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岸
【口岸概況】 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海岸線954km,分布在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約占全國海岸線的1/10;長江江蘇段全長418km,素有長江“黃金水道”之稱。豐富的海岸線和得天獨厚的長江岸線,為江蘇開設口岸、發展經濟提供優越自然條件。全省有各類口岸34個,形成水、陸、空齊全配套的立體式口岸對外開放格局,不僅為全省大部分貨物出入境提供服務,也為中西部地區提供對外貿易通道。
【口岸分布】 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一類口岸22個。其中,空運一類口岸6個,分別是南京口岸、無錫口岸、徐州口岸、常州口岸、淮安口岸、鹽城口岸;沿海水運一類口岸4個,分別是連云港口岸、大豐口岸、南通如東口岸、南通啟東口岸;沿江水運一類口岸12個,分別是南京口岸、江陰口岸、常州口岸、張家港口岸、太倉口岸、常熟口岸、南通口岸、如皋口岸、揚州口岸、鎮江口岸、泰州口岸、靖江口岸。
全省有二類口岸12個。其中陸路二類口岸4個,分別是蘇州工業園區口岸、蘇州新區口岸、昆山經濟開發區口岸、無錫高新技術開發區口岸;海港二類口岸3個,分別是射陽口岸、濱海口岸、響水口岸;內河二類口岸5個,分別是無錫新區口岸、宜興口岸、阜寧口岸、建湖口岸、淮安口岸。全省有綜合保稅區15個,出口加工區3個、保稅港區1個。運量37072.04萬噸,同比增長4.5%;集裝箱運量632.4萬標箱,下降6.7%。空運口岸出入境旅客2650648人次,增長19.7%;貨運量163795.5噸,增長37.4%。
【口岸運行】 2014年,全省口岸完成外貿
【口岸開放】 2014年,經國務院批復,常州空運口岸(奔牛機場)、淮安空運口岸(漣水機場)分別于2月、8月對外開放;11月,無錫空運口岸(碩放機場)擴大開放并獲海關總署批復通過國家驗收。全省累計有6個空運一類口岸實現對外國籍飛機開放。8月,南通如東水運口岸、啟東水運口岸一類獲國務院正式批準對外開放。全省累計沿海水運口岸增至4個,全省有16個水運口岸實現對外國籍船舶開放。全年全省開放水域內獲省政府批準對外開放碼頭19座,分別是:大豐港石化碼頭、大豐港大件碼頭、大豐港北港2號碼頭、江蘇三房巷化工碼頭、化能金陵發電有限公司煤炭碼頭、南京港集團儀征港區608碼頭、南京港集團儀征港區609碼頭、蘇中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碼頭、海螺水泥(泰州)有限公司碼頭、常熟大新華港務有限公司件雜貨和重件泊位碼頭、蘇州港張家港港區東沙作業區盛泰通用碼頭、常熟東港置業有限公司碼頭、華能蘇州工業園區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煤炭碼頭、南京港清江碼頭有限公司1#、2#泊位碼頭、連云港港氧化鋁專業化泊位碼頭、連云港港散化肥專業化泊位碼頭、連云港廟嶺三期突堤集裝箱碼頭、揚州第二發電有限公司一期煤炭碼頭、常州港口岸錄安洲港區1號泊位碼頭。
2014年江蘇省水運口岸外貿運輸情況
2014年江蘇省空港口岸外貿運輸情況
【大通關建設】 長三角區域通關合作 以電子口岸為統一信息平臺,推進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三互”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三個一”建設,加快推進“單一窗口”建設。江蘇全面加強與上海、浙江、安徽區域間大通關合作。在圍繞促進長三角區域通關一體化主題基礎上,落實《深化大通關建設協作推進長三角區域通關一體化備忘錄》,圍繞區域通關改革、口岸信息互通共享、口岸信用管理、干支線中轉、鐵海聯運、空陸聯運等6大類23個合作項目,持續深化“點對點、城與城”區域通關協作。12月24日,江蘇、上海、浙江、安徽四省市口岸辦、檢驗檢疫、海關和邊檢、電子口岸分別簽署合作協議,在區域通關方面,四省市加強合作,整合通關資源,創新通關模式,簡化通關手續,改善通關環境,降低通關和企業成本。
省內大通關建設加大進口扶持力度,優化外貿結構,改善口岸發展環境,省政府辦公廳出臺21條支持外貿增長措施,主動幫助企業減負,走出困境。太倉水運口岸與上海水運口岸實現信息一體化;南京水運口岸給予合肥港靠泊裝卸優先、裝卸費率優惠等便利條件,共同推進外貿集裝箱水水中轉;連云港深化與國內陸橋沿線城市、中西部省份及中西亞國家交流合作,口岸物流得到激活。張家港、連云港先行試點“三個一”和“三互”工作,并在全省范圍推廣。加強電子口岸和非侵入式智能化查驗設施建設,同時以企業需求和存在問題為導向,加快“三互”推廣。完善電子口岸公共平臺基礎建設,實現各查驗部門系統內資源整合,加快實現“單一窗口”共用數據標準化,全面推進“單一窗口”建設。
延伸閱讀:單一窗口
單一窗口(Single Window;Sole window)按照聯合國貿易便利化和電子商務中心33號建議書做出的解釋,是指參與國際貿易和運輸的各方,通過單一的平臺提交標準化的信息和單證以滿足相關法律法規及管理要求。
單一窗口通常要具備四個要素:一次申報,也就是說貿易經營企業只需要一次性向貿易管理部門提交相應的信息和單證;通過一個設施申報,該設施擁有統一的平臺,對企業提交的信息數據進行一次性處理;使用標準化的數據元,貿易經營企業提交的信息應為標準化數據;能夠滿足政府部門和企業需要。
單一窗口主要分為三種模式:單一機構模式,就是由一個機構來處理所有的進出口業務,該機構系統在收到企業進出口貿易申報數據后直接進行各項業務處理;單一系統模式,是由一個信息系統處理所有業務;公共平臺模式,通過大家建立的共同平臺實現申報數據收集和反饋,企業僅需要填制一張電子表格就可以向不同政府部門申報,申報內容經各政府部門業務系統處理后自動反饋結果到企業的計算機中。
大豐港夜景 大豐市政府辦供稿
【電子口岸建設】 2014年完成電子口岸平臺建設,實現跨部門互聯互通。建成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子口岸數據中心和基礎平臺。建設一批跨部門政務項目和一批免費、優質、便利的跨部門政府服務項目,其中“通關信息查詢系統”“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申報系統”“機場旅客團隊出境申報系統”“江蘇關檢‘三個一’”“江蘇省電子口岸微信平臺”“船載危險貨物船舶防污染作業監管服務平臺(一期)”“江蘇省電子口岸客戶服務呼叫中心”“船港貨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檢驗檢疫無紙化全申報平臺”等正式投入運行,“加工貿易服務平臺”在部分地區試運行,“液貨船信息服務系統”“檢驗檢疫口岸物流監管平臺”“船載危險貨物船舶防污染作業監管服務平臺(二期)”等一批在建項目全面推進。千余家涉外企業通過江蘇省電子口岸提交申報單11萬多份。通過長三角區域大通關聯席會議機制,省電子口岸與上海、浙江、寧波電子口岸和合肥海關數據分中心等長三角兄弟省市電子口岸共同簽署多個合作協議,制定長三角區域地方電子口岸互聯互通技術方案,為區域大通關奠定信息化基礎。江蘇省電子口岸“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申報系統”開創國內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業務的“單一窗口”申報模式,便利企業申報,實現查驗單位相關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
(省口岸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