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獎
【人居環境獎概況】 人居環境獎分為江蘇人居環境獎、中國人居環境獎以及聯合國人居獎等3個不同層次,對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改善、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2014年,江蘇有5個項目被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獎、1個城市(宿遷)被授予江蘇人居環境獎、20個項目被授予江蘇人居環境范例獎。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4個城市獲聯合國人居獎,9個項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11個城市獲中國人居環境獎,47個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獲獎數量全國最多。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獲獎項目】 江蘇省村莊環境整治蘇南實踐項目 2011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以村莊環境整治為重點的“美好城鄉建設行動”,并把蘇南地區作為全省村莊環境整治先行示范區。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尊重農民意愿,強化分類指導,著力整合資源,注重長效管理,截至2013年底,全面完成城鎮規劃建設區共4.3萬個自然村整治任務,惠及900萬農民群眾,建成996個“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宜居、特色鮮明”的省級康居鄉村。

云龍湖夕照 李世平/省攝影家協會
徐州市云龍湖風景名勝區生態景觀修復工程 2003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圍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提出“顯山露水,打造青山綠水新徐州”戰略決策,通過修編《徐州市云龍湖風景區總體規劃》,確定以生態修復、景觀提檔升級為核心的規劃目標,實施拆違還綠、退漁還湖、改造林相、完善設施等工程,逐步將云龍湖風景區建成融自然山水與東坡、宗教文化內涵于一身的風景優美、生態多樣、環境宜居的城市和生態樂園,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
常州市數字化城市管理項目 項目以標準化、數字化、法制化、民本化為核心,將13項城市長效綜合管理內容融入數字城管系統建設,構建“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到人”的管理體系,實現由“小城管”到“大城管”、由突擊式到長效化、由粗放式到精細化、由被動式到主動式的轉變,形成分工明確、溝通快捷、責任到位、反應快速、處置及時、運轉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監督長效機制,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人居環境。
常熟市虞山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虞山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市政府所在地,有5500余年的人類居住史,3000多年的文明史,鎮域內的歷史城鎮格局和傳統風貌猶存,共有4個歷史街區、112處文物保護單位、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完善管理機制,加強規劃引導,著眼整體保護,傳承文化特征,創新古今相承的文物保護機制,創新系列化非遺活態的保護機制,創新民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機制,使鎮區歷史文化遺產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豐富城鎮人文歷史環境,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
太倉市沙溪鎮特色小城鎮建設項目沙溪鎮素有“東南十八鎮,沙溪第一鎮”之美稱,是江南經濟繁盛、交通發達、歷史悠久的重要城鎮。沙溪鎮堅持三產富鎮、環境美鎮,以建設新型宜居小城鎮為定位,通過規劃引導,加強古鎮保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集鎮街景優美化、城鎮布局合理化、居住環境生態化,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城鎮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先后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鎮”等榮譽稱號。
【“江蘇人居環境獎”獲獎項目】 宿遷市宿遷市自建市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戰略,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成效顯著。自2010年開展人居環境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宿遷市圍繞創建目標,在城鄉生態環境保護、保障性住房建設、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應急防災能力建設、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等方面提供可示范、可推廣的人居環境建設經驗,城市品位得到明顯提升,“宜居、宜游、宜業”的宿遷城市形象正在樹立,人居環境水平穩步提高。
【“江蘇人居環境范例獎”獲獎項目】 南通市村莊人居環境改善 2011年12月以來,南通市4.5萬多個自然村全部完成環境整治,創建37個具有江海特色的三星級康居鄉村(共136個自然村),389個二星級康居鄉村(共1710個自然村),一星級康居鄉村8083個自然村,環境整潔村35206個自然村,形成整村整鎮推進的高明模式、市人大評議村莊環境整治的做法、長效管理的市場機制、村莊環境整治與“四位一體”農村環境長效管理相結合機制、掛鉤幫扶聯系點制度、路長負責制等創新舉措,整治成效明顯,農村面貌根本改善。
揚州市村莊人居環境改善 揚州市根據全省“美好城鄉建設行動”統一部署,圍繞“提前兩年完成省定任務”的目標,建立“六大機制”,全力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各項工作。全市累計整治完成自然村莊16720個,創成三星級康居鄉村100個,二星級康居鄉村334個,一星級康居鄉村629個,環境整潔村15657個。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5.6億元,投入勞動力161.5萬人,投入機械設備8.5萬臺班,清理垃圾54.8萬噸,新建村內道路1205km,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公共服務水平有效提升,鄉村特色風貌充分彰顯,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泰州市村莊人居環境改善 2011年11月,泰州市上下齊心協力,緊扣工作目標,圍繞康居鄉村“六整治、六提升”和環境整治村“三整治、一保障”工作重點,以典型示范為引領,按照“整治環境、配套設施、塑造特色”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全市共創建三星級康居鄉村87個(其中47個已經通過省級驗收),二星級康居鄉村332個,一星級康居鄉村1976個,環境整潔村5879個,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村莊環境整治任務,于2014年9月順利通過省整治辦組織的全域考核驗收。
東臺市住房保障體系建設 圍繞省政府“十二五”住房保障目標,東臺市在構建住房保障體系、破解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和住房保障申請對象收入核查等難題方面,健全制度,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機制,累計投入55.9億元資金,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3330套,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8m2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全面解決。2013年東臺市被確定為全省6個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示范市創建試點城市之一,并通過省級示范市的考核驗收。
沭陽縣保障性安居工程 沭陽縣地處江蘇北部,經濟基礎薄弱,城市基礎設施滯后,城鎮居民居住條件較差。縣委、縣政府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加以推進。截至2013年底,累計建設成保障性住房小區14個、建筑面積235.86萬m2,實施棚戶區改造130個項目,累計改造302.86萬m2,有效解決27797戶城鎮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29977戶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困難,已基本解決全縣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8m2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徐州市棚戶區改造項目 2008年以來,徐州市大力推進老城連片棚戶區、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截至2013年底,主城區已啟動實施城市棚戶區、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1100萬m2,完成1030萬m2;建設和購買定銷安置房400萬m2,使13萬余戶棚戶區居民改善居住條件,同時還在騰出的土地上集中建設街坊中心、商業設施、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等配套設施。通過棚戶區改造,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改善居住環境。

清理河道 關錦峰/省攝影家協會
徐州市幸福家園創建工程 徐州市現有居民小區999個,實施專業化物業管理僅有270個,老舊小區普遍存在配套設施不齊全、環境臟亂差的現象。為妥善解決居民難點問題,提升居民的安全舒適感,市委市政府連續三年在全市居民小區開展幸福家園創建活動,共建成縣級幸福家園和文明小區267個、市級幸福小區54個。通過創建,新建小區全部實行物業管理,老舊小區由社區物業服務站進行管理,增進居民和諧新風,優化市容環境。
蘇州市城區河道水質提升工程 為展示水城水韻,再現古城河美景,蘇州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啟動古城區河道水質提升行動計劃。在完成干河清淤和控源截污的基礎上,實施自流活水工程,包括水源工程、配水工程、輔助工程和調度控制系統,總投資近1.3億元,實現大范圍的有序活水、全城活水、持續活水、自流活水,有效改善城區水環境。在江蘇省環境委員會組織的“城市河道環境綜合整治”考核中獲第一名。
南京濱江風光帶建設工程 南京濱江風光帶建設工程是南京實現跨江發展和擁江發展、推動南京從秦淮河時代向長江時代跨越的重要舉措。工程涵蓋長江南京段南岸南京長江三橋至長江二橋、北岸長江三橋至長江大橋以及梅子洲南岸全長約58km濱江岸線及其腹地,通過整合岸線資源、改造防洪設施、保護自然生態資源,構建陸地、水上交通系統,并配套建設觀光、運動、休閑設施,既保護和改善沿江生態環境,又優化兩岸百姓生活環境,推動沿江地區轉型發展。
蘇州工業園區中新生態科技城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區域示范 蘇州工業園區中新生態科技城規劃建設總面積3.99km2,是首批“江蘇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以及“江蘇省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區區域集成示范區”。蘇州工業園區在省內率先建成綜合管廊、污泥干化、集中供冷供熱中心等節約型城鄉建設示范項目;推廣綠色施工,推動PC等工業化建造技術應用,開展10多個國家級綠色施工項目示范。中新生態科技城積極探索與實踐低碳生態發展的路徑,為我國城區建設樹立低碳生態標桿。
昆山花橋國際金融服務外包區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區域示范 昆山花橋國際金融服務外包區以金融服務外包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規劃包含綜合功能區、產業發展區、濱江服務區及生活配套區四大功能區域。昆山花橋的工作重點在于通過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推動低碳排放,實施過程側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運行管理過程的低碳化、生態化。其目的是構建一種可復制、可市場化、便于操作管理的低碳城市規劃建設模式,為新型城鎮化進程提供參考樣板。在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綠色照明、節水型城市建設等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績。

高淳慢城遠景 高曉平/視覺江蘇網
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醫藥城)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區域示范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體規劃面積30.2km2,由科研開發區、生產制造區、會展交易區、康健醫療區、教育教學區、綜合配套區等功能區組成,是當今中國唯一的醫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首批“江蘇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首批“江蘇省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區區域集成示范區”。規劃建設5座區域分布式能源站,設計供能總面積300萬m2,截至2014年底,已建成4座并投入運營,建設規模居全省之首;建成并投入運營綜合管廊1km2。
“師法自然·彭祖園景區資源保護、景觀品質提升和游賞環境優化” 彭祖園原為徐州建成最早的綜合性公園。該項目旨在讓彭祖園景區山水、人文資源得到系統地整理、保護,以及有效地服務于城市,滿足市民游憩、審美的需要,傳承文明,彰顯彭祖文化,打造具有地標意義的城市綠地空間。項目重點對彭祖文化、山林景觀、濱水空間、游憩環境和園內服務設施進行梳理和優化。在地域性、生態性、文化性、景觀性、功能性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或取得良好效益。
南京環紫金山綠道示范工程 南京環紫金山綠道示范工程位于鐘山風景名勝區內,2013年依據《南京市綠道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建成全長22.9km的環紫金山綠道示范段,分東、南兩線,主線綠道長18.3km,與外部交通連接線長4.6km。綠道從南向東依次經過琵琶湖、前湖、燕雀湖、下馬坊、博愛園、民國郵局等景點,且綠道全線有12個與公交和地鐵聯系的出口。綠道建設充分尊重基地條件與自然環境,體現因地制宜,路面采用透水技術。設計合理,標識清楚,滿足市民的休閑游賞。
“以花為媒,提升敞開公園綜合效益”以“常州市民賞花月歷”系列花展為主的敞開公園花事活動自2008年啟動實施以來,已成為常州市公園敞開管理的重要抓手。市區敞開公園數量65座,總面積1600余公頃,這些敞開式公園均勻分布在城市的各個區域,已經融入到廣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市民每天就近公園休閑鍛煉。園事花事活動指在公園內舉辦的有主題的活動,內容一般以花卉展覽和群眾文化活動為主。八個主題特色公園,各以一個主題“花節”為平臺,開展各項公益活動。
徐州市公共自行車示范工程 徐州市委、市政府以群眾需求和意愿為導向,按照“科學規劃、周密論證、規模發展、確保成功”的指導思想,適時啟動市區公共自行車服務項目建設。項目采用政府主導興建,財政全額投資,分期5年購買服務,專業公司建設、運營、維護,政府全程監管的運作模式。該項目5年總投資13165萬元,每年政府投資2633萬元。費用實行收支兩條線,市民辦卡充值及所有收益上繳政府。
太倉市瀏河鎮特色小城鎮建設 太倉瀏河鎮是江蘇省唯一既沿江又沿滬的全國重點鎮。鎮域面積68km2,總人口近10萬人,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6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22億元。城鎮總體規劃和各項詳細規劃均按照法定程序報批并嚴格按照規劃實施。鎮域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道路、綠化、供水、供電、燃氣等基礎設施完善。鎮容煥然一新,歷史文化保護和景觀風貌特色建設成效顯著。
南京市高淳區椏溪國際慢城 椏溪國際慢城生態觀光帶長48km,在6個行政村之間,區域面積50km2。以丘陵山區自然資源為特色,低碳綠色產業發展為支撐,集休閑、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游風景區。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省級旅游度假區、省級四星鄉村旅游點、省級自駕游基地等多項榮譽,是南京市規劃的五個美麗鄉村示范片區之一。
建湖縣城鄉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工程建湖縣圍繞“推進轉型跨越發展,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加大城鄉聯網、區域供水、污水集中處理建設力度,實現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鎮村延伸,著力打造城鄉協調發展、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先后獲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全國文明縣等榮譽稱號,2012年在蘇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宿遷市宿城區城鄉統籌試驗區建設示范工程項目 宿遷市宿城區農民安居示范工程,涵蓋宿城區成子湖片區的屠園、中楊、倉集三個鄉鎮,總面積228.41km2,人口12.07萬。2012年2月啟動,通過推進人口向鎮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三集中”,實施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管理方式“三同步”,5年內,將建設安置房200萬m2,土地綜合整治0.67萬公頃,復墾新增耕地1133.33公頃,實現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
(徐 建)
1.《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2014~2020)》(蘇發〔2014〕8號)
2.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大運河風景路規劃》
3.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城市居住區和單位綠化標準》(DGJ32/ TJ16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