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的秘密
盜墓,也叫“摸金”或“倒斗”。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已經可以看到這種有意識地破壞墓葬的行為出現。在經歷過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后,厚葬之風興起,盜墓行為也就更加盛行。雖然盜墓是一種破壞國家財產、謀取個人利益的違法行為,但《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盜墓題材小說的出現,卻受到了百萬讀者的狂熱追捧,而書中那些涉及神鬼志怪的靈異事件、專業的考古名詞,以及神乎其神的盜墓用具,更是引發了網友和書迷們的好奇和熱議。今年,最令“原著黨”激動的,莫過于根據小說《鬼吹燈》改編的電影《九層妖塔》和《尋龍訣》的上映,在討論兩部影片孰優孰劣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摸金”背后的秘密。文/高彤 馬瑩倩
“摸金”是一個歷史職業,它的雛形始于戰國時期。據《中國盜墓史》記載,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一支軍隊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專門挖前朝王公貴族的陵墓甚至漢代的陵墓以竊取值錢的器物,史稱“摸金”。而這支官方的盜墓軍隊,就被人們稱為“摸金校尉”。此后,在盜墓題材小說《鬼吹燈》里,作者根據這一史實,又虛構了摸金門、搬山門、御嶺門、發丘門四個盜墓門派。不過在摸金門的傳承中,只有獲得正統“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稱為摸金校尉。所謂的“摸金符”,是以穿山甲最鋒利的爪子為原料,經過許多特殊工藝制作而成的一塊牌子。摸金符漆黑透明、堅硬無比,符身鐫刻著“摸金”兩個古篆字,有護身、辟邪的作用,相當于是摸金校尉的一張“身份證”。
“人點燭,鬼吹燈”是傳說中摸金門的不傳之秘,意為進入古墓后,要先在東南角點燃一支蠟燭才能開棺,如果蠟燭突然熄滅,就意味著墓主人對你的行為表示不滿,此時必須把所拿的東西原封不動地放回去,再恭恭敬敬地磕三個頭,然后按照原路離開。相傳這是祖師爺所定的規矩,千年傳承,不得破例。
除此之外,摸金校尉還有很多規矩。比如說,他們只在晚上盜墓,而且只盜“大斗”,所謂的“大斗”,就是達官貴人乃至皇親國戚、帝王將相的墓。每次盜墓,他們只拿走一到兩件明器,目的是為了給以后的同行留一些吃飯的家伙。而明器指的就是陪葬的值錢的物品。還有,一個墓室只準進去一次,如果遇到同行,要互相扶持,先到的人可以優先選取明器。一般情況下,摸金校尉不喜歡與別人合作,但有時也會與信任的人組成五人以下的小團隊。相較于其他三個門派,摸金門不僅技術水平最高,而且對傳統行規最為重視,極少有人違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