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靜 胡雅君
馬未都談父親
◎ 孟靜 胡雅君
馬未都和父親之間是典型的中國式父子關系——父親從來沒摟過他,如果某件事值得表揚,這種表揚也是警告式的,挨打更是家常便飯。
馬未都還舉了個例子:父親喊他時,總會在名字前加一個“小”字。一直到他二十多歲,不管有沒有生人在場,父親都是叫他“小未都、小未都”。
雖然嘴上說沒怎么受到父母性格的影響,可不知不覺中,馬未都的行事作風又沿襲了父母的習慣。在對兒子馬天的教育上,他沿習了父親的方法。馬天十幾歲時要去英國讀書,太太跟馬未都建議,咱倆一起把兒子送到英國,看看兒子的求學環境,也好安心。馬未都不僅自己不去,還不許太太去送,理由是:想讓下一代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活得好,做家長的就必須放棄“小愛”以追求“大愛”。
教育理念接近,但在具體做法上,馬未都和父親還是有所不同。當年父親懲戒他主要是用武力,他后來教訓兒子則很少用武力,多用物質封鎖和心理戰術,前者是指沒收玩具,后者則是裝作生氣。
馬未都也承認,中國傳統父子之間含蓄的交流方式給他留下了巨大遺憾:“我最后悔的就是一輩子沒跟父親說過‘我愛你’。”
他唯一溫情的記憶是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坐火車,父親買了張臥鋪票,那個鋪很窄,父親讓馬未都先睡。少年人睡得沉,再一睜眼,天亮了,父親在鋪位邊守了一夜。
年輕時父子倆很少聊交心的話題,直到父親生病了,他才開始談一些過去的事。孟良崮戰役,父親差點兒餓死,幾天幾夜只是戰斗,集結號一直沒有響過。還有一次,在戰場上,一發啞彈正好落在他身旁的一位戰友身上,戰友犧牲了,但他居然只負了點小傷。提到這事,父親半開玩笑對馬未都說:“如果當時死了,就不會有你小子了。”從山東榮成老家一起參軍的39人,活下來的只有一個半,半個是殘疾人,而那一個就是馬未都的父親。
本來可以入黨的馬未都因為父親受到了牽連,那個年月有的夫妻、子女會因為親人政治上出事而與其斷絕關系以自保,馬未都卻從來沒想過。
1998年父親去世時,馬未都第一次感覺到死亡的具體。取父親的骨灰時,身為長子的他特別難過。他對母親說:“媽,你得好好活著,你還得在門口擋著我。”
(摘自《東西南北》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