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 原
最佳性價比友誼
◎ 秋 原
王忠軍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投資電影,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在廣告業收獲的原始資本探索一條新的投資出路。因此,馮小剛只是他慕名結識的對象之一。
王忠軍的言談很隨意,但本質上他是個態度堅決、個人意志力強大的人。他有著非常明確的原則和討價還價的底線:在這個限度之內的,一切都可以商量;超過這個限度的,絕對沒商量。
馮小剛也并非一開始就和華誼兄弟“如膠似漆”。在馮以外,王忠軍考慮過姜文等人,而站在馮的角度上,華誼兄弟也不是唯一的選擇。他們之間照樣有互相了解、互相諒解,再到互相理解的磨合期。王、馮二人交往的優勢在于他們都有很直爽的脾氣,在過去的生活經歷當中還有一些相同之處(譬如都當過兵),這使他們有許多共同語言,而且都能從對方身上看到許多令人欣賞的地方,這就有助于縮短雙方磨合的時間。另外,作為電影導演,尤其是一個商業電影導演,馮小剛對電影的許多考慮方式和出發點都跟制片人頗為接近,特別是他對票房和觀眾口碑的重視,簡直太符合制片人的思路了。事實上,在電影《沒完沒了》之前,馮在劇組中本身就充當著導演和制片人二者兼顧的角色。
相比其他人,馮小剛身上表現出來的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有很多導演只負責影片的拍攝制作過程,并明確要求制片方保證其個人利益,把影片發行的風險都推給投資人。而馮小剛曾經多次以非常積極主動的態度同投資方一起承擔電影運作的商業風險,把自己的所得與電影票房掛鉤。
當時的馮小剛盡管已經很有名氣,但還不是當時中國最有名望、最有才華的電影導演,比馮能力更出眾的人有,比馮名氣更顯赫的人也有。王忠軍認準馮小剛的這個過程,我完全可以用一種粗俗、市井但非常清晰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一種情況是對方已經是有主的干糧,他來晚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對方的譜太大了,他伺候不起。相比之下,馮小剛的能力讓他感到滿意,馮小剛提出的要求讓他可以接受,馮小剛的言行又表現出足以讓他動心的誠意。所以,馮小剛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不買最貴的,要買最好的。用一句玩笑話說,王忠軍掛在嘴邊津津樂道的友誼就是一種“最佳性價比友誼”。
(摘自《大片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圖/連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