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洪濤 高蕓藝
骨質增生還是疏松
◎ 田洪濤 高蕓藝
骨質增生是一種骨關節的退化,本質上是人體生理上的代償功能,是人體為適應力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因此,骨質增生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及從事承重、久站、久坐的人員。癥狀輕時外觀無異常,僅表現為關節剛活動時疼痛,隨著活動的繼續,疼痛可逐步減輕、消失。如果病情加重,會出現關節紅腫、積液甚至變形,疼痛程度不斷加重,關節活動不斷受限。骨性關節炎的疼痛情況與關節負重運動、氣候溫度變化關系密切。
而骨質疏松則是因為組成骨頭的物質不足,比如因為雌激素、活性維生素D的缺乏而導致骨鈣缺乏。它的高危人群是絕經后的女性及老年人。雖然男性并不是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但事實上50歲以上男性的骨折大約有25%與骨質疏松相關。疼痛在發病早期不一定出現,一旦出現疼痛,通常發生在勞累后或夜間,這與負重的時間和程度有關,與氣候、溫度變化也相關。對于骨質疏松較重的患者,疼痛還會放射到前胸、兩肋、腹部及腹股溝等處,這可能與脊柱椎體骨折畸形相關。骨質疏松關節一般無紅腫、積液,關節活動多正常。
骨質增生:對癥消除疼痛等不適。就像皮膚會長皺紋一樣,骨質增生是一種人體內的正常生理現象,只要沒有引起病理改變,人就可以與骨質增生和平共處。如果骨質增生引起疼痛、麻木、身體不適等狀況,就應治療。治療原則是“控制骨質增生發展,軟化正在形成的鈣化組織,消除炎癥,促進損傷組織愈合,解除疼痛,達到臨床治愈”,然后堅持康復保健鍛煉,控制病情復發。
骨質疏松:補鈣、維生素D和抗骨吸收。
骨質增生與骨質疏松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因同樣都是由缺鈣引起,故常被稱為骨痛的“孿生兄弟”。中年以后,人體是負鈣平衡狀態(即丟失多于攝入),骨鈣減少,出現血鈣和軟組織鈣含量增加的反常現象。骨質增生是機體應對骨質疏松的代償而已,人體用這種代償作用形成的新骨遠不能補足大量丟失的舊骨,本應進入骨骼內部的鈣卻沉積修補在某些受力最大的骨面上,如頸椎、腰椎、足跟等部位,這就是骨質增生。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骨痛的時候一會兒說有骨質疏松,一會兒說有骨質增生的原因。
(摘自《就醫選藥》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