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文化集團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 2014年,《新華日報》發行再次突破40萬份,實際完成405255份,有效發行總量416295份。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年度總收入16.34億元,同比增長1.44%;集團及直屬單位利潤總額2.08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廣告營業額增長12.5%。中江網利潤總額同比增長9%,全年總收入同比增長8.64%,其中經營收入較上年增長70 %以上。新華傳媒投資公司各類貿易額增長51.15%。新聞紙采購節約大量資金,全年紙張成本減少21.23%。
新聞宣傳 2014年,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各媒體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抓住全國全省“兩會”、全面深化改革、南京青奧會、依法治國、國家公祭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等一系列重大主題開展宣傳報道。《揚子晚報》進一步改革重大時政主題報道,閱讀更輕松,傳播更有效。推出新一輪“融合”改版,深耕本土新聞,強化獨家意識,打造A疊“快新聞”和B疊“慢閱讀”兩大版塊,網站、官微推出一系列新欄目,打通報紙和新媒體兩個渠道,內容互為導航。中國江蘇網進行新一輪首頁優化和改版,確定新Logo。在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同時,優化報道形式和報道渠道,打造“圖讀匯”欄目,增強新聞圖解化、可視化。在2014年第24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5件作品分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件,二等獎1件,三等獎2件。“‘七大媒體聯盟看青奧’大型新聞行動”和 “紫金文創網——江蘇文化產業聚合服務平臺”2個項目獲2014年度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
媒體融合 進一步推進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利用內容優勢提升黨報新媒體的流量、轉發量、活躍度,利用報業網和微博、微信的平臺優勢,擴展《新華日報》影響力,形成微媒體、網站、平面媒體3個層面的融合供稿體系,互相策應,統籌運作,帶動《新華日報》全媒體轉型。 2014年全國“兩會”,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首次整合所屬各類媒體,組成全媒體矩陣,給集團所有媒體發稿,用所有手段發稿,在所有時段發稿,打破媒體之間的阻隔。配合南京青奧會宣傳,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策劃發起“七大媒體聯盟看青奧”大型新聞行動,境內外217家媒體加盟助陣,實現“跨區域共享、跨媒體聯動、跨國界傳播”。做好首個國家公祭日宣傳,集團策劃組織“國家公祭·南京1213——新華報業全媒體行動”。其中虛擬捐“磚”活動得到海內外熱烈響應,短短兩個半月捐“磚”突破185萬塊。集團還專門推出跨界全媒體創意產品“為了永不忘卻的國家記憶——國家公祭·南京1213新華報業全媒體集成報道”。
新媒體建設 推進中國江蘇網網群布局,聚合多元平臺資源。打造以省委新聞網為龍頭的江蘇黨務政務集成服務平臺,集聚20多家廳局合作網站。打造專業化、垂直化、平臺化的江蘇文化產業聚合服務平臺。中江網全面優化頻道布局,壓縮PC產品生產線,整合微視頻、移動門戶、輿情產品和市場經營等方面的要素配置。特別是隨著江蘇手機報的并入,PC端向無線移動端遷移的步伐加快。加強新華報業網與《新華日報》官方微博、微信作為黨報三大新型主流渠道的建設。《新華日報》新浪官方微博開通一年多,粉絲數突破200萬。在2014年6月由人民網出品的《中國媒體移動傳播指數報告》中,《新華日報》列報紙移動傳播第49名,居全國省級黨報第三名。揚子晚報網PC端進行改版,日流量90萬,最高近150萬。揚子微信主號進入全國紙媒新媒體排行榜微信公眾號前十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智慧江蘇——新華新媒體城鄉聯播平臺”啟動建設。
(劉志斌)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集團)】 2014年,省廣電集團經濟總量達136億元,同比增長10%。傳統業務收入在穩步增長的同時,在總收入中的占比進一步下降至46.73%。連續第11年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在省級廣電媒體中排名第二。
重大主題宣傳 2014年,省廣電總臺圍繞宣傳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推出大型新聞行動《改革再揚帆》《改革再出發》、特別節目《法治護航中國》、系列述評《法治江蘇新起點》、系列報道《法治在身邊》等,其中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改革再揚帆》共9集,大型廣播新聞行動《改革再出發》累計推出15篇報道,深入解讀中央最新精神,集中展示江蘇最新實踐。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最新要求,推出新聞綜述《“兩個率先”,江蘇大地上的恢弘實踐》、系列報道《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系列評論《把握新定位,譜寫新篇章》等,為建設新江蘇營造良好氛圍。圍繞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國省級臺中率先推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欄和主題宣傳片,受到中宣部肯定,推出主題欄目《江蘇最美人物發布廳》、系列報道《陌生人的感動》《最美教育人》、特別節目《中國心·中國夢》、特別活動《百名主播誦讀經典》、主題動畫片《加油吧,三(2)班》等。全國全省“兩會”報道廣泛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跨平臺、多終端、交互式發布,強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強化代表委員與普通百姓互動,增加播出體量,加大權威評論,形式新、分量足、接地氣。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推出大型跨國新聞行動《問計環保,尋蹤綠色》、系列報道《以人為本,探路新型城鎮化》《對話民企當家人》等,大型跨國新聞行動《問計環保,尋蹤綠色》共6集,分長短兩個版本,短版每集10分鐘,長版每集15分鐘,形象生動地介紹國外在環保上的先進理念、政策、技術與做法。
重大事件報道 2014年,省廣電總臺圓滿完成南京青奧會和首個國家公祭日兩項國家性重大事件報道。5小時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特別節目《青春盛會,精彩綻放》主題突出,感染力強,反響熱烈。抓住倒計時、開幕式、賽會、閉幕式及青奧后等重要節點,通過衛星和4G連線、現場報道、新聞特寫、新聞評論、電視直播等多種形式,全方位、跨平臺、多角度、大體量、立體式報道南京青奧會,并將賽事報道與展現江蘇發展新成就、新面貌有機結合,受到各方肯定。圍繞首個國家公祭日活動,12月13日當天,衛視頻道、公共頻道、國際頻道、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同步推出12小時特別直播節目《國之祭》。新聞廣播推出3小時特別直播節目《請你聽南京》,并打通版面形成全天18小時特別直播板塊。公祭日前后,策劃推出《口述證言·見證1937》《幸存者證言》等系列節目,“一句話公祭”“南京影像穿越”“公祭日我們應該做的幾件事”等主題活動,部分圖文報道閱讀量超百萬,網絡臺推出“我們的和平樹”活動,參與網民突破215萬,營造濃厚莊重的輿論氛圍。
南京新華傳媒廣場俯瞰 宋嶠/視覺江蘇網
主旋律報道 2014年,省廣電總臺打造大型全媒體新聞紀實節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在江蘇衛視、江蘇新聞廣播、江蘇交通廣播、江蘇網絡電視臺、“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手機電視、IPTV、鳳凰網等全媒體多終端同步播出,收視率穩居同時段省級衛視主要新聞節目前三位,第1集網絡播出期間超過10萬人同時在線收看,25分鐘內流量突破百萬大關,創造中國新聞紀實類節目直播流量最快破百萬的新紀錄。江蘇網絡電視臺專題總流量達2663萬,鳳凰網專題總流量(PV)超過4010萬,專題視頻播放量(VV)超過5000萬,實現新聞紀實節目網上收視的重大突破。節目播出后,迅速形成輿論熱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全國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有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家海外媒體安排播出。
大型直播 2014年,省廣電總臺準確把握導向,有效強化直播能力,做到每逢大事必有直播。3·15安全消費日連續第四年策劃推出全媒體大型直播節目《護航安全消費·2014》《維權零距離》,強化全球視角,在節目中先后與馬來西亞、美國等多個國家的特派記者進行現場連線。6· 5世界環境日連續第四年策劃推出全媒體大型互動直播《守護我們的家園·2014》。4月5日清明節策劃推出兩小時大型直播節目《清明祭憶》,新中國成立65周年策劃推出《今天是你的生日》國慶特別直播節目。針對馬航客機失聯、昆山“8·2”特大事故等突發事件,推出多個大型直播,進一步擴大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全媒體傳播 2014年,省廣電總臺全媒體記者隊伍不斷壯大,擁有臺內全媒體記者500多名,招募1000多名大學生全媒體記者,吸引3000多名普通網友和各地通訊員提供稿件。全媒體新聞聯動平臺累計點擊超過3億次,單條點擊最高達1700萬次。“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在全國所有手機新聞客戶端中排名前十,下載用戶近200萬,日瀏覽量突破1000萬人次。“江蘇新聞”微博賬號粉絲64萬,日均發布微博40多條,單條最高閱讀量近700萬。
中央臺媒體發稿 2014年,省廣電總臺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發稿總數461條,其中頭條40條、提要135條、單條123條,均居省級臺第一,在中央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發稿量居省級臺第二,有效擴大江蘇工作在全國的影響。
對外宣傳 2014年,江蘇國際頻道進入“中國長城平臺”全部八大平臺,覆蓋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蘇州工業園區20周年系列報道”通過金陵之聲、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美國洛城中文電臺、新加坡新傳媒等海內外媒體發布。
江蘇衛視運營 江蘇衛視全年奪得78個晚間、43個全天收視冠軍,全天和晚間收視保持省級衛視第二位。常態欄目保持領先優勢,《非誠勿擾》制作多個海外專場,成功打造《非常合伙人》,連續五年保持省級衛視常態欄目第一位。《芝麻開門》改造升級,保持周間競爭優勢。《一站到底》推出“英雄聯盟”“小學時代”等特別節目,成為國內電視益智節目新標桿。《最強大腦》《星廚駕到》《明星到我家》《花樣年華第二季》等新節目獲良好收視和口碑,年度“現象級”節目《最強大腦》收視和口碑雙豐收,獲第十屆金鷹節“最佳電視文藝節目作品獎”。“幸福劇場”全年有8部電視劇平均收視過1%,保持高位穩定。
頻道頻率運營 2014年,省廣電總臺各頻道加大節目創新力度,優化劇場編排,保持全省市場和南京市場“第一媒體”地位。《萬家燈火》《震撼一條龍》《劇說那些事兒》《成長童話》《我愛飯米粒》等品牌欄目煥發活力,《愛拼就會贏》《江蘇方言聽寫大賽》《綜藝兄弟連》《最強喜事》《明朝哪樣》《LOVE雙重奏》《通天下》《英語拼詞大賽》《高考來了》等新節目表現搶眼。《第一劇場》《精品劇場》《家庭劇場》收視優良。廣播強化對節目創新的評估,10套頻率全部推出新版面,《江蘇新聞聯播》《嘀嘀叭叭早上好》《開心方向盤》《陽光傾城》等品牌欄目持續領先,《新聞夜分享》《交廣早班車》《音樂時間》《健康一戰到底》等新節目反響良好,南京市場平均收聽份額近62%,創歷史新高。
(王海波)
10月17日,2014第七屆中國南京文化創意產業交易會在南京舉行。圖為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用報紙搭建的展臺吸引參觀者。 葛訊/視覺江蘇網
【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鳳凰傳媒實現營業收入(匯總口徑)152.27億元,同比增長20.25%;實現利潤總額(匯總口徑)12.63億元,同比增長29.6%。
圖書出版 《小水的除夕》《大美昆曲》兩種圖書入選第13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獲獎數在全國出版集團中并列第二位;《余寶的世界》等8種圖書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遠古的悸動》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外國文學學術史研究工程》入選中國社科院年度十項“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丁呱呱”系列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最佳動漫出版物獎”;2種主題出版選題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選題”;3種期刊入選2014年全國優秀少兒報刊;6種圖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4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3種產品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二屆向全國青少年推薦50種優秀音像電子出版物目錄”;《教育研究與評論》入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批學術期刊”;《絲綢之路》《燕南園往事》《相遇》《赤裸裸的未來》4種圖書入圍中國版協“2014年度30本好書”;《小水的除夕》《時間移民》2種圖書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14中國好書”;《影子人》《周末與米蘭聊天:兩根弦的小提琴》2種圖書入選2014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7個項目入選2014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鳳凰版教材 各學科市場占有率達92%以上。組織省內外教材培訓330場,近4萬人次參與。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書法練習指導》教材通過教育部審定;職教公司出版高職126種教材,本科8本英語教材入選“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江蘇省中職國家示范校13個專業大類102門精品課程系列教材全部出齊。江蘇省第三批中職國家示范校數字化教學資源成功簽約。人民、科技、教育、譯林等出版社開發的閱讀產品列入省評議教輔書目。
圖書發行銷售 開卷零售市場排名第三,同比上升0.34個百分點。生活和傳記類市場排名第一位,科普類第三位,文學、醫學和英語類第四位,學術文化和教輔類第六位,藝術和經管市場第八位。江蘇科技出版社圖文書以總品種超過300種、平均單品貢獻碼洋80萬元、總銷售碼洋超過2億元的成績,成為“國內健康生活圖文書第一品牌”,生活類細分市場線上線下全渠道市場占有率排名全國第一。譯林出版社連續四年居全國文藝類圖書出版社總體經濟規模第一,《樸槿惠自傳》銷量近60萬冊。連續36年完成 “課前到書、人手一冊”任務。省內教材教輔年度銷售碼洋同比增長2.6%。承辦第四屆江蘇書展,參展品種近14萬種,蘇州主會場組織策劃各類文化讀書活動121場,各會場總銷售額4500余萬元,各項數據均創歷屆新高。春、秋季館藏會實現銷售碼洋1.08億元,其中秋季館藏會銷售6500萬元,創歷屆館藏會新高。
新華書店建設 4家新華書店(泗陽、如皋、響水、興化)獲“江蘇省價格誠信單位”稱號。常州新華書店創新發展小微書店,省內首開24小時書店。5家書店入選首屆“江蘇最美書店”,3家書店(海門麥穗書房、盛澤書城、蘇州古舊書店)獲國家實體書店扶持試點獎勵資金。鳳凰傳媒北京發行中心與全國30多家出版單位、30多家省市新華書店以及三大網絡書店建立起穩定的合作關系,合作運營項目近50個。全省新建小微書店109家,強化222家農家書店的監督管理。
數字化建設 2014年,鳳凰傳媒數字出版收入6.1億元,比上年增長30%,產值居全國同行業前列。江蘇新華電子商務官網上線,融批發、團購、零售功能于一體。打造“鳳凰教育在線”平臺,融合在線書店與在線學習兩大功能,實現教材教輔網上銷售。推廣CNONIX標準,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確定為應用示范單位。數字印刷“中國云出版云印刷平臺(CCPP)”完成在線編印發功能整合,上線試運行。全國第三、華東最大的鳳凰云計算中心正式投產,當年產值過億元,盈利過1000萬元,并獲“中國優秀數據中心”稱號。
資本運作 總體投資力度加大,完成股權類投資項目7個,投資額6.19億元。完成中國出版業最大跨國并購案,以8500萬美元全資收購美國國際出版公司童書資產和業務,組建鳳凰國際出版公司(簡稱PIP),成為電子有聲童書全球市場領跑者。2014年7月16日交割運營以來,運營態勢良好,實現銷售收入6000萬美元。
對外交流 2014年實現非華語國家版權輸出180種,較上年增長20%。鳳凰傳媒海外出版機構仙那都出版公司全年出版英文圖書23種。“符號江蘇”成為江蘇外宣品牌。繼2013年“江蘇符號”全球征集活動之后,在英國埃塞克斯成功舉行“符號江蘇(英國)文化廟會”。與南京大學、智利天主教大學合建第二家孔子學院,鳳凰傳媒仍是國內唯一參建孔子學院企業。
(孟 晶)
延伸閱讀:《符號江蘇》系列叢書
《符號江蘇》是由江蘇省政府新聞辦策劃、鳳凰出版傳媒出版的系列叢書。
2009年,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譯林出版社啟動“符號江蘇”文化產業項目,旨在精選最具代表性、最具符號意義的江蘇特色文化資源,通過圖書、網站和延伸產品等立體化形式,剖析歷史與現實內涵,凸現江蘇的人文底蘊,擴大江蘇的文化影響力。2009年以來,已相繼出版兩輯十二冊《符號江蘇》精裝本。
2013年4月28日,由省政府新聞辦主辦、鳳凰出版傳媒承辦的“江蘇符號”全球征集活動在南京啟動,于9月10日正式揭曉。“江蘇符號”征集活動通過海內外各類媒體,面向全球征集最能體現江蘇文化特色及人文價值的“符號”。此前列入《符號江蘇》叢書的“江蘇符號”有12個,包括:昆曲、宜興紫砂、南京云錦、蘇繡、徐州畫像石、明孝陵、惠山泥人、南京城墻、蘇州園林、淮揚菜、江蘇書法、江蘇國畫。此次評出的“江蘇符號”有20個,分別是:民國建筑、總統府、《二泉映月》、東海水晶、中山陵、藍印花布、蘇州評彈、揚州漆藝、蘇州古城、夫子廟、南京長江大橋、《茉莉花》、明故宮、華西村、大報恩寺、桃花塢年畫、揚州評話、南京金箔、吳歌、江南絲竹。它們已列入《符號江蘇》叢書后續出版計劃。
【江蘇省演藝集團】 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于2001年9月成立,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文藝團體之一。集團有11個藝術表演院團(涵蓋12個藝術種類),1個舞美中心,3個劇場及7家全資公司,4家控股公司、2家參股公司、3家海外分公司。擁有18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23位“文華獎”個人類獎項獲得者,3位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29位藝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4年,江蘇省演藝集團演出場次5767場,經營收入1.82億元。演出凈收入、平均單場演出收入、演職員工人均收入等均保持穩中有升良好態勢,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稱號。
藝術生產 全年新創劇(節)目17臺,復排劇(節)目32臺。大型原創歌劇《運之河》取得江蘇15年來歌劇創作生產零的突破,并在第二屆中國歌劇節上囊括優秀劇目獎、優秀作曲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舞美獎、優秀表演獎等6個獎項7項大獎,還參加國家大劇院奧林匹克戲劇節活動。音樂劇《錦繡過云樓》先后在蘇州、南京、北京、深圳等地巡演,以“江南之美,文化之美,文人之美”吸引國內外演出商的關注,獲邀赴英國參加世界最具知名度的藝術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京劇《鏡海魂》入選第七屆中國京劇節,并作為開年大戲參加澳門回歸十五周年系列活動,受到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境內外媒體廣泛關注。歌劇《運之河》、昆劇《南柯夢》、木偶劇《板橋作畫》入選首批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名單,入選總數在全國名列前茅。集團全年獲省級和省級以上集體獎項35項,其中國際級3項、國家級10項、省級22項;獲省級和省級以上個人類獎項114人次,其中國際級58人次、國家級21人次、省級35人次。
入選第13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圖書《大美昆曲》。
展演活動 圍繞“中國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大主題,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國家公祭日”期間,創排上演的話劇《二月蘭》視角獨特,感人肺腑;“《永不忘卻》——大型交響音樂會”分別在南京、北京兩地上演。10臺劇(節)目入選參演第二屆江蘇文化藝術節,3臺劇目獲優秀劇目獎,2臺獲劇目獎。江蘇省演藝集團獲“組織工作獎”,是參演、獲獎劇目最多的院團。錫劇《草命天子》、昆劇精華版《牡丹亭》作為“蘇韻繁花”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劇目,分赴上海、浙江演出。
文藝惠民 持續開展“文藝惠民”工程,全年在縣及縣以下基層演出2402場,占集團全部演出場次的41.65%。開展演出季、“高雅藝術進校園”、廣場音樂會、揚劇“村鎮行”、昆劇“百校行”、錫劇“興趣班”等活動。注重創作演出的公益性和藝術傳承性,開展昆曲、京劇、錫劇、揚劇、評彈等藝術門類專場月駐點演出。錫劇團聯合全省6家市縣級錫劇團,舉行大匯演。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環球昆曲在線”從2010年開始,免費在線直播演出、活動、講座超過300場,觀眾遍及海內外。
京劇《鏡海魂》劇照。 省演藝集團供稿
市場開拓 開發信息化、網絡化環境下的文化建設新平臺、新陣地。以品牌化、連續化、網絡化經營,傳統演出陣地不斷鞏固,新興市場不斷拓展。繼續鞏固南京博物院、無錫萬和劇場、蘇州周莊、南京甘熙故居等固有市場,歌劇舞劇院連續九年承辦“蘇寧之夏”文藝晚會,通過企業文化盛會提升劇院影響力。交響樂團連續第四年策劃音樂季,市場反響良好。繼續打造自有微博、微信平臺,淘寶網“蘇演票務中心淘寶旗艦店”正式運營,“江蘇演藝”微信公眾號關注度提高。不斷加強與票務公司、演出商以及相關企業合作,拓展10家票務代理公司,制定新的會員制度,觀眾群體不斷擴大。
資源整合 與國際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東上海國際文化集團合作,聯合成立江蘇演藝東上海百老匯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雙方將共享利用演藝資源,推動集團演出團隊、特色節目“走出去”及百老匯優秀音樂劇本土化制作和“引進來”。集團與北京“開心麻花”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品牌、人才、平臺、資源、渠道等優勢,促進劇目生產、戲劇人才培養、市場培育等,推動舞臺藝術的繁榮、創新和發展。
文化交流全年實現對外文化交流出訪29項、256人次,境外演出110場,講學260課時,先后在法國、比利時、葡萄牙、澳大利亞、白俄羅斯以及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17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江南情韻》——民族音樂會創新形式傳播中華傳統藝術”獲“2014年江蘇對外宣傳工作優秀獎”。新增澳大利亞分公司并成功運作首個項目。民族樂團再次參加文化部“歡樂春節”品牌活動,成為首個多次走進歐盟總部演出的團組;作為第28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大陸唯一受邀樂團,在澳門舉辦江南絲竹專場演出。江蘇省演藝集團組織“親情中華·江蘇民族音樂藝術團”赴澳大利亞訪問演出,先后在墨爾本與悉尼兩地舉辦4場演出。
文化傳播 以傳統文化和經典著作為創作核心,強化互聯網思維,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集團所屬紅樓夢世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將中國文學經典《紅樓夢》做成跨超本形式,全新的互聯網數字閱讀新模式,基本涵蓋全球目前所有可用的智能穿戴設備,不僅是最大、最小,而且還是最炫酷、最魔幻的代表。通過“三跨一超”(跨媒體、跨時空、跨文化、超鏈接),打破原有敘事節奏和白紙黑字的單一紙質書形式,更加吸引“讀圖時代”的年輕讀者。該書在首發式上獲歐洲大學出版社10萬冊的訂單,以獨創性的網絡數字閱讀新模式和“產品生態圈”的整體優勢第一次走出國門并實現版權輸出,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得到國際出版界人士肯定。在跨超本線上線下運行測試的4個月內,全球五大洲已有1.5萬用戶下載跨超本APP,其中歐、美洲用戶占絕大多數。隨著kindle、Android智能設備、Google Glass和口袋書的同步發行,用戶量出現快速增長。
(侯 焱)
【江蘇省廣電有線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省廣電有線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4.02億元,同比增長11.80%;實現利潤8.49億元,增長16.42%;連續第五次被評為“全國文化企業三十強”。
網絡整合 9月26日,江蘇有線網絡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省工商局正式登記注冊,陸續在44個縣(市、區)成立分公司,“一省一網”整合目標基本實現。
安全傳輸 全年實現重大節日、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零事故,省、市播出前端停播率均為0秒/百小時。
業務發展 鞏固網絡基礎業務,控制用戶流失的同時,在付費節目和互動點播銷售、頻道落地業務、網絡建設等方面挖掘潛力。發展寬帶數據業務,與江蘇聯通合作推出“廣聯萬家百萬惠民普及計劃”,開發面向家庭的融合型產品,全省凈增寬帶數據用戶32萬戶。推廣云媒體增值業務,各分公司加快與云媒體電視省平臺對接,云媒體業務訂購、消費穩步增長。
服務水平 新型網格化服務營維體系基本框架全面搭建成型,全省劃分935個網格,建立177個營維團隊,地市分公司城區網格覆蓋率超過97%。堅持做好客戶服務常規工作,實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推動實體營業廳、“96296”熱線、互聯網渠道全覆蓋。
技術攻堅 逐步統一全省技術管理體系,組建技術研究院,成立省級播控中心和運營中心。持續開展云媒體研發,研發智能控制云平臺、OTT關鍵應用技術研究、OTT內容分發系統、多媒體信息交互平臺等四大平臺系統。加快建設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完成省干網絡、接入網絡擴容以及IPV6網絡試點建設,互聯網出口交換能力達100G。
(孫紅光)
1. 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2014年文化發展情況統計分析》
2. 江蘇省通信管理局、江蘇省互聯網行業管理服務中心、江蘇省互聯網協會《江蘇省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2014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