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會 救 助
【最低生活保障】 城鄉低保提標 從2014年7月起,按照增長機制要求和新一輪脫貧工程序時進度,落實城鄉低保提標工作,農村最低標準每人每月300元以上。截至2014年底,保障城鄉低保對象81萬戶150萬人,其中城市31萬人、農村119萬人,城鄉平均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36元和465元,較上年增長10.1%和12.9%,城鄉平均標準之比降低到1.15︰1,46%的涉農縣(市、區)實現城鄉低保標準并軌,一體化率較上年增長11%。2014年,全省支出城鄉低保資金43.3億元,其中省財政(含中央)下達城鄉低保補助資金20.8億元。
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 5月,省物價局、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聯合下發《關于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的通知》,對全省價格補貼政策進行第4次調整完善,先后有10個設區市啟動物價補貼,發放資金8026萬元。2014年元旦、春節期間,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低保對象等困難群體按照每人100元的標準發放適度普惠的節日補助,發放資金2.4億元。
社會救助統籌協調機制 4月22日,省政府建立由分管省長任負責人、28個部門組成的社會救助省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職責和任務分工。11月底,全省100%的市、縣(市、區)建立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健全“一門受理”機制,按照“求助有門、門里有人、人人全能、能解急難”的要求,各地5月1日前依托鄉鎮(街道)政務大廳、辦事大廳等設立統一的社會救助申請受理窗口,全省1271個鄉鎮(街道)掛牌設置到位,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截至2014年底,全省100%的市、縣(市、區)建立獨立的核對機構,97%的市、縣(市、區)建立核對信息系統,形成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省民政廳下發《關于建立健全社會救助監督檢查長效機制的通知》,采取現場督查、抽查暗訪、動態統計、書面通報、引入會計師事務所和社會組織進行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對各地工作進行追蹤問效。2014年6月,全面開展 “人情保”“錯保”專項治理,截至年底,全省復核城鄉低保對象153.85萬人,2511人因“人情保”“錯保”退出低保。
12月17日,省政府頒布出臺《江蘇省社會救助辦法》(第99號令),自2015年2月1日起實施。《辦法》共13章82條,涵蓋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8項制度,確立了救急難、托底線、可持續的社會救助原則。《辦法》以政府規章的形式有效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完善了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托底性民生保障制度體系。
(劉祁章)
延伸閱讀:《江蘇社會救助辦法》內容
《江蘇社會救助辦法》明確,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符合當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家庭,給予最低生活保障。戶籍所在地為城鎮行政區域并且實際居住6個月以上、無承包土地、不參加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的居民,適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其他居民,適用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特困人員供養:內容包括提供基本生活條件,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療,辦理喪葬事宜。健全特困人員供養標準調整機制,按照當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50%比例,確定城市和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蘇南、蘇中、蘇北平均供養標準一般分別不低于40%、45%、50%。特困人員供養應當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銜接。特困供養人員可以在當地的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也可以在家分散供養。特困供養人員可以自行選擇供養形式。
自然災害救助制度:自然災害發生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應當根據情況緊急疏散、轉移、安置受災人員,及時為受災人員提供必要的食品、飲用水、衣被、取暖、臨時住所、醫療防疫等應急救助。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應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就地安置與異地安置、政府安置與自行安置相結合的方式,對住房損毀嚴重的受災人員進行過渡性安置。對因災住房損毀嚴重無房可住、無生活來源、無自救能力的受災人員,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應當發放過渡期生活補助或者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災人員基本生活。
丹陽市云陽鎮中山路社區組織青年志愿者慰問全轄區內孤寡、低保、行動不便的老人。錢彩霞/視覺江蘇網
醫療救助制度:醫療救助申請人員為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特困供養人員,臨時救助對象中的大重病患者,享受民政部門定期定量生活補助費的20世紀60年代精減退職職工,重點優撫對象,符合條件的參核退役人員,設區的市、縣(市、區)總工會核定的特困職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特殊困難人員。醫療救助采取下列方式:對救助對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個人繳費部分,給予全額資助;對救助對象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其他補充醫療保險支付后,個人及其家庭難以承擔的符合規定的基本醫療自負費用,給予補助。醫療救助不設起付線。
教育救助制度:對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階段就學的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特困供養人員,以及不能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兒童,給予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根據不同教育階段需求,采取減免相關費用、發放助學金、給予生活補助、提供助學貸款、安排勤工助學等方式實施,保障教育救助對象基本學習、生活需求。對不能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兒童,根據實際情況提供送教上門、遠程教育或者其他適合殘疾兒童特點的服務。
住房救助制度:對符合規定標準的住房困難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給予住房救助。住房救助通過配租公共租賃住房、發放住房租賃補貼、農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實施。
就業救助制度:對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勞動能力并處于失業狀態的成員,通過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費用減免、公益性崗位安置等辦法,給予就業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成員均處于失業狀態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確保該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
臨時救助制度:給予臨時救助對象為,因火災、溺水、交通事故、人身傷害等意外事件,或者家庭成員突發重大疾病等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遭遇其他特殊困難的家庭;因遭遇火災、交通事故、突發重大疾病或者其他特殊困難,暫時無法得到家庭支持,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個人。
2014年第四季度江蘇省城鄉低保基本情況
(續表)
(續表)
(續表)
【自然災害救助】 2014年,江蘇省受災人口555萬人,死亡1人,緊急轉移安置1229人,省民政廳、省財政廳聯合撥發自然災害救助資金10800萬元,其中中央撥款6800萬元、省財政撥款4000萬元,用于解決受災群眾冬令生活和春荒生產困難,開展災后恢復重建。
(許豐平)
【醫療救助】 按照《江蘇省社會救助辦法》要求,各地加快完善落實醫療救助政策,將符合政策規定的各類對象及時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實行城鄉醫療救助與城鎮居民基本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同步結算,提高城鄉醫療救助管理服務效率。2014年,全省救助城鄉困難群眾590萬人次,支出救助金14.4億元。98%的縣(市、區)實現城鄉醫療救助與城鎮基本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結算的“一單清”“一站式”服務。
(章 程)
【住房救助】 2014年,江蘇省因災倒塌房屋223間,損壞房屋2317間,省民政廳、省財政廳按照因災倒損房屋救助標準下撥因災倒損房屋恢復重建資金,與冬令春荒救助款一同撥付。南京市、無錫市、蘇州市、常州市、泰州市、鎮江市利用城市、農村住房災害保險,理賠城市、農村房屋災害損失保險金1000多萬元。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2.9萬戶低保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公共租賃住房實物配租,有3.2萬戶低保住房困難家庭通過發放租賃補貼予以保障。
(許豐平 汪享生)
【臨時救助】 2014年,省民政廳、省財政廳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按照當地人口基數和人均標準安排臨時救助資金,明確各地可安排部分低保結余資金用于臨時救助支出,省級財政將對臨時救助資金給予適當補助。2014年11月,下達臨時救助中央補助資金10817萬元,為各地臨時救助制度的實施提供資金支撐。全年全省支出臨時救助資金2億元。加強縣級救助管理機構能力建設,推進救助管理城鄉一體化。省財政為全省所有縣(市)救助機構配備購車專項經費,拓展救助管理范圍,開展救助管理進鄉鎮、社區活動,基本達到救助管理區域全覆蓋。
【特殊群體救助】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 在民政部開展的“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中,江蘇迅速行動,最大限度救助保護各類生活無著人員,幫助解決臨時生活困難,確保他們安全渡過酷暑寒冬。至2014年12月20日,全省共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困難群眾約5萬人次,開展街頭主動和應急救助3540次,護送特殊對象返鄉1235人次。各救助管理機構時刻注意天氣變化和災害預警,主動救助保護,實現全省境內無一例生活無著人員凍(熱)死、餓死街頭等事件的發生。
未成年人救助保護 7月,民政部確立江蘇省南京、蘇州、南通、鹽城、泰州等5個地區為第二批全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地區,加上首批入選的蘇州市,江蘇共有5個全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地區。南京、徐州、泰州3個設區市和昆山市為省級試點地區。試點工作將救助保護對象延伸至困境未成年人,包括因監護人服刑、吸毒、重病重殘等原因事實上無人撫養的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等侵害的未成年人,缺乏有效關愛的留守流動未成年人,因家庭貧困難以順利成長的未成年人,以及自身遭遇重病重殘等特殊困難的未成年人。試點地區整合多部門力量,形成困境未成年人排摸工作機制,穩步推進試點工作。
(王振宏 章 程 蔡 健)
6月18日,常州舉行環衛職工公租房選房儀式,95戶環衛職工家庭選到房子。至此,該市中心城區符合條件的300多戶環衛職工家庭,全部得到保障房安置。圖為環衛職工正在按搖號順序選房。 于先云/視覺江蘇網
【紅十字會備災救災】 全省紅十字應急救援體系逐步完善。2014年,省紅十字會投入300余萬元支持省轄市備災救災中心建設,首批投入30萬元培育省級紅十字應急救援隊。開展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應急救援。全省紅十字會動員社會各界獻血,僅兩周支持昆山的省內獻血量達102.86萬毫升。支援云南魯甸地震、新疆于田地震、海南“威馬遜”風災、浙江余姚水災等救災工作。魯甸地震發生后,省和南京市紅十字會第一時間調撥毛毯、棉被等應急救災物資發往災區,全省紅十字會募集魯甸地震救災款物價值987.25萬元。省紅十字會還完成8個蘆山地震災后援建項目,完成甘肅、重慶災后重建項目。繼續做好新疆伊犁州、克州和貴州銅仁市對口幫扶工作。
【紅十字會人道救助】 2014年,省紅十字會投入資金140萬元,重點支持14個“博愛”系列項目,各地通過募捐等渠道配套資金,項目總投入281.39萬余元,受益人數3327人次。“博愛送萬家”活動注重實效,全省紅十字會系統籌集款物價值4002.77萬元,受益人數23.78萬人。繼續開展資助經濟困難家庭大學新生的“圓夢公益助學行動”,共撥發救助款201.1萬元,資助554名貧困學生。協助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事業發展中心實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失能老人養老服務項目”,資助省內19家養老院各類物資價值268萬元。“紅十字天使計劃”救助項目審核工作下移,提高救助效率和基層業務能力,全年撥發685.5萬元救助項目款,救助214名江蘇籍貧困家庭白血病患兒和先天性心臟病患兒。
(祁 明)
【慈善組織概況】 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慈善總會(包括分會和工作站)4272個,其中市級慈善總會16個(包括3個省直管縣),縣(市區)級慈善總會108個。2014是全省基層慈善組織建設年,省慈善總會用購買服務的方式,撥付專項資金190萬元給予扶持,全省鄉鎮、村(居)慈善組織由上年的2013個增加到4148個,其中鄉鎮級慈善分會904個,村居級慈善工作站3244個。
8月,由民政部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評選揭曉,在入選的中國城市公益慈善百強榜中,江蘇31個縣級以上城市入選,占28.44%;在32個“慈善七星城市”中,南京、無錫、蘇州、南通、江陰、昆山、鎮江、張家港、徐州、宜興、常熟、常州12個城市入選,超過1/3;在“社會捐贈”指數中,江陰、無錫、南京分別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名;在“志愿服務”指數中,蘇州排名第一、南京排名第五;在“慈善組織”指數中,南京排名第一,前十名中江蘇省的城市占五席;在“經濟貢獻”指數中,鹽城、無錫、南通分列第一、第三和第四。9月,在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評比活動中,蘇多家慈善機構、項目和企業等分別獲16個個人獎、17個單位獎、8個組織獎和10個項目獎,江蘇省慈善總會及8家市、縣(市、區)慈善總會獲“突出貢獻組織獎”。
延伸閱讀: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
“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是由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民政部的指導下,自2007年起組織研發的一套對城市慈善事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監測和科學評價的指標體系,于2011年和2012年相繼編制發布兩屆,被業界形象地稱為“城市愛心GDP”。該指數體系由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會同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家,歷四年時間共同開發研制完成。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的編制,不僅可以評估一個城市的慈善發展水平,比較不同城市的發展差異,還可以診斷每個城市慈善事業的發展問題,引導城市自查不足,對癥下藥,科學發展。該指標體系在以慈善理論為基礎、充分考慮國情特色的基礎上,按照規模、結構、貢獻、可持續性這四個維度,從社會捐贈、慈善組織、慈善項目、志愿服務、政府支持、慈善文化6個方面對城市公益慈善事業進行綜合考量。
第三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通過對城市的社會捐贈、志愿服務、慈善組織、經濟貢獻、政府支持和慈善文化等六個方面29個指標的綜合計算分析,對全國294個直轄市、地級市和縣級市2012年至2013年間城市慈善事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和排名。樣本城市涵蓋我國大陸87.5%的省份、直轄市和自治區,東、中、西部均有城市參與,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鹽城市響水縣紅十字博愛小學是由省紅十字會于2006年建成的全省第一所紅十字博愛小學,為全縣及附近地區孤兒、殘疾人和單親特困家庭子女提供學習、生活等全部免費的義務教育。2014年底,學校3至6年級博愛班共有學生306名,全部來自全縣各鎮區的孤、殘特困家庭。 朱江/視覺江蘇網
【慈善資金募集使用】 2014年,全省各級慈善組織共計募集慈善資金14.58億元,物資折價4.71億元,共19.29億元;支出救助資金11.15億元,物資折價4.58億元,共15.73億元,受助人群373萬人次。截至年底,全省歷年慈善募捐累計達205.54億元。
全年省慈善總會共募集慈善資金7827.74萬元,物資折價232.22萬元,合計8059.96萬元。支出救助資金9338.44萬元,物資折價232.22萬元,合計9570.66萬元。受助人群12萬人次。剔除2013年雅安抗震救災款物因素,募捐收入和救助支出同比均有所增長。除接收日常捐款外,還通過專題募捐活動、專項救助項目募捐、創始基金捐款、定向捐贈、設立冠名基金等形式開拓慈善資源。2014年正常運行的共有29支冠名基金,募集資金達4657.39萬元。2014年省慈善總會投資收益1875.89萬元,比上年增長12.3%。
2014年度江蘇省慈善總會募集款物收支情況
一、接收捐贈款物收入77599541.34元(其中:資金75277372.34元、物資2322169.00元),明細如下:
(一)捐贈資金75277372.34元
1.企事業單位捐款26251584.15元
2.社會組織捐贈46208673.35元
3.個人捐贈2817114.84元
(二)捐贈物資折價收入2322169.00元
二、資助支出款物95706553.78元(其中:資金93384384.78元、物資2322169.00元)
(一)“全省貧困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支出22220015.00元
(二)愛心助孤1070300.00元
(三)夕陽扶老1702169.00元
(四)陽光助學2060000.00元
(五)慈善助困8255272.00元
(六)慈心醫療2920000.00元
(七)購買慈善服務1900000.00元
(八)應急救助440000.00元
(九)定向救助22275025.50元
(十)冠名基金專項救助支出32787542.68元
(十一)魯甸地震救災資助支出76229.60元
首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指標體系
2010年7月20日,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政府文件建立兒童大病慈善救助制度,并逐步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兒童大病慈善救助體系。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7481名貧困家庭大病患兒獲得救助。圖為滿載祝福的五彩氣球騰空而起。 余萍/視覺江蘇網
【慈善救助】 2014年,省慈善總會共實施江蘇省貧困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救助、愛心助孤、扶助孤老、愛心助學、慈善助困、慈心醫療、定向救助、應急救助等9大類約40個項目。自2010年7月至2014年底,共有7481名貧困家庭大病患兒獲得救助,省級救助支出7554.5萬元。2014年,根據無錫市、鹽城市、睢寧縣、揚中市、鎮江市丹徒區等地慈善總會的申請,投入180萬元,資助慈善血透中心建設,減輕貧困尿毒癥患者的經濟負擔。投入150萬元資助“心悅晚霞”項目,推進老年人心理慰藉和精神關愛服務,借鑒“公益創投”模式,在12個設區市和29個縣(市、區)建立45個實施點。參與“綠島愛心救助基金”“慈善光明行”等冠名基金定向捐贈的相關活動,提供無償支持和服務。在中華慈善總會贈藥項目的支持下,全省發藥點由上年的5家擴大至7家,救助患者50992人次,救助藥品總價值11.93億元,為上年的3倍,為癌癥等重大疾病患者提供很大的幫助。配合“微笑列車”基金會在連云港開展“微笑列車”活動,為百名唇腭裂患者免費手術治療。截至2014年底,“微笑列車”項目在全省提供的免費手術共計1054例,資助金額371.26萬元。
(洪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