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包
被『拉黑』怎么辦
黃書包

親,你別忘了“微”我喲?親,我們在QQ上見嘍!親,記得搶紅包哦!如今,只要用手指輕輕一點,就能聊得熱火朝天,朋友遍天下。然而,你是否拉黑過別人,或者被別人拉黑過呢?
最近,有一個叫蔣羽的中學生向筆者講述了自己被拉黑的經歷。“上周,我發現自己被同桌‘拉黑’了,好傷心喲,不知道怎么得罪了她……以前,我們的關系很好,她怎么能做出這樣的事兒?有好幾天,我都沒搭理她,可心中的疙瘩總是解不開,難道我們就這樣僵持下去嗎?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了,就問她為什么要拉黑我。她說我變得傲慢了,說話經常不給她留情面。我向她解釋,可她只是應付,沒聊幾句就走了。我覺得自己也沒啥變化呀!哦,也許我的語言太硬了,說話時傷到了她。以后,我真得注意這方面了。而且,我也積極努力,想找回從前的友誼……”
被人孤立或拋棄,這是社交網絡的苦惱之一,不過,隔著因特網也能感受到對方的敵意,但一時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被拉黑的滋味真是很復雜呀!”對此,筆者做了一個小調查,發現有85%的中學生拉黑過別人,其理由是:“很長時間沒聯系了,忘記了對方的身份。”“和他鬧矛盾了,不想再和他交往下去。”“他總是發一些無聊的信息,讓人頭大!”“我覺得對方不值得深交,盡早斷了聯系。”“因為妒忌而無法容下對方。”“認為性格不合,沒有繼續交往的必要。”……還有個別人覺得“對方毛病太多,如果長時間交往下去,會將自己帶壞。其實,無論出于哪種原因,拉黑別人本身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如果你覺得對方實在沒有交往的必要,那么拉黑了也罷;若是一時沖動而拉黑別人,那就有些不妥了。以后,你就真想不和他交往了嗎?彼此先沉淀一下,再大的矛盾也會在時間的沖洗下變小,到時候再讓對方加自己為好友,不也可以嗎?
與人交往,信任第一,只有先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相反,你總是以懷疑的眼神看別人,那又怎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呢?也許你們之間發生了矛盾,但矛盾不會長久存在,幾天后緩和了,你還想加對方為好友嗎?如果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尷尬呢?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為自己的過失買單,為了使自己不難堪,暫時將對方遺忘在好友名單里也就罷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對他有意見,不和他聊天就是了,也用不著拉黑吧。
拉黑別人或許很瀟灑,而被人拉黑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45%的人認為“很突然,不可思議”,25%的人覺得“在意料之中,無所謂的”,18%的人說“很傷心”,12%的人覺得“無奈并同情,因為自己也拉黑過別人”。沈陽市第二十中學的李靜說:“學校不允許我們帶手機,所以只能在家里玩微信。雖然不經常上,但我的好友很多,一部分是同學,一部分是‘附近的人’。剛玩微信時很好奇,就胡亂地加了一些人,有很多都沒聊過天,不過我沒拉黑任何人。有一次,我在微信上向數學課代表詢問作業的事兒,發回的信息是‘好友驗證’。為什么?當時,我還以為網絡出了問題,發了好幾次也沒發出去。原來,我被拉黑了!唉,當時別提有多傷心了。平時,我和她的關系挺好的,為啥要拉黑我呢?可能是因為上周我在老師面前搶了她的風頭吧。她怎么這樣小氣呢?以后和她說話可真要注意了,‘被拉黑’就是一個提醒呀!”
其實,“被拉黑”并不新奇,每個人都有面臨這種情況的可能,關鍵要看是被誰拉黑的,也就是“好友”的身份。“好友”分為很多種,有熟悉的人,包括長輩、親戚、鄰居、老師、同學、朋友等,也有陌生人,比如通過“搖一搖”或“添加附近的人”認識的。這兩種“好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比較熟悉的,是“真實”存在的,而后者是“懸空”的,是可有可無的。若是被自己添加的陌生朋友拉黑了,那也沒什么,畢竟彼此不夠了解,他不拉黑你,你也有可能拉黑他。若是身邊的熟人將自己拉黑了,那你就該找一找原因了。一方面是對方無意的,二是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說了什么話,讓對方無法接受;或者自己的行為傷害到了別人,使他對你失去了交往的信心。如果問題出于自身,那么你就要主動出擊,盡早地向對方把理由講清楚,征得對方諒解。如果是一場誤會,你完全可以澄清事實,使彼此走出交往的怪圈兒。當然了,你還可以向第三方求助,通過老師、父母或其他同學來化解矛盾,使你們找回原來的友誼。其實,好朋友就要懂得珍惜,不應該“被拉黑”就不理別人,也不能拉黑后做縮頭烏龜,很多事說開了也就過去了。拉黑之后還可以“復活”,只要感情在,不微信照樣也是好朋友。相反,那些陌生的“好友”,是否能禁得住考驗,那只能去問時間老人了。在好友名單里,有人一直被關注,也有人一直被遺忘,而被遺忘的人隨時都有被拉黑的危險,也有拉黑你的可能,一切都順其自然吧。不過,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網絡縮短了距離,方便了生活,也豐富了我們的情感。空閑時,不妨微一下,讓好友知道你的存在,給朋友圈里增加一點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