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碼時代一些傳統的攝影技術顯得古老而費時,跟不上時代,但卻偏偏有人癡迷于此,正如攝影師孫諾,在數碼時代的流觴中堅持著濕版這項古老的攝影方法,它的手工性,既是智慧的體現,同時也讓人放下浮躁。下面來讓我們看看孫諾的暗房。
濕版的歷史
濕版攝影法就是拿玻璃當底片的攝影技術。1850年,倫敦的—位工藝雕刻師阿徹先生大膽使用火棉膠的攝影工藝,集大成地發明了后世定義的濕版攝影法。他將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的火棉膠,再把碘化鉀溶于火棉膠后,涂抹在干凈的玻璃上,裝入照相機曝光,經顯影、定影后得到一張玻璃底片。濕版法操作雖然麻煩,但比起更早的達蓋爾銀版法,成本縮減為原有的1/12,曝光更快,影像清晰度也更高。于是,此后的近30年,濕版攝影一直統治著攝影界。在此期間,肖像攝影藝術得以迅猛發展。直到19世紀70年代,火棉膠濕版法才受到玻璃干版的競爭,并在1880年前后被工業生產的溴化銀干片取代。
古老技藝帶來的手工樂趣
從早期的濕版,干版,再到膠片,數碼,攝影對于我們來說是越來越方便的事情,但同時我們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廠家的限制。尺寸、成像質量以及膠片漲價斷貨,這些都是自己不可控的。而濕版攝影法,這項古老的攝影技術,除了鏡頭,其他都可以自制,機器可以自己造,片夾可以自己制作,基本上從拍攝到暗房沖洗所需的東西都可以自制,當然有些也是由于市場不生產,不得不自己做、改造或是尋找替代物。而這也是這項工藝的迷人之處,讓攝影師可以真正體會到攝影過程所帶來的樂趣。
3 顯影
顯影盒:在玻璃板顯影時使用,一方面可以固定玻璃板,另一方面也可節省顯影液。材質為亞克力板,由于玻璃板的大小不一,可根據個人需要制作顯影盒的大小
孫諾作品《復制時間》
中國的第一張照片是隨著大英帝國的炸藥來的,此后來華拍攝的攝影師如雨后春筍。我們不敢斷言他們是否都各懷鬼胎,但起碼他們不會以面對鄰里的心態來拍和睦的照片。在1860年前,國人沒有留下任何國人自己拍攝的相片。十年后依然鮮有。所以這套作品《復制時間》,就是像通過中國人自己的視角,穿上當時的服裝,去“復制”當時的國人肖像。