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 染 防 治
【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 2014年,省政府印發《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蘇政發〔2014〕1號),分解下達1166個年度重點工程項目。嚴格環境準入,將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減二增一”作為項目環評審批前置條件。出臺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目標責任管理實施方案,建立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機制。完成燃煤機組超低排放示范工程8個、火電等企業除塵提標改造項目343個、有機廢氣治理項目490個,在19家大型石化企業推行泄漏檢測與修復技術。以生態紅線區、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省級以上開發區為重點,整治燃煤鍋爐4273臺、8340蒸噸。
延伸閱讀:《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江蘇是國家確定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之一。根據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3〕37號),2014年 1月6日,省政府印發《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蘇政發〔2014〕1號)。
《實施方案》提出,要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下更大決心,花更大力氣,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深入開展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城市揚塵等各類污染物的綜合治理,嚴厲整治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健全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新機制,凝聚全省之力改善空氣質量,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經過5年努力,全省空氣質量明顯好轉,重污染天數控制在較低水平;到2017年,各省轄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比2012年下降20%左右。
《實施方案》主要內容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工業污染治理、能源結構優化、發展綠色交通、治理城鄉污染等5個方面的防治任務,以及強化科技支撐、加強監控預警、完善政策體系、推進聯防聯控、倡導公眾參與等5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機動車污染防治】 2014年,建設全省機動車排氣監管系統,機動車環保檢測率90%,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47.7萬輛;沿江八市車用汽油升級到國Ⅴ標準,全省車用柴油升級到國Ⅳ標準;全省儲油庫、加油站、油罐車的油氣回收治理改造率96%。
【城市揚塵控制】 2014年,全省全面推行建筑施工現場文明施工標準化管理,開展建筑工地揚塵集中整治“雙百日”行動,工地圍擋達標率98.7%,道路硬化達標率98.8%,車輛沖洗達標率98.2%,渣土車密閉運輸達標率93%,創建1000多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工地。
【大氣環境管理新機制】 2014年,全省實施燃煤機組超低排放臨時電價補貼政策,每度電再加價1分;改革揚塵排污費征收方案,征收標準提高至1元/m2·月。加大燃煤鍋爐整治、脫硫脫硝、除塵提標改造、油氣回收、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淘汰等重點工作的財政補助力度。
【秸稈禁燒】 2014年,省環保廳出臺《江蘇省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考核辦法》。禁燒期間,省領導親自帶隊督查,省環保廳組織14個督查組駐守各地開展巡查。完善衛星遙感、路面巡查和PM2.5監測“三位一體”的監控模式,探索使用無人機、直升機監測監控火點,每日在《新華日報》、江蘇衛視公布各地火點情況,環保部通報的秸稈火點同比下降88%。
【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 為保障南京青奧會空氣質量,省政府成立工作小組,制定保障方案,建立“一核兩圈、四控并舉、立體嚴查、精準研判”的保障機制,明確23項保障措施,加強污染管控和區域聯防聯控;開展“省級督查、市級巡查、縣級檢查”三級聯查,建立專家集中會商和預測預判機制,及時發布空氣質量監測預警信息。實現“綠色青奧”和國家公祭日空氣質量保障目標。南京青奧會后,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措施落實的通知》(蘇辦發電〔2014〕101號),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通知》(蘇政辦發〔2014〕78號),強化空氣質量改善目標責任制,把青奧會空氣質量保障經驗進一步轉化為大氣污染防治長效機制。
(許鵬飛)
【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 藍藻打撈 加強藍藻打撈和處置,更新機械化打撈設備,提升藍藻打撈能力;實施藻水分離站技術改造和升級,探索按藻泥計量付費的市場化管理,提高藍藻處置能力;加強水草打撈處置,2014年累計打撈藍藻120萬噸,打撈水草20萬噸。
生態清淤 繼續實施生態清淤,開展清淤工程第三方檢測和評估工作,組織相關科研院所加強清淤技術集成研究,跟蹤分析清淤效果。全年完成270萬m3清淤量,2007年以來全湖累計完成122km2、3669萬m3清淤量,超額完成國家和省政府下達的太湖湖體清淤任務。

大美太湖 周葉/省攝影家協會
湖泛防控 對太湖湖泛易發區和重點湖區進行逐日巡查,全年累計巡查194天,巡查水域11.9萬km2,監測湖體水質4600余站次,編發太湖湖區巡查簡報、護水控藻、太湖地區自動站監測報表。
節水減排 利用節水減排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重點企業實行節水減排技術改造,完成太湖治理16個企業節水減排技術改造。2008年以來累計完成太湖治理210項節水減排技術改造項目,形成年節水能力4.2億m3,減排COD 3.7萬噸,氨氮2983噸,總磷142噸。
控源截污 完成15條主要入湖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情況評估,推動大港河、烏溪港、大浦港、洪巷港等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編制完成淀山湖及吳淞江地區水環境達標方案。制定流域年度COD、氨氮總量控制目標,印發總磷、總氮污染控制方案。繼續開展化工、紡織印染等行業專項整治,完成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352家,關停、并轉、搬遷化工企業944家。新增污水收集管網890km、日處理污水能力23萬噸。推進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新建氮磷攔截工程190萬m2,種養水葫蘆1000公頃,保護與修復濕地面積666.67公頃。推進畜禽污染治理,新建大中型畜禽治污工程63個,改造發酵床圈舍面積16萬m2,新建畜禽糞便處理中心與分散畜禽糞污收集服務體系11個,畜禽糞污利用型生態循環農業工程109個,太湖流域規模畜禽場治理覆蓋率40%。
(任偉剛 吳曉文)
【治太改革創新】 2014年,省政府批復《江蘇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2013年修編)》,要求以“一環兩區”(環太湖一級保護區、太湖上游地區和望虞河調水通道沿線地區)和省界斷面為治理重點,突出氮磷污染控制,保障飲用水安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扎實開展控源截污、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提高治太科技水平,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兩個確保”。改革資金項目管理方式,省政府出臺《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省級專項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暫行辦法》(蘇政辦發〔2014〕45號),按照“統分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進行安排資金。全面落實省治太督查考核辦法,省太湖辦印發《太湖流域五市水污染治理目標責任考核細則(試行)》,完善斷面及水功能區考核工作,由原65個考核斷面增加到91個斷面及38個水功能區。修訂治太科研課題管理辦法,優化項目安排,召開現場會,交流和推廣治理新技術。
(吳曉文)
延伸閱讀: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目標
經國務院領導圈閱同意,2013年12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環保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和農業部聯合印發《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2013年修編)》(發改地區〔2013〕2684號)。
《總體方案(修編)》明確,力爭到2020年,使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大幅削減,水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努力修復湖泊生態系統,提高湖泊健康水平,實現流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為全國湖泊治理提供有益經驗。
主要治理目標是:
——水質目標
飲用水安全保障,到 2015 年,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限值的Ⅲ類標準和補充項目、特定項目的要求;一級保護區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限值的Ⅱ類標準和補充項目、特定項目要求的比例逐年提高;飲用水源水質不達標的,應實施深度處理。
太湖湖體,到 2015 年,高錳酸鹽指數穩定保持在Ⅲ類、氨氮穩定保持在Ⅱ類,并進一步改善;總磷濃度較2010 年下降17.9%,總氮濃度較2010 年下降17.8%。富營養化程度在鞏固輕度富營養水平的前提下進一步改善。到 2020 年,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保持在Ⅱ類,總磷達到Ⅲ類(濃度較2015 年下降16.7%),總氮達到V類(濃度較2015年下降9.1%)。
河網水功能區,到 2015 年,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轄區內河網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分別達55%、50%和48%。到 2020 年,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轄區內河網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分別達80%、75%和80%。
淀山湖湖體,到 2015 年,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達Ⅲ類,總磷達Ⅴ類,總氮濃度大幅降低,湖泊富營養化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到 2020 年,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繼續保持或優于Ⅲ類,總磷達到Ⅳ類,總氮達Ⅴ類,湖泊富營養狀態進一步趨好。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江蘇2015 年總量控制目標為:COD190200噸,氨氮27080噸,總磷3827噸,總氮49374噸,較2010年COD、氨氮、總磷、總氮下降比例分別為 12.3%、11.8 %、14.7 %、12.1%;2020 年總量控制目標為,COD 178978噸,氨氮25211噸,總磷3081噸,總氮41326噸,較2015 年COD、氨氮、總磷、總氮下降比例分別為5.9%、 6.9%、 19.5%、 16.3%。
——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目標
江蘇2015年綜合治理區主要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目標為:COD390125噸/年、氨氮30026噸/年、總磷3079噸/年、總氮82676噸/年;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目標為,COD327690噸/年、氨氮22000噸/年、總磷2498噸/年、總氮52812噸/年。
【淮河、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 2014年,全省落實國家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列入規劃的245項工程項目完成率70.6%。通過國家有關部委對全省淮河、長江流域規劃度實施情況考核,考核結果為優。省環保廳建立國家規劃斷面水質及治污工程項目季報制度,對水質超標的國家考核斷面制定達標整治方案并開展治理,對治污項目進展緩慢的地區進行現場督查,對未達到時序進度要求的向相關政府負責人通報問題。以總磷污染控制為重點推動長江保護,實地調研長江白茆口斷面水質狀況,協調長江水利委員會水保局實施斷面水質同步監測;督促地方對12條不達標入江支流抓緊制訂并實施整治方案;省環保廳配合省人大《江蘇省長江水污染防治條例》執法檢查,落實審議意見,督促沿江八市加快整改。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安全】 2014年,開展全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和縣級飲用水水源地調查評估,推進實施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隱患專項檢查,進一步排查整治環境隱患。
【城市河道環境綜合整治】2014年,推廣蘇州活水治水經驗,推動各地采取截污、清淤、活水、保潔、生態修復等綜合措施整治城市河道。建立城市河道“河長制”,公開河道整治評估結果和“河長”名單,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河道整治監督。全年整治城市河道213條、616km,投入整治資金80億元,其中148條河道達到整治評估標準。
【南水北調通水水質保障】 2014年,做好南水北調通水水質保障工作,調水期間組織開展水質加密監測,確保清水北送。建成南水北調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動態監控沿線水質變化,每月開展南水北調15個考核斷面監督監測并通報沿線地方政府,南水北調輸水干線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按照省政府要求,省環保廳配合省法制辦經多次調研修改,起草《江蘇省南水北調沿線區域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草案)》。推進湖泊生態環境保護,2014年,中央下達白馬湖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2.29億元。
【通榆河清水廊道建設】 2014年,省環保廳組織完成通榆河水污染防治規劃年度實施情況評估,評估結果經省政府同意后通報通榆河沿線各市政府。按照省政府部署,為保障鹽城、連云港兩地水源地水質,組織編制通榆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實施方案和通榆河流域水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方案,就泰州市污水出路進行調研,為通榆河清水廊道整治提供支撐。
【近岸海域污染防治】2014年,研究制定加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制定防控黃海滸苔暴發對策措施,建立滸苔防治工作月報制度。省環保廳、省海洋漁業局開展沿海地區海洋環境聯合執法檢查。
【沿海化工園區環保專項整治】 2014年,全省投入資金58.5億元,關閉化工企業53家,淘汰化工項目86個,停產整治199家企業,限期治理355家企業,對281家企業實施“一企一管”及明管化改造,完成“三廢”改造項目1360個,搬遷環境敏感目標1771戶,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92起。
(許鵬飛)
【生態循環農業】 2014年,省農委印發《江蘇省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建設方案(試行)》,全省擇優確定宜興市、豐縣、沛縣、張家港市、海安縣、如皋市、灌南縣、東臺市、鎮江丹徒區、泰州姜堰區、泗陽縣等首批11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市、區)。全省投入生態循環農業補助資金2030萬元,建設農業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項目61處,其中包括設施農業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11處、大田循環農業項目35處以及秸稈大棚生態種植項目15處。
【畜禽糞便綜合利用】 2014年,全省新建農村戶用沼氣工程8500處,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65處。新建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工程558處,其中包括規模畜禽養殖場沼氣治理工程511個,畜禽糞便有機肥加工試點項目18個和畜禽糞便處理中心試點項目29個。全省投入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資金近2.39億元,其中中央資金3900萬元,省級項目補助資金及中央預算內項目省級配套資金近2億元。至年底,全省共建農村戶用沼氣池73萬處,農村受益人口超過213萬人,建成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1435處,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工程4626處,全省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率86%。

秸桿回收 封小兵/省攝影家協會
【太湖流域農業污染源治理】 2014年,太湖流域多途徑多模式綜合治理畜禽養殖場512處,新建高標準畜禽糞污利用型生態循環農業園區109處,新建面源氮磷流失生態攔截工程500萬m2,新建農村生活污水生態處理設施256處。在太湖開放性水體控制性種養水生植物1040公頃,打撈生物量43.5萬噸。
【秸稈綜合利用】 2014年,開展“按量補助”試點,按稻麥播種面積將資金直接下撥至項目縣,鼓勵地方政府投入資金參與秸稈綜合利用,并與省級財政資金捆綁使用。全省實現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面積253.33萬公頃以上,扶持新建規模化秸稈收儲利用項目44處。全省投入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9.2億元,其中8.4億元用于秸稈就地機械化還田,還田按蘇南、蘇中、蘇北每公頃150元、300元、375元標準進行補助,8000萬元用于秸稈離田回收利用。至年底,全省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量1620萬噸,秸稈多種形式利用量超過190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88%,其中肥料化利用(含機械化還田)占45.37%,能源化利用占21.87%,基料化利用占3.28%,飼料化利用占5.18%,工業原料化利用占6.48%,其他途徑利用占5.82%,逐步建立政府推動、企業和合作組織牽頭、農戶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儲服務體系。全省有秸稈收儲各類堆放點2萬多處,年收儲利用千噸以上的市場主體2500多個,建成較大規模秸稈收儲利用項目129個,中小規模秸稈收儲利用項目2000余個。
(李 璇 吳 昊)
【重金屬污染防治概況】 2014年,省環保廳組織實施國家和省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規劃重點項目完成率分別達90.9%、 85.7%。開展全省涉及重金屬排放污染源調查評估,進一步掌握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狀況。完成新一輪鉛蓄電池和再生鉛行業綜合整治,全省關停淘汰涉鉛企業62家。開展蘇中蘇北地區電鍍企業環保綜合整治和全省涉汞企業專項整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國家考核結果在全國14個重點防控省份中名列首位。
(許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