我不會這樣向陌生的作者約稿。給我瞅瞅,那明顯是嬉笑怒罵的熟人語氣。我忐忑應答,希望指教。N小時后,他答,我在看你的小說,也在看某刊青年專號。那大概是中秋前夜,半夜一點。
后來見到甫躍輝,他很意外,說:“我本來以為該是一個能說會道的馬小淘,原來是一個話少的西南版張怡微。”這時我突然理解了“給我瞅瞅”,我在顧零洲身上理解甫躍輝的時候,甫躍輝也經由我折磨的那些倒霉的小說人物在理解著我。——印象是相互的,正如距離也是雙向的一樣。
好吧。
如果不是小說制造的這些讓人錯亂的印象,如果不是現代通信營造的距離的幻覺,如果只老老實實說甫躍輝本人,問題會不會簡單很多呢?那我大概會這么寫:他有典型的復旦男生氣質,穿最簡單的襯衫和沒有圖案的外套,看起來干干凈凈,待人柔和寬容有禮數……
大概這造就了顧零洲的敏感,還有比女人更細致的對女性世界的洞察。
但他們有主見勇氣,本質上并不軟弱。甫躍輝在酒桌上就一向是積極主動千杯不倒的主要角色。不過,不在酒桌上的時候,甫躍輝還是好青年一個的。背書包、相機到處拍照興致勃勃的樣子,基本跟任何一個晚睡晚起的大學男生一樣。
其實問題并不會簡單,小說家不會容忍問題變得簡單,簡單的小說和簡單的景致一樣,很快便讓人厭倦。在顧零洲之外,甫躍輝還有其他一些看起來很不一樣的小說,我猜想那是在云南山區的成長經歷孕育出來的,但我不認為可以簡單地用鄉村小說和城市小說將它們簡單劃分。云南和上海相距遙遠的基因,共同參與構成著甫躍輝的小說世界。這一點上它們無法分割。距離這一次做了好事,它成就著小說的復雜性。
二〇一四年年底,三十歲生日那天,甫躍輝身在俄羅斯,在網上發言,感慨時光與命運之類的東西。俄羅斯有伏特加,也有厚重激烈如伏特加的文學。他那次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的故居,想來也是一場具足夠未知度的約會,這種狀態在我看來有些奇妙。——寫作和約會類似,并沒有真正的起點與終點,但寫作的人會一次次出發一次次抵達。
我們這些生于一九八四的人,在二〇一五年新年這天,該已統統步入而立之年。成人世界的復雜。讓我們更珍惜簡單的生活、簡單的人。但我們又討厭一次次地重復,討厭被雷同的生活消弭掉差異,討厭在日復一日的安穩中失去敏銳和好奇,討厭一篇又一篇看起來都差不多的小說,討厭總看不到怪模怪樣的小說的那種失望;這兩者不是矛盾,其實是因果。因為對簡單的珍視,我們才需要復雜的小說。——若非如此,那些復雜的距離、復雜的印象、復雜的問題、甚至復雜本身,不過只是風和日麗的海面之下的兇狠暗流;直到復雜的小說,讓一角冰山浮出水面。
散文
【銳散文】
⊙隴頭流水/廖蓮婷
⊙這是一個美麗的港灣/王 陸
【都市·經驗】
⊙與“半”字有關的街道/陳蔚文
⊙主觀書/閆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