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安全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 2014年,全省累計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71起,報告病例2356人,死亡1人。與2013年相比,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病例數和死亡人數分別減少21.98%、增加0.04%和減少75%。通過江蘇省應急平臺綜合應用系統報送突發事件(處置)信息87條,妥善處置“4·16”如皋雙馬化工廠爆炸事故等9起涉及300余人受傷的較大以上突發事件,加強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監測預警和應急值守,共接收監測預警短信1986條(包括縣級),確認一般以上醫療衛生救援事件119起,其中較大以上18起。
昆山事故傷員救治 事故發生后,省衛生計生委緊急動員,迅速啟動應急救治預案,組織數百輛救護車,參與傷員轉運,將185名傷員在昆山進行緊急處理后,快速送往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南京、上海等6個城市20家醫院。國家及省共調集127名專家(其中國家級70名、省級57名)駐點指導搶救工作,建立核心專家組巡診,每天組織救治會商會;從全省抽調409名(546人次)醫護骨干支援各收治醫院;各救治醫院成立搶救小組,為每1名傷員配備1個搶救小組、制定1套救治方案,實行“一對一”救治;采全血266014單位、血小板27568個治療量,接收支援75萬ml血漿,全力保障血液供應。經過全力搶救,死亡率遠低于預期,燒傷面積99%以上的仍有15人存活,創造燒傷傷員醫療救治史上的奇跡。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 按照常態化和乙類傳染病管理要求,結合疫情防控形勢,及時調整病例診斷、信息報告、疫情防控和病例救治等政策和策略,共確診3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死亡19例)。
南京放射源丟失事故 啟動放射事故衛生應急(Ⅱ級)響應,通知南京地區相關醫療機構在門急診發現可能受照的就診患者;對撿拾放射源的受照者立即送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作放射損傷專科診治并多次組織國家、省專家組聯合會診;對作業單位104人進行連續三天的血常規檢查和流行病學調查;對最終認定為放射源近距離接觸的133人作染色體檢查;累計對當地居民開展1181人次血常規檢查和放射損傷健康危害科普知識宣傳教育。
【重大活動(會議)醫療衛生保障】 完成南京青奧會、首屆國家公祭日、中國(昆山)品牌產品進口交易會、天翼手機交易會暨移動互聯網論壇等重大活動醫療衛生保障任務。全省共有95家醫療衛生機構、1250多名醫療衛生人員參與南京青奧會醫療衛生保障工作,累計出動醫療衛生人員15876人次、急救車1243輛次;接診傷病員4278人次,累計住院14人;期間沒有發生傳染病疫情、生活飲用水污染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沒有發生傷病員延誤救治事件。
【埃博拉疫情防控】 啟動省埃博拉出血熱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重點做好青奧會、疫區來蘇留學生、疫區返蘇勞務人員、江蘇在疫區公民等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工作。全省衛生計生系統強化疾病監測評估,制定完善應急預案,開展醫務人員培訓,做好物資技術準備,加強健康宣傳教育,對全省731名自涉疫國家到江蘇人員(包括留學生)進行健康監測和管理。全力做好南京青奧會埃博拉疫情防范。

10月27日,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檢驗檢疫和邊檢人員向旅客發放埃博拉疫情防控手冊。 章善玉/視覺江蘇網
【衛生應急信息化建設】 省級“一個中心兩個分中心”的構架繼續完善,省實現與國家與市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和視頻交互平臺互聯互通,省急救醫療指揮中心完成與13個市、52個縣級120聯網運行。9個市、62個縣(市、區)建成衛生應急指揮決策系統,省市縣衛生應急指揮決策系統實現互聯互通。強化全省“12320”衛生熱線運行管理,10個市開通江蘇“12320”官方微博、8個市開通短信服務、5個市開通“12320”網站,4個市開通微信。2014年,全省“12320”人工受理電話146.7萬件次(占全國45.18%)。
【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管理】 完善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種類。2014年12月,依托南京市兒童醫院建成全省首家兒科類省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完成縣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全省累計建成省級六大類10個、13個市三大類49個、100個縣(市、區)兩大類131個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強化13個市核輻射污染定點去污洗消醫院管理,完成對13個市食品飲用水放射性污染應急監測實驗室考核驗收。
【衛生應急基礎建設】 全省10個市、46個縣(市、區)成立獨立的衛生應急辦公室,衛生應急機構建設進一步加強。制定《江蘇省大氣重污染衛生應急工作方案》,全省預案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及應對、實驗室能力和生物安全管理、出入境口岸核心能力、人畜共患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防控能力、化學性和核輻射事件防控等《國際衛生條例(2005)》規定的公共衛生應急核心能力高標準通過評估。新增11個省級衛生應急工作示范縣(市、區),累計建成44個省級、5個國家級示范縣,出臺江蘇省衛生應急工作示范鄉鎮(街道)考核標準和建設方案,推進基層衛生應急工作向鄉鎮延伸。加強相關地區地震衛生應急工作,強化地震災害的應對準備,提升地震災害處置能力;加強和規范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搶救費用結算工作,命名首批17家結算服務示范醫院,提升全省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搶救費用結算服務水平。
(何新羊 顧幫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