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慧
大數據時代變革和隱憂
朱 慧
朱 慧 劉洪偉 劉智慧
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朱慧(1988-)女,廣東人,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電子商務隱私保護與行為數據的研究。劉洪偉(1962-)男,廣東人,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信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劉智慧(1990-)女,江西人,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電子商務和大數據分析研究。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提高,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數據信息正在迅速膨脹,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數據對企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企業和個人并沒有意識到數據爆炸性增長帶來問題的隱患,特別是這場信息技術引發諸多倫理問題。因此,本文從社會倫理的角度,分析基于大數據時代變革的信息科技進步下存在的個人的隱私信息披露、信息環境的爆炸和污染以及“數據暴政”等問題的現狀、原因以及解決對策,從而使得信息科技發展與人文社會的和諧發展,達到科技與人文實現高層次的統一與協調。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日新月異的科技革命不斷地改善著人類生活和文明的各部分,數據時代的到來也不例外,它極大地沖擊著現代的社會生活并逐漸地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特別是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我們的信息渠道不斷拓寬,擁有全球信息的數字化平臺,為世界各地的交流帶來了便利的條件。然而,在數據化平臺有利推動社會經濟、文化文明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使得人們原有的倫理觀念在這種巨大的沖擊下遭遇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更可能對信息管理秩序帶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在網絡平臺極度開放的今天,公民的個人信息權利正在面臨著各種領域的侵害,個人信息被盜用的案例比比皆是。具體地,在信息處理法律條例上規定,公民的個人信息是作為一種個人財產而受到法律保護的。如今,公民作為信息所有人的財產權益被大量非法侵占和損害,各種網絡信息發布雜亂無序,同時也夾雜很多不健康的色情泛濫信息、虛假信息、欺詐信息等。由此可見,人們的信息權利在信息社會中并沒有受到有效的保護與重視,特別在一些信息建設剛剛起步的小城市,信息處理法律形同虛設,使得人們的個人信息安全遭受嚴重的威脅。此外,還有很多暴亂分子借助信息科技的便利,散布各種邪教信仰來迷惑群眾,很多無知的百姓在這個魚目混珠的信息海洋里分不清信息的真偽,導致誤入歧途。因此,不得不思考:信息科技帶來進步的同時其帶來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引起本文對信息進步對社會倫理影響問題的研究。
從近年的研究來看,“信息科技倫理問題”的哲學反思以現代科技倫理問題為核心主題,從科技倫理問題產生的必然性、時代特點、各種矛盾關系等多個不同角度對現代科技倫理問題進行解釋、反思和創新理解。同時,客觀和理性地看待現代信息科技問題以及分析引起這些問題的根源有助于人們建立起對科技信息的多角度的評價標準和尋找解決它們之間矛盾的正確途徑。這需要我們從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本身的特點來認識,正是因為現代科技發展與古代科學、技術的明顯不同,所以對“信息科技倫理問題”的哲學反思是必要的。特別是要關注在技術進步的人文社會,因為無論在多么高速的進步時代中,人作為整個過程的應用主體,更應該被重視,而不能單純地圍繞科技信息這一個目標主體。
“大數據”作為科技信息進步的標志,也吸引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對其進行研究。學者李國杰與程學旗提出了大數據的研究現狀與科學思考以及其在未來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學者吳雪瑩以及她的團隊也提出了信息社會的哲學思考及其現實意義。數據最常規的是反映其因果關系,在遠古時候,人類的祖先就學會占卜吉兇,預測未來,不可否認的是,這有一部分是人類強烈的愿望,但是實現的途徑離不開數據的記錄和分析。易經、八卦這一類占卜吉兇的工具就是一種透露世界萬事萬物運行盛衰信息的載體。但是從大數據的特征可以看出,分析數據的終極關系是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和同構性,正是這兩個性質,使得關系相同或者相似的兩個信息成為兩個可以匹配的兩個序列,也使得大數據可以更大概率和更準確地預測未來。數據本身既存在于現實中,也必然與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遵循同一時空關系,與世界事物變化具有同構關系,人們努力地在這些數據中發現關系和可以遵循的規律。
然而,很多企業和個人并沒有意識到數據帶來問題的隱患,特別是這場信息技術引發諸多倫理問題,最為突出的是信息科技與人文的關系的爭論。在此,本文將著重研究大數據時代隱憂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在分析其主要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的對策,以促使科技與人文和諧發展。
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作為信息科技的又一里程碑,它帶來的技術改革和數字化平臺的更新換代的根本動力與人們的利益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當人們的利益關系產生矛盾和沖突時,網絡的道德問題也隨之出現,換句話說,任何有關技術哲學和倫理的問題的思考都離不開利益關系的判斷,利益是一切非分子做出不道德行為的根源。如今在大數據時代,網絡利益呈現出多元主體的特征,滿足利益的途徑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方式,同時利益的結構在網絡環境中也體現了虛擬化的形式,這一切現象使得大數據信息時代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倫理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數據披露著個人的隱私信息
隨著計算機信息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個人控制自己有關私人信息的權利日益受到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威脅。在人們現實的生活和社會環境中,隱私作為一種個人信息被網絡存儲器自動記錄和收集,然后在不經所有人授權的情況下,信息技術系統自動進行處理、重租和傳播,因此,社會越來越關注如何保障每個公民的個人隱私權,如私人秘密、消費者隱私、電子郵件不受侵犯等等。
特別是在大數據的互聯網絡環境下,這種網絡信息的分享更為常見。一方面,數據時代帶來的網絡的開放性使得許多社會公眾通過網絡活動聚集到互聯網,例如在互聯網上購物和交易(淘寶網、京東網、亞馬遜網),在互聯網上議政(中國人民經濟論壇、政府對公開放信息平臺),在互聯網上結識朋友(Facebook,騰訊微信和QQ),在互聯網上辦公(網易郵件,金蝶采購系統,SPA供應鏈管理系統),這些為隱私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條件;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社會,信息在更多的情況下成為了商品,對個人隱私信息的收集利用已變成了一種有利可圖的物品,如:消費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收入等等都可能成為能為商家帶來經濟效益的商業信息,眾多商家不惜通過種種手段來竊取或購買他人的個人資料和消費者的各種隱私。網站赤裸裸地偷窺用戶的隱私數據,使得用戶個人的思想、情緒及感受、購買行為、喜好偏好都時刻被捕捉,甚至他們把收集的信息進行二次利用,如:販賣個人信息等等,這使得人類的隱私在大數據時代像是放大鏡那樣無限地放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隱私權的經濟價值是在滿足市場需求的條件下突顯出來的。
同時,在大數據網絡時代,各種計算機軟件及監視與追蹤的技術日新月異,例如消費者在網絡上注冊,就會留下姓名、電話以及電子郵箱等個人信息的Cookies,只有使用一個簡單的軟件,這些信息都會很容易地被收集到數據庫里。特別是在網絡技術培訓的水平不斷提高的教育下,有些心懷不軌的技術人員鋌而走險,成為電腦黑客。而且他們一般具有較高的電腦技術水平,掌握相當程度的電腦技術和密碼破解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得黑客們十分隱蔽,侵權行為可以在瞬間完成,并不留任何痕跡,這都使人們對侵害隱私權的手段防不勝防。
而且如今網絡傳播途徑的不斷拓寬,空間不斷開放,人們一旦在網絡上公布個人信息,那么其傳播范圍則是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無法想像的廣闊,產生“池塘效應”。因此,隱私信息暴露后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成為人們心里深深的憂慮。
大數據造成了信息環境的爆炸和污染
由于現在的技術滿足記錄和收集網絡里幾乎每一條數據源,因此,在爆發性增長的信息庫中,除了有效的數據信息以外,還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這些信息包括:過時陳舊的信息,虛假錯誤的信息,重復干擾的信息等等。這些都會造成信息超載和信息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嚴重超載的信息存儲。信息超載又稱“信息泛濫”或“信息爆炸”,由于信息潮的到來,巨大的信息量充斥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如:證券市場的每天產生交易數據,人生生活的移動設備產生的通話數據扽等,使得數據量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數據出現了平庸化和噪聲化的趨勢,在面對數據泛濫的海洋,人們無從躲避,同時也很難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篩選數據的能力選擇合適自己需要的數據,幾乎沉沒在數據的海洋里。(2)明顯失衡的信息化差異。在當今的社會,由于經濟發展,科技改革和文明進步的程度不同,各個國家和各個地區的人們掌握的信息水平和信息量呈現了極值的差異,發達國家在信息化處理和信息化管理上,遠遠超越第三世界國家的水平,這種巨大的差距體現了大數據時代發展存在的失衡。(3)不健康信息的污染。信息時代中,各種信息鋪張蓋地,有利于人們生活的,也有危害人們日常的,例如:各種色情信息、暴力威脅信息、詐騙信息以及人身攻擊信息等等不良的信息源對人們的行為和價值判斷造成沖擊,許多價值觀念不穩定的人們往往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誘惑,而做出背離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的行為。(4)信息犯罪的日益增多。隨著大數據大帶來的云服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各種便利,但是信息技術的新興犯罪動機也隨之而來,許多不法分子企圖利用信息技術來攻擊大型的網絡服務系統,導致網絡社會的信息癱瘓或者資金的流失,危害著社會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例如:銀行卡的復制,銀行密碼的盜取等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損失,擾亂穩定的社會秩序。
隨著數據信息量的不斷增大,毫無疑問地,這些負面的數據信息將成為信息進步的一種負擔和包袱,并對人文和社會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大數據帶來的“數據獨裁”和“數據暴政”問題
大數據在商業或者各種預測科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很多企業甚至宣稱:有了一手的數據資源就等于占領了其在行業的龍頭地位,因為數據能夠告訴他們下一個策略要前進的方向。在預測科學中,科學家們也考著各種儀器和設備記錄的數據,對整個世界的自然規律,甚至整個宇宙的運動軌跡進行研究和做出結論。據此而言,大數據給我們帶來的實在是太多太多,幾乎可以說是“整個世界都是由數據驅動前進,沒有數據就沒有說服公眾的權力”。
但是,回過頭想想,我們的世界需要創新,需要不斷發展,但憑借一份份數據報告就夠了嗎?這不是很荒唐嗎?人們的智慧在哪里?人們的靈感在哪里?人們的直覺又在哪里?在大數據面前,智慧、靈感、直覺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似乎要被它給屏棄。但是,我們真的就能把我們這些與生俱來的能力丟棄,只用死死的數據來對未來的一切做決策嗎?例如:我們就看一份學生的成績或者某種測試報告就斷定一個人的一生嗎?
當然,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分數成績報告只告訴你,這個人的一項或者多項技能的考察,但是這并不代表就是一個人能力的全部。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相似地,我們就能運用一份或者多份數據報告來判斷一個決策或者一個系統的好與壞嗎?因此,互聯網哲學家葉夫根尼?莫羅佐夫對許多“大數據”應用程序背后的意識形態提出尖銳批評,警告即將發生“數據暴政”。所以,“誰擁有了這些數據就似乎擁有了主宰信息市場的能力”,這個言論值得我們深刻地反思:為什么大數據的形成來自于數億的大眾,但卻是某一兩個組織可以無償地擁有從而反過來控制大眾,這是否公平,是否符合道德?
大數據引發倫理失范的原因
回顧社會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歷程,倫理失范在任何社會的任何時期都有可能出現,人類由工業時代跨入信息時代,這一切是由科學技術推動的社會變革,這個變化比以往的任何變革都更為驚人、巨大和迅速,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倫理規范的滯后。
而這一切讓我們認識到大數據技術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倫理問題已經無法單靠原來傳統的方式來解決。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由于沒有了傳統的參考標準和判斷標準的體系,這就必然會使得人們心理產生模糊的道德觀念,甚至迷失方向,只是一個新時期到來時,必然會衍生的現象。第二,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兩面,信息技術也不例外,它本身也有弊害的一面。在傳統的社會中,人們擁有的信息具有封閉性,交往的圈子比較狹窄,幾乎所有的人際都是熟悉的或者比較熟悉的群體,那么與外面的交流很匱乏,因此在這種圈子建立起來的倫理規范能夠形成一種自我的約束功能,并且這種倫理規則會世代傳承下去。但是如今信息的暢達,使得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都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連接網絡便捷地聯系和交流,人與人之間不需要面對面就能夠看到對方,縮小了世界的距離,網絡讓世界變成了一個融合的大家庭。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與人的交流的情感就被這些文字、符號和數據載體代替,反而變得越來越陌生,情感越來越淡漠,很難形成傳統社會那種不約其成的社會倫理規則和道德體系。最后,人們在這種利益主宰的物質時代,在物欲縱流的社會面前,沒有堅守住圣潔的靈魂,受利益的迷惑,最終做出背離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
大數據背后的倫理責任和解決對策
面對在大數據信息科技時代的倫理恐慌,一些國際組織及科學家正在努力地推動制定詳盡的倫理責任規范,特別是關于科技人員職業道德方面的規范。但是,現在的信息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活動,參與科技活動的人已經不再局限于科技人員,科技倫理責任的主體范圍已經擴展到了企業、政府、傳媒、消費者等。所以,現時代的科技倫理責任規范也需要進行創新,增加相應的內容,將這些責任主體涵蓋進來,具體如下。
其一,遵守職業操守。大數據信息科技活動主體(包括:信息監管部門、信息科研工作者、信息使用者)都需要尊重事實、誠實勞動、關心科技后果,認真履行職責,勇于承擔角色義務等。
其二,切實尊重人權和隱私權。科技活動者在科技的研究和運用過程中應該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不能夠以任何正當或者非正當的理由盜取個人信息。
其三,自覺堅持正義。大數據信息科技活動者要關心社會公益,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樂于奉獻,盡量避免科技發展對人類造成的消極影響,確保科技成果真正運用于、有益于人類的正義事業。
大數據科技帶來的現代化生產方式的轉變和人的實踐因素的凸顯挑戰了傳統倫理觀念。與此同時,大數據科學技術導致了人的自由意志與必然性的矛盾的激化,層出不窮的現代科技倫理的諸多問題有待思考和解決。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大數據科學技術倫理價值,正確地分析其效應的正、負兩重性。同時,重視和解決大數據科技的發現、發展及應用過程中的主體—人與客體—科學技術的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和人自身的內心世界的和諧,建立一個和諧的人類社會,使科技與人文實現最高層次的統一與協調發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向隱私保護的移動商務推薦系統研究(70971027);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移動營銷績效的影響因素及測量模型實證研究(GD10YGL09);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珠三角區域多核集群供應鏈動態協同機制研究(12ZS0112)
10.3969/j.issn.1001-8972.2015.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